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溫世仁:工作投入就是人才 1

莊素玉
user

莊素玉

1999-10-01

瀏覽數 18,500+

溫世仁:工作投入就是人才 1
 

本文出自 1999 / 10月號雜誌 第160期遠見雜誌

問:可不可以談談明日工作室的概念?

答:基本上一開始就是摸索看怎麼做。最原始的時候,是找人來幫我們寫稿子。後來就變成找人一起寫書,出了幾本,也都賣得還不錯,這是第二步驟。第三步驟就是嘗試看看出書如果像出唱片、拍電影那樣做,會不會是一條路。唱片、電影可以賣那麼多,是因為它的製作是一個組織,但是寫作不是,是作家自己做的,只有出版社算是一個組織,所以當時也在摸索做這件事。

過程輕鬆、有趣就有消費群

成立一年後,方向也大致摸索出來了。我們是希望替出版界找出另外一條通道,就是網路出版,也就是結合網路多媒體和書本的技術。過去這幾年和蔡志忠的經驗,都讓我們對傳統書有一定的瞭解,再加上網路多媒體的技術,我們希望能創造一個新產業出來。很多人以為我在做慈善事業,但我絕對不是這樣的心態,而是想加強文化界的力量,把人類的思想保存下去,這也是我們的出發點。做這麼重要的事,我覺得我們應該能獲利,不能獲利是沒有道理的。

網路出書有個困擾,就是不曉得怎麼向消費者收費。後來決定採用book free的方式,就是不收書錢但賣廣告,我們目前是朝這個方向在走。

不過我們也知道在網路上沒有多少人會看書,因為看書的習慣跟上網路是不同的。多半是上網查有什麼書,看一、兩段,再去書店把它買下來。整天盯著螢幕看一本書還是很難,所以我們主要寄望在多媒體化:要在書本外加上影音,讓讀者覺得在網路上有不同的享受。這是我們長期的目標,提供讀者不同的享受,才會有成為企業的可能。

網路和多媒體科技的結合,現在很受重視。我們在九月份有一些demo(示範)的多媒體書出來,大家可以在internet上看到書本的多媒體化。

以前只有光碟,可是做光碟又會回到批發管道的問題,還是傳統書的範疇。網路就不一樣,直接把內容給讀者,但是內容本身多媒體化,因為工具比較好。所以internet加上多媒體就是我們主攻的方向,跟傳統的文字出版有別,版權直接跟出版社買就好了,或直接向作者買,然後再改裝成多媒體的形式。

讀者上網不會希望只看到書的形式,而希望看到多一點東西。到明年我們會把管道分隔明確:一個是傳統書,一個是網路多媒體。

問:是不是在多媒體裡,就不展現文字的魅力了?那它展現了什麼?

答:在多媒體的寫作裡,講風景或是一些不需要文字表達的東西時,我們直接轉成圖像來表示,但說到內心戲的時候,還是非用文字不可,所以多媒體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複雜啦!還是文字外多加一些照片圖像而已,兩個部分是混在一起的。老師上課就是多媒體,他用文字、黑板、語言、表情,就是多媒體。

問:可是網路的廣告收益不高啊!

答:那是因為現在上網人數還不夠,但是上網的人數是倍增的。現在先做,幾年後等大家都上網了,利潤就會出現。不過這還要看上網的人停留的時間長不長,是不是有購買力。

網路的生意就跟電視一樣,有三個條件:一個是看的人數要多,一個是看的時間要長,一個是消費者要有購買力,這才構成產業獲利的來源。

問:不過電視台的娛樂效果究竟比較高一點,將來是個娛樂經濟的時代。

答:因此現在一定要先抓到客戶。客戶追尋知識或感性,但他不會希望過程是痛苦的。盯著一本書,小小的字在那邊弄來弄去是很辛苦的,所以我們用網路創造一些娛樂效果出來。

我的信心是從蔡志忠身上得到的。他的古典漫畫賣了四千萬本,主要是因為它的娛樂性質。老子、莊子那些哪有什麼娛樂性質,但是因為大家還是要讀一點,蔡志忠加上娛樂的效果,讀起來不會那麼痛苦,書就賣得很好。

所以我覺得這一切都是包裝的問題。只要把知識弄得輕鬆一點、有趣一點,讓人比較容易接受,就會有它的消費群。

科技與人文不能分開

問:你的license怎麼談?

答:我們買五年的版權,只有網路版權,書價的十分之一乘兩千本、三千本的版稅,看書的暢銷程度。

主要我想做的就是讓書本永不落架 ,我們的宗旨就是「永久保存、無限流傳」。

問:為什麼你覺得這個這麼重要?

