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實現追求財富和成功的渴望

張玉文
user

張玉文

2000-05-01

瀏覽數 15,050+

實現追求財富和成功的渴望
 

本文出自 2000 / 5月號雜誌 第167期遠見雜誌

隨著網路經濟的起飛,藍格史溫密這類創造財富的傳奇故事在全美國、甚至全球各地屢見不鮮。

其實,藍格史溫密接到提案的方式還算「正常」。eCompanies公司的創始人戴頓(S. Dayton)搬家到加州巴沙迪那市的第一天晚上,一名警察前來造訪,他心中暗喜這個社區的安全措施真好。沒想到這名人民保姆跟他閒扯了五分鐘之後,突然掏出一份文件對他說:「對了,我有份商業計畫書想給你看看。」

創辦Idealab!公司的葛羅斯(B. Gross)曾收到他家垃圾清潔工的企劃案。也曾有記者採訪Draper Fisher Jurvetson公司合夥人之一的卓威特森(S. Jurvetson)時,談到一半就向他提案。至於其他同行在計程車上、或在餐廳吃飯時,收到陌生人遞上的計畫書,也就不足為奇了。

讓好點子成真

這年頭,似乎人人都有點子,每個點子都包藏著對致富和成功的渴望。

藍格史溫密、戴頓這些人經營的創業育成公司(incubator),正是提供好點子養分,或者替好點子找到養分來源,讓這些點子在現實的土壤中迅速生根茁壯、開花結果的「保姆」和推手,而incubator這個字本來就是「孵卵器」的意思。

時勢創造英雄,網路經濟為創育產業創造無限的揮灑空間。網路世界要求快速、創新,經營環境的激烈,較已往有過之而不及,尤其對新創立的公司而言,是空前的挑戰。創育公司比高科技產業的推手||創投公司(Venture Capital)更早一步,在創意萌發之初,就提供將創意具體化和商業化所需的資金和環境,包括硬體的環境如:辦公室、通訊設施等,以及軟體的環境如:行政人員的支援、經營管理的諮詢等,因此能夠在極短時間內(業者多半宣稱費時不到一年)協助創業家建立網路公司,或者「舊經濟」世代公司建立網路事業;進而透過上市、被大公司收購等方式,為這些網路公司和他們自己創造豐富的財富。藍格史溫密的十萬美元在兩年內暴增為兩千萬美元,只是眾多例子中的一個。

創育公司更有成為新形態企業集團的架勢。創育公司扶植網路企業,交換條件是取得網路企業的股權,有些創育公司對持有股權的公司採取積極介入的策略,形成一個龐大的集團式組織,以創造綜效。

高科技產業再掀創育風潮

《Red Herring》雜誌將這類新興的集團式組織稱為「經濟網絡(EcoNet)」,認為這將是繼二十世紀初期的托拉斯(trust)、中期的綜合性大財團(conglomerate)之後,下一個世紀的企業集團形態;創投業的傳奇人物柏金斯(K. Perkins)則借用日本的概念,稱之為「keiretsu」(財閥)。

近年來創育產業搭著網路經濟的新興勢力而起飛,但創育這個概念可以追溯到二十年前。在美國,最早是地方政府和學術單位為了扶植新創公司而設立創育中心,多半是非營利性質,目的是提振地方經濟發展、創造就業機會。直到近年才開始有營利性的創育公司出現,而且多半是以培育網路公司為主。

根據美國國家商業創育協會(National Business Incubation Association,NBIA)統計,一九八○年北美地區僅有十二個創育計畫,到一九九七年有多達六百多個創育機構,其中只有八%是營利性質;到目前為止,從這些創育機構「畢業」、而且目前仍存在的公司達一萬九千家,創造二十四萬五千多個工作機會。

美國高科技聖地矽谷所在的加州,最能嗅到經濟風向的變動。太平洋創育網路公司(Pacific Incubation Network)執行總經理歐萊恩(T. Orion)指出,目前加州約有八十家營利性質的創育公司,其中一半是在最近數月間成立的。

至於創育公司形成的「經濟網絡」集團,根據《Red Herring》雜誌的估計,目前全美國約有三十多個,知名的上市公司如CMGI和ICG,都屬於這類形態。其中CMGI旗下約六十家公司,包括許多已上市的知名網路公司,像是Lycos、GeoCities等,CMGI的規模日益龐大,到三月底為止,已經成立了五個基金,各自專精不同領域的創育和投資。

