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很會穿衣服,儘管我在權威的男性時尚雜誌社工作,但永遠趕不上「流行」。流行很費勁,我對自己要不要變成那樣,態度模稜兩可,我只想「好看」,不在乎是否「超好看」。接下來幾章,我會假設你也是這麼想的。
如果你認為自己不「在乎」時尚,也沒關係,但把自己打扮好很重要。好的打扮能夠改變你的外貌,彰顯你的專業能力,服裝代表你這個人,如果忽略這個明顯的事實,就等於否認自己是個強而有力的工具(許多說不在乎穿著的人都會花大把時間打造形象就可見端倪,而打造形象勢必會涉及到買衣服及穿衣服)。
我在《君子》雜誌工作一年後,我的老闆說:「我要你開始和尼克合作。」在英國出生的尼克.蘇利文(Nick Sullivan)是《君子》的時尚總監,負責帶領時裝部門,他要我當時裝部的編輯聯絡人。這是很重要的角色,因為尼克.蘇利文和他的手下,主要任務便是設計《君子》雜誌的封面主題,而不是處理和搬移文字,而我的工作就是負責底稿那部分。這個工作是否需要時尚感並不是關鍵條件,但時尚感絕對是加分項。我沒有立場反對雜誌社這個明顯糟糕的人事搭檔,所以我低頭看著自己的方頭鞋說:「呃,沒問題。」
擔任編輯時尚聯絡人後的頭幾個禮拜,我努力學習一些技術性的「雜務」:外套袖子要露出多少袖口(1/4英寸);西裝剪裁應該符合哪些要求(窄而貼身);西裝最上面的那顆釦子為什麼不能扣上(因為看起來會像司機);如果吃了一頓大餐後,你的運動外套或夾克,不會緊到不舒服,那麼就不算合身。合身的西裝褲,過關;寬鬆的休閒褲,不行……時尚還有條最重要的規則:線頭只能用剪的,不能用扯的。
我本來以為自己學的是服飾,但又不只如此。我要學的是風格,而風格有趣多了。
因為風格不只是服飾,更多的是想法。
當然,最重要的是:自信。
自信是最棘手的,有些人與生俱來,但研究指出自信也會因為我們的想法、我們對待自己身體的方式或甚至我們的穿著,而受到影響。
當然,透過有形的、身體的、可購買的、可穿戴的東西來提升自信,是非常容易做到的。也因此,這成了一個可以很快發揮作用的有效工具。
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人員指出,近來有個有趣的心理學現象稱為「穿衣認知」(enclothed cognition),亦即衣著對心理產生的影響。這群研究人員發現,穿著醫生白袍的受試者,行為表現會比穿著街頭服裝的受試者更為仔細、專注。因此,他們得出結論:衣服的確會讓你出現不同的心理狀態,進而影響到外在行為。想想你最愛的襯衫或洋裝,其力量不在於你穿著它們時好不好看,而是穿上它們時你的感覺如何,以及它們是否能夠讓你更有自信。
我第一次與時尚部門開會時,就對自己的穿著狠狠地眨抑了一番。當時有個時尚編輯問我:「你想要我幫你買雙鞋子嗎?」我不勝感激地說:「謝謝你。」我不喜歡上街購物,對我來說,購物和泛舟都需要有個導遊才能成行。所以那天晚上,我們逛了第五大道的幾家店,我買了一雙好鞋,價格遠遠超過我先前曾經擁有過的任何一雙鞋子,但穿上它馬上就讓我覺得更有自信、更有能力,也更舒適。這是一雙鞋頭略尖的牛津鞋,我不知道為什麼會看上它,但我知道穿上它會讓我看起來更專業。
我現在還穿著這雙鞋,換過幾次鞋底,每隔幾個禮拜擦亮一次,真的物超所值。這雙鞋子就像上面實驗的醫生白袍一樣,從心理狀態改變了我,就跟同事的一句讚美或職位晉升有相同的效果。這是你可以為自己做的事,懂得穿著會讓你自我感覺良好,更有能力、更有自信,就像你幫自己加薪升官一樣。你應該每天都這樣做,這種專業機會不該被浪費。
本文節錄自:《聰明人的工作哲學:如何握手、如何閉嘴,沒有人會告訴你的關鍵商業技巧》一書,羅斯.麥卡蒙著,許可欣譯,如果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