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一輩子至少要聽一次的現場演出

黃東陽口述、郭大微整理
user

黃東陽口述、郭大微整理

2000-05-01

瀏覽數 18,600+

一輩子至少要聽一次的現場演出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2000 / 5月號雜誌 第167期遠見雜誌

一八八九年,一個十三歲的卡塔隆尼亞小男孩在舊書攤上,翻到了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的樂譜。在巴洛克音樂普遍不太受重視的十九世紀,這個男孩如獲至寶。他拿回家苦練,不敢隨便演奏,直到十二年以後才敢公開演奏這部偉大的作品。從此,卡薩爾斯這個名字,成為演奏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公認的代言人。

和其他著名作品,如平均律、布蘭登堡協奏曲一樣,巴哈這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也是在科登時期完成。十八世紀,音樂家大多被皇宮貴族所豢養,巴哈本來在威瑪,但他工作得並不快樂。當他想轉換到科登時,並未向老闆報備,還曾為此被關了好幾個月,也導致兩個前後任老闆間的不愉快。雖然巴哈信仰路德教派,和科登當地信奉的喀爾文教不同,但他的老闆卻給與巴哈極大的創作空間。同時,巴哈的妻子又把家庭、孩子照顧得很好,讓他無後顧之憂,可以專心創作,所以巴哈許多著名作品,幾乎都是在這個時期完成。

創意雜陳、情感深厚

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共有六首,這次麥斯基將分別在台北、高雄各分兩個場次演奏。巴哈的組曲形式,大多來自當時社會的流行音樂——舞曲。在每一首組曲中,我們可以聽到前奏曲和第二、三、四、六曲分別是以阿勒曼舞曲、庫朗舞曲、莎拉邦舞曲、吉格舞曲的形式表現。但有趣的是,在每首組曲的第五首,巴哈卻用了不同的舞曲表現方式,可以明顯聽出來速度和架構的不同。音樂家布拉姆斯曾表示他對巴哈的讚嘆:才短短幾小節,就充滿各種創意與強而有力的情感,而且情感極為深厚。

巴哈這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受到二十世紀人們的重視,跟卡薩爾斯——一個懂得欣賞巴哈作品的伯樂,有絕對關係。他不僅在舊書攤發現作品的樂譜,苦練成名,更奠定了這部作品的偉大地位。尤其十九世紀作曲家為大提琴寫的作品很少,能把大提琴變成舞台上主角的人,就是卡薩爾斯。他讓人們發現大提琴這個樂器表現性的豐富,之後才有作曲家更願意嘗試為大提琴譜曲。

西班牙佛朗哥政權時,卡薩爾斯為了躲避法西斯政權,跑到西班牙、法國邊境的普拉德小鎮。他覺得社會變得不公不義,因此不出來演奏。後來他的老朋友們希望他再度重出江湖,就在巴哈逝世兩百週年以紀念為名義,在普拉德小鎮辦了一個巴哈音樂節;當時造成極大的轟動,許多人都帶著朝聖的心情前去。直到晚年,卡薩爾斯每天起床後,一定會演奏巴哈這六首組曲和鋼琴平均律。

另一位和卡薩爾斯一樣,奉巴哈這部作品幾乎為神聖象徵的是俄國大提琴家羅斯托波維奇。這位從蘇聯逃到美國的音樂家,藝術成就受到樂壇極大的肯定,更有許多作曲家特別題獻曲子送給他。許多樂迷都盼望聽到羅斯托波維奇演奏這部作品的錄音,但他覺得這部作品實在太偉大,直到老先生七、八十歲時,才真正完整灌錄這六首曲子,造成轟動。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百聽不厭的偉大作品

歷來,巴哈這部作品被認為是每個大提琴家最基本的曲目,也是高難度作品。單獨一項樂器的演奏,好壞立即聽出來,對音樂家十分具有挑戰。正因巴哈的樂譜上完全沒有標明速度和表情記號,所以留給大提琴家非常大的詮釋空間。因為發揮空間很大,我們可聽到以前這六首組曲的錄音,兩張CD各約六十分鐘左右;但到了現在,每張CD的時間長度,可能長達七、八十分鐘。我個人感覺西方人演奏的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聽起來比較沈重。去年來台灣演奏過的馬友友也有兩個錄音版本,聽起來卻一點兒也不沈重,但也不會輕浮,反而有一種開闊、順暢的舒服感覺。

正因為有太多的音樂家演奏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所以許多樂迷都擁有好幾套不同的錄音版本。巴哈當時是用六根弦的古大提琴創作這六首曲子(現代大提琴為四根弦),聲音不像現在的明亮、有穿透力,感覺上比較柔和,所以也有人會用接近古大提琴聲音的中提琴演奏,如日本的金井信子。而荷蘭大提琴家畢爾斯瑪則會用仿古大提琴演奏前五首,最後一首則換另一把特製琴演出。曾有樂評形容他的風格純樸,完全不加修飾,就像從心裡面自然散發出來的東西。而這次來台灣演出的麥斯基,曾是羅斯托波維奇的學生,他喜歡穿三宅一生衣服,演奏風格就像他本人一樣個性化,聽起來較多修飾,甚至被唱片公司形容為具有浪漫派的味道。

一部偉大的作品是不寂寞的,演奏的人多、聽的人百聽不厭。我相信巴哈這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值得每個人一輩子至少要去聽一次現場演出。(以上內容由台北愛樂電台「愛樂人第一現場」主持人黃東陽口述、郭大微整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