創育的概念既已行之有年,但在網路經濟的環境中最能如魚得水,蓬勃發展。

肩負企業生養重責

最主要的原因是,網路經濟要求迅速和創意,經營環境空前嚴苛,而創育公司可以提供創業、經營、管理、資金等各方面幾乎是全方位的協助,有助於新創立的公司迅速站穩腳步。

創育公司可說是企業的助產士和保姆,肩負生與養的重責。

根據NBIA的定義,創育公司提供企業成立初期所需的各項協助,包括管理、財務、技術等各方面的服務,也提供租金低廉的辦公室、通訊和其他設備,協助他們度過成立之初最脆弱的那個階段。

「(創育公司)就像是創業家的Wal-Mart(全球最大的連鎖百貨零售商),」《Red Herring》雜誌如此形容。

創育公司和創投很像,但隨著創投日益「看大不看小」,忽略了新創公司,創育公司順勢而起,填補了這個空白。被譽為「美國經濟的引擎」的創投業,過去一直扮演高科技產業推手的角色,維繫了美國低通膨、高成長的「新經濟」奇景,但隨著高科技產業和創投業的發達,投入這些產業的資金日多,創投基金經理人容易忽視規模較小、或成立初期所需資金較少的新創立公司投資案。根據適華庫寶企業管理顧問公司(PriceWaterhouse Coopers)最近的調查結果顯示,去年接受創投基金的公司,每個個案平均金額為八百九十萬美元,年成長率高達七一%。

「投資一百萬美元的案子,和投資一千萬美元的案子,基金經理人的工作量都一樣,他們自然會傾向選擇投資規模較大的案子,」創育公司eHatchery的執行長李維(J. Levy)解釋。

創育公司就在這個空檔,對這些求「錢」若渴、但初期胃口不很大的創業家伸出援手。網路雜誌《商業2.0》指出,創育公司初期的投資平均只需數十萬美元,創育產業和所有的風險性投資一樣,只要押對一件投資案,就能彌補數十件的失敗。

《商業2.0》雜誌指出,一般而言,創投公司提供的資金較多,但對實際營運的指導較少;而創育公司提供的服務較多,包括暫時棲身的辦公室,以及一連串各種非常實際的商務服務和支援。

有些創育公司甚至嘗試把培育企業的做法系統化。例如,位於加州聖塔孟尼卡的eCompanies公司裡,一間間的辦公室各有專司,包括策略、財務、技術等,一站接一站,提供新創公司所需的所有服務。「我們用亨利福特生產汽車的方式來生產企業,」eCompanies公司執行長萬邦(J. Winebaum)很自豪於他們的系統化「量產」企業的做法。

先苦後甘,分享財富

創育公司細心呵護新創立的企業,交換的條件是,他們要分享這些新創企業未來的成功果實,最直接的做法就是取得他們的股權。創育公司取得的股權從二○%到八○%不等,一般而言,較創投公司取得的股權比例高,因為他們在企業成立更早的階段投入,投資風險更高。他們的最終目的是扶植這些公司上市,或讓這些公司被收購,或在下一階段吸引創投較大規模資金的挹注。

對新創立的企業而言,接受創育協助的好處是,縮短學習曲線,企業存活率大增。不過也不免有一些阻力和代價,最大的考量就是,創育公司掌握相當大的股權,造成企業的自主性降低,甚至有扼殺創意之虞。

在創育公司無微不至的照顧下,接受扶植的企業存活率比一般的中小企業更高。根據美國密西根大學、俄亥俄大學、NBIA等單位共同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創育機構扶植的企業,存活率高達八七%。而根據美國小型企業管理局(US Small Business Administration)的資料,在美國,八○%的新創立公司在五年內倒閉。

而且,在很短的時間內成立公司,這對講究速度的網路經濟而言,是很重要的競爭條件。一般而言,創育公司宣稱所需的時間,從二至六個月不等。

商用地圖軟體公司MapInfo目前年營業額超過七千萬美元,在全球有五十多萬名客戶,包括微軟公司、達美樂比薩連鎖店、英國倫敦市警察局等。這家公司的源起,可以追溯到美國紐約倫賽勒工藝學院(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簡稱RPI)某堂創業課程裡的一份學生作業。

只要2,880元,雜誌+亞諾納25吋行李箱一次帶回家!

