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企業管理的典範轉移

湯明哲
user

湯明哲

1999-10-01

瀏覽數 46,500+

企業管理的典範轉移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1999 / 10月號雜誌 第160期遠見雜誌

台灣的棒球水準隨著國民所得的提高,從少棒、青少棒、青棒、成棒而進入職棒。從棒球比賽的經驗中可以看出,不同階段的球賽需要不同的比賽戰略與管理,不能拿打少棒的戰略去打成棒。而隨著台灣經濟水準的提高,以及世界經營環境的變遷,台灣企業的管理水準及策略是否也邁入已開發水準之林?

管理典範(Paradigm)會隨著時間不斷的變化。所謂管理典範意指當時的最佳管理實務足以成為其他企業模仿的標的;而典範轉移意味著隨競爭環境的變化,決勝的因素也隨之變化。在新的競爭條件下,以前的最佳管理實務遭到淘汰,而被新的最佳管理實務取代。在過去五十年中,典範轉移屢見不鮮。

在五○年代,由於全球工業基礎被二次世界大戰破壞,只要能生產出貨物即可獲利,是典型以生產導向的體制,關鍵的成功因素(key success factor)及獲利的基礎在於生產。到了六○年代,一般廠商都嫻熟生產技術,競爭的重點移轉到成本,因此廠商將生產基地移轉到低工資區域,台灣因此創設加工出口區吸引外資,日本也藉著生產效率而嶄露頭角,管理典範成為低成本的生產。

七○年代,生產及成本均已成為生存的必備條件,競爭又走向以品質為主的競爭,不良率必須從一%降到六個標準差;再加上高利率的環境與日益挑剔的消費者,廠商要生存就必須提高管理水準、生產技術、成本、品質以及消費者滿意度,缺一不可。

到了八○年代,廠商不只在成本、品質上相互競爭,還比誰新產品推出的速度快。同時,工程流程再造成為競爭的典範,以時間為主的競爭應運而生。國際化的壓力也使得廠商必須學會如何進行合資、策略聯盟,生存要件又再加上一筆。

網際網路重塑競爭環境

九○年代開始,新興市場的出現延續八○年代國際化的壓力,如何管理不同國籍人士(Managing Diversity)與全球運籌管理(Global Logistics)成為管理的挑戰,核心競爭能力的培養及延伸成為新的典範,不合核心競爭能耐的典範,均被束諸高閣。眺望下一世紀,新的管理典範無疑是如何運用網際網路創造新的經營模式,重新塑造新的競爭環境。

從以上發展可清楚地看出,幾年前的關鍵成功因素很快地成為關鍵存活因素(key survival factor),企業不能再依照過去的經營模式來經營目前的企業,必須從成本導向轉向價值導向,企業家主要思考的不應是如何再降低成本,而是如何提高產品的價值,技術創新、行銷創新、管理創新、國際化、資訊資源運用蔚為管理主流。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但揆諸台灣的現況,除了少數例外,台灣多數大型企業仍未踏出國際化的腳步,仍局限於國內市場,等待加入WTO後國外廠商的進入;大多數的企業仍用傳統方式管理,授權、鼓勵創新、策略規劃大多是紙上文章,還是老闆說的算。政府機構是拿數十年前的規章辦事,決策品質粗糙,缺乏籌備執行大型計畫能力。如此的管理水準非但無法將國民所得帶到兩萬美元,更無法將競爭力提升至世界前五名。管理典範的轉移將成為企業、政府轉型成功的要件。(本文作者為台大國際企業研究所教授兼進修推廣部主任)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