答:這是思想,要永久保存、無限流傳。

網路書店最大的魅力就是可以永久保存,然後無限流傳,任何人都可以看到你的作品。文字的書是人類思想的容器,就像有些人把骨董保留下來一樣,我要把這些人類思想都保留下來。

問:你保留這個價值是無形的,好像不容易炒作、增值?

答:對,每個人想法不一樣,有能力做就做。就像有些人專門收容流浪狗一樣,他覺得自己的使命感在那裡。

問:那你長期待在科技界,為什麼會覺得人文很重要?

答:科技是一種工具嘛!真正還是人文嘛!像我們做手機這樣的高科技產品,真正的目的還是要讓人跟人溝通,如果不能溝通,我們做它幹嘛?汽車也是一種科技產品,但它是要載你去見另外一個人,所以科技跟人文不能分開。

問:你現在五十一歲,你認為人生到目前為止可以分成幾個階段?

答:我二十五歲在金寶當總經理時,還在台大念研究所,學校還沒畢業,算是比較早當總經理的,也就是從念書時就開始創業。

我念研究所一年級時,林百里念二年級,我參加他的研究計畫,他是領導人。當時他在做台灣第一台電腦,那是一九七二年的事。那個team後來人都跑光了,只剩下我們兩個,最後還是把電腦做出來了。做出來後有很多媒體來訪問,就有人找我們去創業,因為我們有技術。

一九七二年,我們兩個就到三愛電子去做。台大的學風很好,很自由,也不太管我們在做什麼。我們做了一年後就走了,因為跟老闆也沒有處得很好。離開三愛後,又回到研究所念書,然後金寶又來找我們。一九七三年,條件談好後,我就做了金寶電子總經理。

問:所以金寶也是你開創的。你是投資者?

答:對,我們是最早的幾個人,也都算是股東,過幾年後我去做英業達,林百里去做廣達。

在位學習很重要

問:談談你二十五歲時就當金寶電子總經理的感想?

答:坐不穩,椅子坐不穩。很多人會跑來問你問題,總經理是公司做最後決策的人,大家沒辦法解決,就把責任統統推到我這裡,我又不能說我不懂。而財務經理銀行出身,有日本企業對上司的精神,他站在那裡報告的時候,你就會想:「他明明是長輩,為什麼站著?我為什麼坐著?」而且他報告的東西,我往往答不出來。這個椅子真的坐不穩,但就是這樣磨練出來的。

坐主管的位子,因為大家都跟你報告,所以會學到很多東西,那時我沒有感覺。我走了以後,林百里接著當金寶總經理,他跟我說他學到很多東西。

問:你在金寶七年學到當總經理的心得是什麼?金寶那時候的表現怎麼樣?

答:我想那時候,在位學習很重要啦!學到很多經驗,也學到一個壞經驗,就是少年得志嘛!當時是一九七八年,金寶算是做得很成功,七八和七九兩年連續獲利都超過一億新台幣,在人家都是以一、兩百萬元創業時,我們的獲利就已經超過一億了。

我離開金寶的時候才三十二歲,很有名,又有錢,就我的人生觀而言,已經很多錢了,想去讀一些書,做自己想做的事,或做一點研究。你想想看,在當時那樣的一個社會,一年掌控一億新台幣,相當於現在五十億,那時候已經沖昏頭了,感受也是滿深的。下來以後,才能夠比較客觀地看自己。

問:你怎麼知道要下來呢?是自己要下來的嗎?

答:主要是因為我想去日本,那是我多年的心願。我一方面想要學語言,一方面是因為那時候日本是全球電子業最強的國家。而且我沒什麼事可做,公司也很賺錢,我就想要做一些改變了。

問:少年得志的感覺是什麼樣子?什麼叫做沖昏頭了?

答:我想是別人跟你講話講到一半,你就打斷他,那就是沖昏頭了。幾乎沒辦法跟我講話嘛!因為他只要講一、兩句,我就知道他要說什麼了,這樣大概就是有問題了。

問:沒有耐心?

答:對,沒有耐心,因為我覺得自己比他強太多了,沒聽他把事情講完,那種感覺就是少年得志。

跟比自己聰明的人合作

問:一路走來,你怎麼那麼順呢?原因是什麼?

答:就是卡內基先生的一句話,他一生都懂得要跟比他更聰明的人合作。我真的得利於這句話。我一直都跟比我更聰明的人合作、這是把事情做好的一個關鍵。事後證明那些跟我合作,或在我底下做事的人,做得往往都比我好,所以懂得跟強的人合作會很有幫助。

問:你為什麼會知道要跟比你更強的人合作?

答:我自己是沒這樣想過,不過可能是我的個性比較好一點,比較有親和力,而有本事的人多半有點脾氣,我比較容易跟他們相處。不過我也沒有忍受他們的問題啦!我覺得還好。

問:你跟林百里、許勝雄他們是互補,還是什麼樣的合作關係?為什麼你們合作這麼愉快?