MapInfo的四名創辦人當年只是年輕的窮學生,為了省下錢來創業,幾乎無所不用其極。他們四個人合租一間廉價公寓,出差時甚至搭帳蓬過夜,省下旅館錢。由於他們只買得起兩部電腦,所以只好四個人二十四小時輪流使用。直到他們的計畫獲得RPI校內的創育中心青睞,才苦盡甘來。RPI創育中心協助他們取得資金,並向軟體產業界的RPI校友請益。「用『無微不至』都不足以形容創育中心對我們的幫助有多大,」MapInfo董事長馬文(M. Marvin)說。

「一加一等於五」的經濟綜效

除了「創育保姆」無微不至的照顧之外,辦公室設在同一個地點,也讓新創立的公司享有互相學習的好處:「同學」之間可以互相切磋,還可以借重系出同門「學長」的經驗。

《Business Week》指出,這些新誕生的「企業寶寶」常有機會交流,像是在共用的茶水間或休閒空間,都能創造互相接觸、學習的機會。

而已經從創育公司「畢業」的企業,也可以提供過來人的經驗談,尤其是較強調綜效的「經濟網絡」式創育公司,前後期校友的關係更密切,CampSix創育公司創辦人之一柯恩(N. Cohen)形容這種綜效的效果是「一加一等於五」。

例如,近年涉入創育產業的知名創投公司Kleiner Perkins Canfield & Byers (簡稱KP)成功投資過許多知名的網路公司,例如亞馬遜公司(Amazon.com)美國線上、(America Online)、網景(Netscape)等,KP投資網景的報酬率高達二十倍。

Preview Travel公司在一九九四年轉型為網路旅行社,一九九五年初獲得KP和美國線上的投資,成為KP家族的一員。Preview Travel執行長歐頓(K. Orton)爭取成為KP家族另一成員Excite網站上獨家採用的旅行社,當時的競爭對手包括兩家軟體大公司微軟和Sabre,於是歐頓向KP求助。一個月之後,Preview Travel拿到了為期五年的獨家合作案。「我們充分利用財閥(keiretsu)的優勢,」歐頓說。

扼殺創意是缺點

助力和阻力往往是一體兩面,接受創育公司的扶植也有缺點。對創業家而言,創育公司的協助多,相對的,介入也深而廣,創業家是否願意讓的自己心血結晶的公司受制於人?尤其是「經濟網絡」形態的創育家族,束縛更大,甚至有些人擔心過度受制於人可能會扼殺創意。

因此,三十一歲的Cubus公司執行長康恩(A. Khan)決定捨創投和創育公司,而就「天使」(多金的投資人,以個人的身分投資)。康恩的理由很簡單,天使投資人平均投資五萬美元,規模比創投和創育小得多,所以干涉也比較少。「我比較能決定自己的命運,」康恩說。

此外,接受創育扶植恐怕並不像表面看起來那麼「便宜」。雖然在成立之初的創業階段,創育公司提供低成本的各項協助,但是如果被扶植公司上市後股價表現亮麗,那麼,二○%至八○%股權受制於人的成本,就一點也不低了。因此,有人把「venture capital」(創投資金)稍作修改成為「vulture capital」(貪得無饜的「兀鷹」資金)。

《經濟學人》雜誌指出,其實接受創育有可能是「很昂貴」的,甚至因為有系統地培育企業,等於是要企業遵循一套嚴謹的架構來運作,有扼殺創意的風險。

至於縮短學習曲線的好處,若從反面來看,就是在過度保護的環境中成長為溫室中的花朵,長期可能禁不起現實環境的嚴厲考驗。

一名創投家形容企業環境競爭的激烈:所有這些由創育公司孵卵器中孵化出來的企業小雞寶寶,一出孵卵器就可能會遭遇十八輛汽車從四面八方迎面衝過來。持批評態度的人認為,創育公司在不到一年內速成的企業小雞,恐怕很難應付這樣嚴酷的挑戰。

從事創投的高地資本公司(Highland Capital Partners)合夥人班傑明(K. Benjamin)就很不以為然地說:「需要接受別人創育扶植的創業家,我是不會考慮投資他們的。」

新財富是最大吸引力

雖然有這些批評的聲音,但因為網路世界的競爭嚴酷,新創立的企業實在需要協助,因此創育產業仍然欣欣向榮,不但吸引各方人馬投入,希望分一杯羹;更蔚為全球現象,所有想要在新世紀翻身或躍升的國家或地區,莫不希望藉創育產業拉拔當地的網路經濟實力。

