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總統選舉,候選人彼此批來罵去,沒有談多少公共政策。如果有,也是拿納稅人的錢開支票,既無正當性,也少理想性,只能說是「政策買票」罷了!倒是兩岸關係,各候選人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張。不管內容如何,總算是有了各自的政見。
候選人對兩岸的意見比較具體,主要是基於兩點原因:第一、兩岸關係的進退,為台灣生存發展之所繫,全民屏息以待,不容候選人迴避;第二、台灣社會經過多年意識形態糾纏,政治人物在兩岸間題上,每多徘徊在左右之間,也必須在此時掩藏、模糊或表示態度,以爭取不同光譜區的選民。
正因為有這些難處,候選人雖提出了各自的大陸政策,但內容多半很空泛,許多主張幾乎「形同虛設」。不論他們誰當選,若謂兩岸關係很快就會改善,恐怕不切實際。
就拿三位最有希望當選的候選人來說,連戰在大選倒數計時一個月的時候,提出「連十條」,時機和氣勢上都不凡,但是他還不能拋除「兩國論」,中共怎麼能跟他打交道?他又怎能把政策帶進國統綱領中程階段?再說,如果他當選,上面還有「垂簾聽政」的黨主席李登輝,以李對大陸問題主見之強,連戰能當家做主嗎?這也是外界最擔心的地方。
次言宋楚瑜,他對兩岸的定位是什麼呢?「兩岸互不隸屬。不是國內關係,也非國際關係,而是『相對主權的準國際關係』。」這樣的說法,實在叫人有點「莫測高深」。這就是宋楚瑜的難處,他是外省人,在現時被挑撥的民粹情緒下,他既不能講得不清楚,也不能講得太清楚。他若當選,這種困境仍然存在,在推動兩岸互動上,不可能大開大闔。
至於陳水扁,處境最為尷尬。他代表民進黨參選,人人都知道民進黨有所謂的「台獨黨綱」,那是他頭上的緊箍咒。他剛剛高呼「台灣獨立萬萬歲」,轉過臉來又向大陸示好,聲言他若當選不會宣布台灣獨立,也不會將「兩國論」入憲。這樣的態度與承諾,此岸選民能信多少?對岸當局又能信多少?
這些年來,由於李登輝的刻意操持,兩岸關係可說危機四伏。僅僅是一本寓言式的小說《一九九五閨八月》,就可掀起一波移民潮,可見人心是多麼希望海峽之間能風平浪靜,因此對這次選舉多寄予厚望,在想像中,新總統選出來,會立即有新政策,即可大幅改進兩岸關係。但是,根據上面的分析,情形也許並不那麼樂觀。兩岸之間要有積極而良性的進展,不僅要靠新總統個人的認知,更決定於台灣整體政治環境的發展。若是候選人當選後,態度收縮,根本未打算兌現政見,或大陸操之過急,企望來個「大躍進」,都可能因為彼此對希望落差過大,兩岸情勢反而在有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