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悲憫的心,犀利的筆-指點迷津的專欄作家葉曼

楊小萍
user

楊小萍

1987-11-01

瀏覽數 15,200+

悲憫的心,犀利的筆-指點迷津的專欄作家葉曼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1987 / 11月號雜誌 第017期遠見雜誌

台灣工商化之後,社會快速變遷,各種人際關係也隨之變化。由於價值觀及道德觀的混淆,學校及家庭又很少教導如何解決生活問題,許多人因無所適從而產生迷惑,亟需有人指點迷津。

七十二歲,本名劉世綸的專欄作家葉曼,便扮演一名生活「解惑者」的角色。

資深的「解惑者」

這位閱歷、學識豐富筆鋒銳利,擅長分析、說理的長者,是台灣資深的諮詢專欄作家。從擔任「婦女雜誌」第一任主編,開闢「葉曼信箱」以來,她按月回覆讀者來信,至今已有十九年(當中曾因隨夫婿田寶岱出使沙烏地阿拉伯中斷四年)。此列,她公開演講(大約每週兩次),上華視「今天」節目,也常有人慕名私下向她求教。

「葉曼信箱」每月答覆兩封信,但受益的卻不只是寫信者個人。「那些有類似問題、想未雨綢繆,以及印證經驗、看法的讀者,也能從中獲得啟示。」忠實讀者之一的作家楊小雲說。

寫信給葉曼的,十分之九是二十歲以上的女性,包括已婚、未婚,職業婦女及家庭主婦;她們請教的則以男女情感問題最多,家庭問題居次。

可見「愛情、婚姻、家庭」確是現代人關切且困擾的問題,尤以比較感性、主持家務的女性為然。做為一個提供建議者,葉曼的回答「透徹、睿智、一針見血」,「常令人有當頭棒喝之感。」任教於交通大學的崔家蓉表示。

回答問題一針見血

她有時甚至會板起臉來訓人。有位家庭主婦埋怨丈夫不肯求取功名,葉曼反過來指正她:「妳錯了。錯在妄想將一個定型的成人重新捏塑成你理想中的人物。」

一位已拿到博士學位的留學生想同時擁有綠卡和愛情。他認識兩個喜歡他的女孩,一位有綠卡,但和他合不來;一位沒綠卡,但與他意氣相投。他不知選擇那一個。葉曼點醒他:「愛情何價?一張綠卡?」而且幽他一默:「博士先生,即使你學富五車,也未免太不羅曼蒂克了吧?」

身材嬌小,打扮光鮮,看來比實際年齡年輕的葉曼,就像為社會把脈的醫生,依病情不同,「有時下補藥,有時下重劑。」然而醫生需經過長期的專業訓練,她「開處方」的能力又是從何而來呢?

「其中有自身的經驗,」育有一女二男,並已當祖母的葉曼坦承,她也有夫妻相處、子女教養、婆媳相處等問題,也曾犯過錯。這些經驗是她為人解答問題的重要依據。

葉曼很少在回信中談論自己,但偶而也會「現身說法」,使答覆更具說服力。有位署名「忙碌者」的職業婦女抱怨先生不做家事。葉曼以「過來人」身份勸她 :「若不及時施以教化,一旦兒女成群,將四面楚歌,永無翻身之日。」

沒有一天不讀書

另有一位「碎心的媽媽」在女兒的床頭櫃中發現避孕藥,葉曼以當年自己在兒子房裡發現保險套為例,勸這位母親「不要失驚打怪,更不要告訴任何人」,因為她洞悉「這是自古以來無法解決的問題,只不過因社會時代不同,發生的型態各別而已。」

然而葉曼並非所有問題都經歷過。她指出,多讀、多看、多想,「取別人經驗智慧以自用」,使她開藥方時能得心應手。

葉曼不斷「充電」,她北京大學校友、立法委員工靄芬便很佩服她的「專注、好學」。北大經濟系畢業的她,六歲以左傳啟蒙,自幼飽讀經書。就算在婚後生兒育女、鍋旁帚邊的生活中,也「沒有一天不讀書,不知世界大事。」

她求知的範疇很廣,除關心現實生活,還想追究人生終極道理,便往宗教、哲學領域找答案。「老莊、聖經她都有所涉獵,對佛學更下過功夫研究。」因學佛與葉曼結識的國際開發公司總經理杭紀東說:「她也能將深奧的哲理以淺白文字表達,與讀者分享。」

適逢故宮百年,快帶小朋友來基隆塔參加《穿越故宮大冒險 大小書粉高空派對》吧!