投入創育的人馬來自四面八方。有些是由擁有網路創業經驗的創業家設立的,例如eCompanies、eHatchery;有些是創投公司跨足創育,甚至完全轉型為創育公司,例如Jurveston、Redleaf;有些是網路企業下海經營,例如日本的網路財閥軟體銀行、Lycos;有些是管理顧問公司,例如前五大的EDS、Andersen、McKinsey;還有一些「舊經濟」世代各行各業的知名公司,例如英特爾(Intel)、IBM、惠普科技(HP)、松下企業、康柏(Compaq)、時代華納(Time Warner)、路透社(Reuter)等。

跨出美國,從愛爾蘭到紐西蘭,從英國到印度,從日本到台灣,創育產業方興未艾。

這種全球現象的背後,最大的驅動力來自追求財富和成功的渴望。創意勃發的創業家、經驗豐富的創育家、不吝獎賞他們成就的活絡資本市場,組成了網路經濟下,創造財富的鐵三角。

擁有創意和技術的創業家,看到的是網路零售業龍頭亞馬遜公司的貝佐司(Bezos)、雅虎公司(Yahoo!)的楊致遠等青年創業家,功成名就且財富傲人的典範不遠,只要能順利股票上市,有為者亦若是。

對創育家而言,他們提供創業家所需的經驗和資金,理直氣壯地分食創業家所創造的新財富大餅。

無論是創業家還是創育家,他們之所以能創造財富,都是拜活絡的資本市場之賜。就像當年勇闖美國大西部的拓荒者,金礦和土地是他們冒險犯難的獎賞;當今活絡的美國資本市場,對於那些在網路經濟蠻荒地披荊斬棘的創業英雄,也不吝給與獎賞。

而且,股市投資人不僅熱情擁抱網路公司,對於扶植網路公司的創育公司,同樣給與熱烈的掌聲。

投資人對創育有信心

對股市投資人而言,投資新創立公司的風險很高,透過投資創育公司,可以分散投資新創立公司的高風險。《Red Herring》雜誌指出,現在投資創育公司,等於是透過創育公司的眾多投資案,分散了投資風險,股市投資大眾首度有機會在公司新創立初期就投資,嘗試風險性的投資,而且也間接地下注押寶在網際網路未來的成長。

最好的佐證就是,CMGI、ICG等創育公司上市後獲得投資人的熱烈擁戴,目前市值高達兩百億美元左右。又如Cambridge Technology Partners公司,本業原是為客戶設計網際網路的應用軟體,近年來苦於獲利劇降、員工流動率偏高,所以股價低迷已久,但去年底他們宣布涉足創育業務的當天,股價勁揚三三%,顯示投資人對創育產業的信心。

資本市場的回饋如此豐厚,甚至其他行業都仿效創育公司以股權代替收費。例如,美國舊金山一名房地產租賃業者弗林(G. Flynn)把辦公大樓租給新創立的企業,他要求部分租金用承租企業的股票來支付。承租戶之一的Just in Time Solutions軟體公司總裁湯姆森(Thomson)回憶他聽到這個條件的第一個反應是:「你在開玩笑嗎?」

新、舊經濟的雙贏局面

除了追求財富之外,許多「舊經濟」時代的大公司之所以投入創育產業,還有另一層心態||不願意被網路新經濟淘汰。對這些大公司而言,透過他們所扶植的新創公司,可以獲得最新的技術和資訊。

日本松下企業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松下集團旗下的Panasonic在矽谷設立Digital Concept Center,一次可以容納十五家公司,這個中心和一般創育公司不同的是,他們並不要求取得被扶植公司的股權,而是提供便宜的租金,希望那些公司在往後開放創投資金介入時,能獲得投資他們的機會。中心執行主任羅賓斯(J. Robbins)指出,他們把這個中心當做是將研發工作外包(outsourcing)的一種「很便宜」的方式,而且透過這些新創公司,他們可以接觸到最新的網路技術和電子商務趨勢,有助於Panasonic發展自己的網路策略,「我們很希望創造一個雙贏的局面,」羅賓斯說。

無論網路股價的變動如何,網路經濟的重要性無可逆轉,新創立的網路公司,跨足網路事業的「舊經濟」時代公司,在打造網路經濟的新世界和新財富時,創育公司是不可或缺的推手。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