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台北搭了兩小時的普悠瑪抵達花蓮車站之後,還要轉搭區間車才能抵達鄉間小站「豐田」。一走出車站,視線左前方的日式舊建築,為恬靜鄉村添上質樸之美,這間老屋就是二手雜貨店「五味屋」。當你接近它,便可以聽到許多孩子活潑的交談聲;走進大門,映入眼簾的則是大姊姊帶領小朋友進行物資整理、分類、標價、上架、結帳、空間清潔等工作。原來,五味屋的工作人員除了東華大學師生及在地志工之外,主力竟是這群孩子們!
五味屋精神支柱顧瑜君 是鄉下孩子的老師也是好朋友
照片來源:五味屋
五味屋裡有一位看起來像是「老闆娘」的女士,她忙碌地一邊用餐、一邊接電話,同時進進出出招呼客人,還能一邊跟孩子互動:「你做得不錯喔,勇氣可嘉,老師給你加10點!」她就是五味屋精神領袖,大家口中的「顧老師」─顧瑜君。她從1995年搬到花蓮生活開始,身兼東華大學教授,並結合自身在教育、社工、環境教育的專長與熱情,全心投入花蓮的鄉村社區營造。因緣際會下,她與豐田當地進行社區營造的「牛犁社區交流協會」,共同將這座日式風鼓斗老屋,打造成當地孩子的活動據點以及二手物商店,從此踏上「五味屋」長達12年的奇幻之旅。
孩子在「豐田SOGO」裡探索世界 累積出豐富的知識與技能
常逛二手物商店的朋友,一定對跳蚤商店裡各式雜物堆放在一起的景象不陌生。然而五味屋卻截然不同,裡頭的商品乾乾淨淨、清楚分明地陳列出來,琳瑯滿目的物品甚至使五味屋得到「豐田SOGO」的暱稱。當初顧瑜君正是希望讓這群鄉下孩子透過整理、分類、標價這些來自四面八方的物資,接觸與想像外面不同的世界,同時拓展視野與技能,例如思考商店經營上的眉眉角角:怎樣的貨品客人會喜歡?如果標這個標價賣不出去怎麼辦?接著再透過每次來店裡工作獲得的「工資」(點數),換取自己想要的「五味屋」商品,獲得自食其力的生活經驗。
照片來源:五味屋臉書專頁
從接受到給予 “Enable”孩子對自己和他人的貢獻
不過,五味屋的功能並不只是買‧賣‧換而已,顧瑜君與團隊在做的,其實是給予鄉村孩子長期的陪伴,透過軟硬體的串聯,為孩子打造出一個支持系統。
孩子們在五味屋參與的活動非常多元,團隊除了在店裡帶著孩子經營五味屋事務,也讓孩子練習規劃、挑選、整理、分送獨居老人或急難家庭的物資;另外給有興趣、穩定參加,或有特殊需求的孩子參與農業、音樂、繪畫練習等活動;甚至進一步協助孩子爭取外部營隊、研習、工作坊的機會。
12年下來,五味屋在整個豐田社區已陸續打造10個據點,包含二手書店、二手衣店、民宿、夢想館等學習場地,今年甚至準備成立社區電影院,讓豐田地區3所國小、國中的孩子,能在週末、夜間、寒暑假擁有不虞匱乏的學習活動場所。
顧瑜君表示,這些場所都是與孩子一起從無到有建立起來的,當中最重要的概念在於,不讓孩子被動地等待別人給予,而是一起參與其中、發揮自己的能力,建立多元技能。這就是顧瑜君口中“Enable”的過程,透過各式活動的參與,在五味屋與豐田村達成循環性的教育生態,從中建構出孩子的能力。
照片來源:五味屋
以理解取代論斷 引出孩子破繭而出的意願
「曾經有位學校老師興奮地對我說:你們五味屋到底有甚麼魔力?學生只不過去五味屋短短一個週末,就可以從平時沒精打采、不會主動打招呼,變成一看到我充滿朝氣地說早安!」顧瑜君提到這些孩子的改變時,總是掩不住眼睛發亮。她說這位老師口中的「魔力」,其實是來自大人與孩子相處時,花時間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不去論斷他們的表現、不隨意給孩子貼標籤。當孩子感受到你與他站在一起,並且試圖理解、接納他時,他們的生命自然會有所改變。顧瑜君分享到,許多助人工作者只要體驗過這個過程,很快就會愛上這種作法,她稱之為「接應」:接應孩子的內心;引出他們內在想要變好的力量。
照片來源:五味屋
從顧瑜君與五味屋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一個溫暖、自然、循環的社區營造畫面。她提醒了我們:偏鄉的孩子不是不能,只是需要更多機會與引導,而五味屋就是這麼一個美好的載具,未來還要在花蓮豐田繼續作孩子的基地,陪伴他們一年又一年,以正面迎向未來的五味人生。
中華三菱偏鄉觀點:相對於金錢與物資的直接捐助,偏鄉孩子更需要大人用智慧引領、用心陪伴,讓他們在成長中獲得歸屬感與成長的能量。中華三菱持續用行動關懷這片土地,鼓勵大家以行動發揚在地美好價值,一同「為幸福出發,青春還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