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來,新加坡的社會風氣一掃過去保守的面貌,就如同美國《時代》雜誌所說的:「新加坡的『保守主義』不復從前。」若十年前你曾到過新加坡,十年後的舊地重遊,將讓你明顯感覺新加坡社會風氣的開放已經不可同日而語。
網路開啟言論自由之門
新加坡人勇於說出自己的意見,是社會風氣漸趨自由化的開端。
開始時,新加坡人在仍不確定言論桎梏究竟鬆動了多少的情況下,往往在突破禁忌的當下還會回過頭仔細地觀望,這就是當地所稱的「警察常在你心裡」症候群。
這個人口僅三百八十萬人的城市國家,卻擁有高達四○%的上網率,線上聊天室的人們公開討論種族、宗教及李光耀家族的生意經,甚至還有人大力疾呼「政治改革」。
在擁有全球最高上網率之一的優勢下,網際傳播這種自由無限的意見表達方式在新加坡獲得極大的回響。
雖然人民對政府可能監視網路的行為早已心知肚明,但似乎沒人被嚇退。
新加坡網際網路社會規章(The Singapore chapterof Internet Society)的起首者匹雷(H.Pillay)說:「世界已經變了。」
新加坡政論團體「圓桌論壇」發起人雷蒙林(R. Lim)說:「你有全然不同的知識環境了,因為政府官僚必須習慣『軟性的力量比嚴厲的控制有效』這種思維。」
這是新加坡政府首次被迫對網路做出回應。
新加坡政府雖尚無法讓人民暢所欲言,但政府必須對人民的意見、批評做雙向的對話與溝通。國會議員泰依(S.Tay)表示:「這在新加坡是很少見的,不過這有正面積極的效果。新加坡正在邁向自由化的過程中,而網路居功厥偉。」
打破僵硬格式
不僅網路言論自由化激盪出新思維,新加坡人民生活的其他面向也力求創新。
在一九九一年接掌資訊與藝文部部長一職後,楊榮文(G.Yeo)便致力於建設新加坡為「全球文藝復興中心」的區域媒體中心。
他成功地游說MTV 、Discovery及HBO等頻道的國際知名媒體將亞洲總部設立在新加坡,並在上任不久後宣布:「接下來的幾個月?,年滿十八歲的新加坡人將首次被允許觀看有軟調性意涵的電影。」九九年好萊塢暑假檔熱門搞笑片《時空賤諜○○七》(Austin Powers)原英文副標題為(The Spywho Shagged Me)——那個搞上我的間諜。性暗示的意涵過於露骨。在新加坡上映時居然通過審查制度,以原名上演,難道新加坡當局對社會的檢查和控制已逐漸寬鬆了嗎?
美國《時代》雜誌評論,對電影業來說,這代表氣急敗壞的外國導演不會為了抗議新加坡的電檢審查制度而將作品撤出該國的電影展。
一群大膽、有創意的藝文界人士,勇於向往昔的禁忌話題挑戰。
去年五月,《亞洲週刊》英文版、《遠東經濟評論》及美國《時代》雜誌均報導,新加坡史無前例地將愛滋病患者的故事搬上舞台,並由真實生活中的HIV陽性反應帶原者巴帝(P. Chew)現身說法。
導演愛文(A.Tan)表示:「劇場總是首先發難,支持愛滋病議題。」但在事前,製作人對新加坡人是否願意付錢到劇場觀看愛滋病患的故事感到懷疑。老一輩的新加坡人則將巴帝把自己染病的過程搬上舞台視為「極端」的行為,不過,年輕人卻覺得這個主意棒透了,至少巴帝的行動將愛滋議題在新加坡公開化。
令人驚訝的是,新加坡政府沒想過要禁演或檢查這項又是性、又是疾病、又有大膽爭議的表演。楊榮文說:「有關的資料根本沒在我桌上出現過。」
自由化之路只能進,不能退
其實,新加坡自由化的開放過程也不是一直順利穩當,來自民間及政府的保守聲音仍不時反挫。當許通美(T.Goh)轉任新加坡審查委員會時,曾試圖解禁《花花公子》(Playboy)雜誌,結果發現這是個大錯誤。在他為此事所做的民調顯示,將近四分之三的新加坡人民反對引進此雜誌,可見新加坡人對自由開放也未必照單全收。
新加坡反對黨的政治人物璜恩(Chee Soon Juan),在未經核准的情形下公開演講,惹來牢獄之災;而新加坡政府控股的電信公司最近闖入數千名網路客戶的電腦硬碟中,據說是為了搜索電腦駭客。
儘管遲來的自由化時常受到威脅,但意見及靈感的「黑市」已不再受到政府控制,這條自由化的路只能進,不能退。
「搖擺新加坡:亞洲的保母國(Nannystate)真能放下它的威權面貌嗎?」
去年七月的美國《時代》雜誌封面故事丟出這樣的問題。
這個問題也許能從新加坡領導階層的世代交替中得到一些蛛絲馬跡。
新加坡的轉變由前任總理李光耀在一九九○年交棒給吳作棟開始。以往新加坡的政治人物,皆被媒體視如神祇般崇敬著;如今卻不吝顯現溫和、真實的一面,以拉近與普羅大眾的距離。
新加坡當地媒體大幅報導,身為李光耀長子的副總理李顯龍,在一次演說中坦然承認中學時中文課幾乎被當掉的往事。
「我想,他承認中文課幾乎被當,的確讓人印象深刻,」當地一位學者評論,「好多人的反應都是:啊!原來他也會這樣!」
罹患淋巴腺癌、大病初癒的李顯龍,在公開場合為自己創造了一個新形象,顯現他也是個脆弱的平凡人(One of vulnerability),不再高高在上、難以親近。
曾競選國會議員落敗的嘉辛帖(音譯)說,「在他(李顯龍)的肢體語言?,很明顯地變得更溫和、更誠懇,而且更願意傾聽人們的聲音。」
世代交替帶來新氣象
今年四十八歲的李顯龍,在副總理任內,調降全國薪資水準、金融透明化等創新手腕,使新加坡在金融風暴中屹立不搖。
九○年代初期,前任總理李光耀及現任總理吳作棟即公開表達讓李顯龍接班之意。美國《時代》雜誌及《遠東經濟評論》不約而同地報導,李顯龍廣被新加坡人民視為合適的總理繼任人選。《遠東經濟評論》指出,李顯龍在此時接班,準備再充分不過了。
今年八月九日,新加坡即將過三十五歲生日。
航過亞洲經濟風暴的新加坡,如今已雨過天青。而卸下武裝的李顯龍帶著新思維及創新精神,更願意與人民交流對話。可能在下一次國會投票之後,他將帶領新加坡駛向更多元化的二十一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