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張朝陽勇於「出格」

季欣麟
user

季欣麟

1999-10-01

瀏覽數 12,300+

張朝陽勇於「出格」
 

本文出自 1999 / 10月號雜誌 第160期遠見雜誌

搜狐公司創辦人兼執行長張朝陽稱自己是「出格」(與平常人不同)的人。在麻省理工學院念書時,他就開著一輛特異的敞篷車,引起當地留學生的私下議論。八○年代出國深造,獲得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博士學位後,在一九九五年回到北京;一年後,他特立獨行地選擇網際網路創業,當時大陸的網路人口只有一萬人。

因此,搜狐在九八年二月推出大陸第一個簡體中文搜尋引擎時,雖然比台灣蕃薯藤的繁體中文搜尋引擎整整晚了兩年多,仍獲得空前的成功,奠定了中國大陸網路第一品牌的地位。當年十月的美國《時代》雜誌就評選張朝陽為「全球五十位最具影響力的數位精英」,Charles Zhang 更成為談大中國區網路史不容遺漏的名字。

張朝陽指出:「當時美國已經發展起來了,中國卻還處在非常早期的階段,基於對網路發展前景的信心及人類都擁有同樣需求的基本認同,我強烈地認為這樣的奇蹟也會在中國發生。」他看到九四年網景及美國線上的進展,到九六年已成為美國的主流,而大陸卻還是一片資訊荒土,就覺得一定要回國,他稱那時為「黎明前的黑暗」。

他說服麻省理工學院史隆管理學院(Slone School)的教授羅勃斯(E. Roberts)與媒體實驗室的尼葛洛龐帝(N. Negroponte)投資二十二萬五千美元,看準大中國區的網路業,開始創業。

讓搜狐進入中國每一家戶 

很多人不知道搜狐的公司本名是愛特信電子技術公司(Internet Technology China),因為一開始搜狐有一段摸索的路。九六年時,最有名的瀛海威公司還在提供數據服務,未能真正提供網路服務;而許多網路服務公司(ISP)也才剛成立。搜狐一開始以工商名錄的姿態出現在網站上,提供企業建網與廣告的服務,一直到將搜尋引擎ITC指南針改名為搜狐後,才朝向門戶網站(portal site)發展。「剛開始什麼都想做,放幾條新聞或一本書、或做一些廣告、或製作一些圖片,讓人家知道我們可以寫網頁,try all kind of things,」張朝陽說,而當時公司只有七至十五個人。

抓到定位後,搜狐把分類索引的搜尋引擎列為主要服務項目,並在北京中國大飯店舉辦記者會,公司十幾個人一一打電話,邀請了四百位記者與創投業者,創下了網站辦大型記者會的紀錄。當日到站人次從六百人次急遽增加為兩萬人次,讓搜狐當機好幾個小時。

九八年搜狐創造許多紀錄。包括引入英特爾公司及IDG公司等重量級外資兩百二十萬美元的資金;月訪問量經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認定突破百萬。

遠見訂閱贈西堤餐券2張,知識與美食一次滿足!優惠組合價$2,880,立即訂閱>>

雖然有部分網路業人士批評搜狐的技術人員較弱,搜尋品質不如預期;也有人覺得搜狐內容的豐富度不及其他競爭品牌;但張朝陽指出,網際網路最重要是讓商業模式持續,「我們是最強的品牌,會持續改善我們的服務,把規模做得更大,使搜狐能進入中國的每一戶家庭。」他認為,務實經營,並讓員工能自由充分執行創意,是他們除了品牌之外的優勢。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