答:你問了一個好問題,這問題我倒從沒想過。我們幾個人那時候在那麼小的辦公室裡,就像兄弟一樣,大概我的脾氣比較好,多少對整體的氣氛有緩衝的作用。

問:你如何挑選你的工作伙伴?

答:其實都是by chance(機會、偶然),沒有特別精挑細選。我們幾個人一起工作,誰的表現好就一直提升,大家的相遇都是偶然,如果有人表現得好,就會一直重用他的長處。

在金寶或英業達的時候,我們就是這個體系。我常常說一句話,工作投入就是人才。我們的工作不是需要有多麼高學識的工作,能量產的東西就是routine(機械性操作)的東西,所以工作投入就是人才。

這些事情做到五十歲,我就想要做一些改變,畢竟我做主管已經二十五年了。我是想從公司退休,不是從社會退休。我不想再做營利的電子事業,想做一些本質面的事,對人類有貢獻的事,比較少人做的事,不用與人鬥爭得那麼厲害的事。

問:你父母親是從事什麼工作的?

答:我爸爸是水電工,媽媽幫他忙。

問:你有幾個兄弟姊妹?

答:我有三個弟弟、三個妹妹,一大堆。

問:你還沒畢業就要養一大家子?

答:對呀!那時候只是想,沒錢嘛,就多賺一點錢。就好像別人念研究所當家教一樣,只是我做的是工程。那時的動機很單純,只想要多賺一點錢,因為弟弟也要念書;就好像有人是兼差,我是去開工廠。

問:你的好脾氣是天生的,還是刻意培養的?

答:一方面是天生的特質,一方面是因為責任那麼大,不能隨便發脾氣,不能像小孩子一樣。坐在總經理的位子上,事情成功或失敗就靠你一句話,你不能任性。就像我常說的,連買一台冷氣這種小事都要來問我,你如果不答應,他就抱怨很熱;你要是答應了,就會有另外三個部門說要買,這個月的錢就花光了。看起來不大的事情,一旦要決策就變大了,也會讓人很頭痛。

我這一生中有很多要感謝的人,第一個就是林百里,他把我帶到這個產業來;第二個要感謝的是以前金寶的老闆許潮英先生,他給我這個機會,很有魄力地讓當時二十五歲的我當總經理,人家給你這個機會,你就算有脾氣都要變好。

員工罵主管是正常

問:所以你不會輕易做出決策,要想得周延一點,因為你那麼年輕。

答:對呀!想到要負責公司的成敗,這個月賺不賺錢都看你的決策。

問:什麼樣的人可以當總經理呢?

答:領袖要有三顆心:第一是寬廣的心,就是要能包容別人﹔第二是要有無私的心﹔第三是要有全投的心,要能全心投入工作。這是我累積了很久的經驗。

問:繼金寶之後,再次在英業達扛起工作的感覺怎麼樣?有沒有不同的心得?

答:當英業達的廠長後才開始反省自己。在英業達,對董事長、總經理不滿的人,都會來找廠長訴苦,那時候我才知道自己當年在金寶是獨斷獨行的人,有很多感受。我在那裡當了四年的廠長和常務董事,才變成英業達的總經理的。

問:可不可以說說你當廠長的經驗?

答:就是看事情會客觀一點。當廠長還是有決策的權力,不過立場上會比較接近員工一點。以前在金寶時高高在上,沒幾個人真敢對你講話的。現在聽到人家罵總經理,就發現那也是自己以前常犯的。

問:在你當廠長和常務董事這四年,你學到什麼?

答:我學到不是你自己覺得好就好,員工罵主管是很正常的事情,只是主管聽不到,所以這是很好的經驗。

我變得比較接近民意啦!所以後來在英業達後期,一九九二年時發展出「同步報告」的系統,所有的人都可以直接向總經理報告。過去報告是一個層級向一個層級報告,同步報告是你向課長報告時,也可以拷貝一份給上層主管一直到總經理。像我現在有時還會收到西安的警衛寫給我的e-mail。這是完全自由開放的,員工可以自由表達意見,讓上司知道你的工作狀況或其他。

問:那些中級主管會不會覺得很難為呢?下屬越級報告。

答:越級報告跟同步報告不一樣,越級報告是不經過中間的上屬,這種mail我們不收,他要讓每一層級都知道,我們才收。 

問:這樣有什麼好處?

答:這樣是肯定他嘛!這樣他做的事情上級才會知道,否則他做的事被課長吃掉,課長做事被經理吃掉,這樣子基層會腐爛。所以我們過去一直推廣同步報告, 7-ELEVEN的總經理徐重仁就跑來要我們把同步報告的方法教給他們,我們是第一家這麼做的公司。從一九九二年開始,也一直推廣得很好。

我們都是透過網路,沒有網路無法在現在的世界競爭。沒有網路就不能改變,反過來說,有網路還不改變,你就沒有競爭力了。

問:所謂同步報告,什麼樣的內容會呈上來?