葉曼學佛將近三十年,近十年潛心鑽研。她表示,人年過四十逐漸感受到老、死的接近。她學佛的動機便是想弄清楚,到底「人,生往何處來,死往何處去」。

神智清明,心存悲憫

從研讀佛理及參禪過程中,葉曼指出,她有了不可思議的領悟,能經常保持「神智清明」,且對眾生心存悲憫。

她慢條斯理地說:「回答問題時,不管是訓人、安慰人,都覺得可憐、心疼。」而佛法中的「諸心無常,諸法無法」--沒有一件事永遠不變,是她答覆問題的重要原則。

「愛情尤其變得快,常說來就來,說走就走。」因此,她常勸人在處理感情問題時,不要忘了考慮現實因素。例如,她對婚姻常「勸合不勸離」,主要是看清「喜新厭舊」是人的本性。

見多識廣也是葉曼能洞悉人性、人情的原因,與她結識三十年的杭紀東指出,葉曼生長在富裕的家庭(父親經營鹽生意),抗戰期間逃過難,「福享過,艱難困苦也有過」。婚後,當了三十五年的外交官眷屬,足跡遍及美、日、菲、澳、沙烏地阿拉伯等國。一位曾在婦女雜誌與葉曼共事的編輯形容,她那雙炯炯有神的眼睛,看過超越半世紀的人世滄桑,半個地球以上的風土民情,使她「對事有自己的看法,而不人云亦云」。

例如,她反對時下父母一味學習美式的自由放任教育,把孩子慣成了小霸王,因為「那會使不懂利害、不明是非的孩子無所遵循」。

她也不認為男女能夠平等,「如果在兩個有同等能力的男女中,要我選一個職員,我將選用男的,」因為女人在生理上有很多限制,往往使她不能集中心力於事業,她認為女性應認清這個冷酷的現實。

好管閒事,樂此不疲

葉曼筆下的冷靜、理智,常令讀者覺得她高不可攀,「其實她是個相當熱心的人」,葉曼六十年的好友,再興中學校長朱秀榮指出。她也常為打抱不平不惜得罪別人。這種「好管閒事」的性格,使她不藏私,回答問題時總是「知無不言」,且「樂此不疲」。

經常為人排難解憂,葉曼自己是否也有疑難,如何處理?她毫不諱言:「當醫生的人也會生病,但醫不自醫,因為不夠客觀。」不過她覺得一位好醫生該知道如何保健,勸別人的話,也可拿來勸自己。

談到自己的婚姻,葉曼和先生田寶岱(現任亞盟副秘書長)明年結婚就滿五十年了。他們如何攜手渡過這漫長的半世紀?葉曼藉一個小故事,道出她維繫婚姻之道。

一位外國老太太和先生慶祝金剛鑽婚紀念,記者問她,你們就這樣過了六十年?有沒有想過離婚?老太太說:「離婚?never。但是我想過murder。」充份說明所謂白頭到老的婚姻都是經過彼此容忍、調適而來。

「在我們那一代,婚姻不僅是兩人的事,而且關乎兩家的感情、聲譽,離婚是不可想像的。」湖南人,在北平長大,說得一口京片子的葉曼指出,現代人動輒離婚,「但離來離去又如何呢?」

積極參與社會

離婚率的升高,和現代女性對婚姻的容忍度降低有關。當許多年輕女性仍為男女不平等而憤憤不平之際,一向主張「中庸之道」的葉曼提醒她們,今天台灣的女權已比過去高漲許多。

四、五十年前,整個社會還不容許女人有多大抱負,大學文憑也只是嫁粧的一部份。而今天女性可以走出廚房,和男性一較長短,有些也能得到丈夫的支持與配合,葉曼說:「我除了暗羨之外,也欣喜年輕一代的女性有福了。」

這位被丈夫形容為「才華橫溢,帶點支配慾」的女性,在傳統規範下當了大半輩子家庭主婦。她也希望能貢獻所學,為人解惑成為她參與社會的重要方式。而她深具說服力的見解,確使許多現代人知所依循,不再疑惑。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