答:所有內容都可以,沒有限制。我們在上海的員工洗澡洗到一半沒有熱水,他也可以報上來。當然我不一定會處理,因為有底下的人會去處理。有時候經理覺得不重要,就會把事情蓋住,蓋住就會有民怨,民怨久了人就會離職。我比較瞭解基層,所以開發同步系統。

問:這個不好做嗎?

答:不困難啊!我在二○○一年那本書(︽2001年第2次奇蹟︾)都公布方法了。我們希望有更多人做,因為完全沒有壞處。讓底下的人speak out有什麼壞處呢?不讓他們說出來才有壞處。

讓同仁有好的橫向連繫

問:一般來講,公司的民怨分成幾個方面?

答:最主要的,是員工的基本需求被主管否定,像是他要冷氣不讓他裝,他要加薪不准許。這是比較實質的東西,最基本的。

第二種是同事間不公平競爭。可能是這個人平常表現不好,但是很會做表面工夫,或者是在調薪日之前那個月表現得特別好等等。我們接到很多這一類的抱怨,後來就把調薪日打散,每個人都不一樣。

再來是工作上的挫折感。在工作上他老是有挫折感,覺得自己接到最棘手的客戶,這也是滿常聽到的抱怨。

只要2,880元,雜誌+亞諾納25吋行李箱一次帶回家!

最後一個就是個人家庭的問題,像是跟太太相處得不好,跟別人競爭有壓力之類比較私人的問題。抱怨大概就分成這幾類。

問:公司主管如何處理這些抱怨?像同事間的不公平競爭,雖然每個人的調薪日不同,但還是會知道別人領多少薪水,而且一個人的能力如何,也是見仁見智。

答:沒有辦法。所以我們常說,若一件事情有八五%的人同意,我們就會說服剩下一五%的人也要同意。就像我今天如果要升某個人當經理,有八五%的人覺得合理,剩下一五%的人如果覺得不滿,我就會跟他們說不要那主觀嘛!調薪也是一樣的道理。

公司其實問題不大,沒有所謂患寡不患均的問題,沒那麼嚴重。公司有很多員工其實比較保守,覺得家庭滿穩定的,他也就不會有太多的看法。另外就是公司的內部有一些橫向的活動,也會滿有幫助的。有一些社團可以增加友誼和公司員工的向心力。

如果員工只是來公司上班領薪水,那公司就要小心了,因為員工隨時可能因為更好的薪資跑掉。如果員工有一些橫向的友誼,要跳槽的話,他比較會覺得是要離開一個環境,離開熟悉的朋友、生活圈子。這樣會有比較高的安定度。

我們當初在上海設廠的時候就有人說上海人很現實,來這裡學一學技術就走了。可是我們上海的人事很安定,因為我們不僅讓老闆跟員工之間有拉力,也讓員工之間有拉力。

上海廠的員工一共有六百人,我們用攝影機拍每個人半分鐘,包括名字、部門、有沒有結婚都拍成錄影帶,在餐廳裡重複播放。久而久之,他們就叫得出別人的名字,員工跟員工間也會有一種特殊的連帶。

有的時候,不用花多少錢就可以穩定員工。員工離職,是公司負擔最大的成本。

問:你如何樣讓員工彼此橫向的連繫很好?

答:如果員工在廠裡面會叫對方的名字,久而久之,友誼就會產生,日久生情嘛!會產生一種內部的感情。公司裡的社團、活動交誼都有助於員工的感情。不過公司絕對不要去促成,要讓它自然形成,讓員工覺得公司不僅是一個戰鬥的地方,也是一個社會,這樣員工的安定性就會高。

公司如果有二十個員工,走掉一個人,不是剩下十九個人,而是少掉很多他跟其他人之間的關係。新來一個人,就表示他有很多新的關係要建立,都會轉換成公司實質的成本。

「洗米於水」處理民怨

問:如果公司都是同一批人,會不會變成一灘死水?這要怎麼拿捏?

答:公司會不會變成一灘死水,主要是看對外的活動,而不是靠一、兩個人的流動,這絕對不是好的策略。也就是說,有沒有新的產品、新的市場、新的服務與新的遊戲規則,這些才是刺激公司成長的原動力,絕不是靠新人的流動就可以。當然新的人也會帶來新的氣象、新的想法,不過這些畢竟只是副產品。

一個員工在公司待得愈久,對公司的貢獻度也會愈高,如果貢獻變小的話,你就可以考慮縮減人數,重新編制,但至少公司內部的核心員工要穩定,問題才不會太多。公司裡的運作有很多不是靠規定,而是靠默契。

問:你說減少民怨有一種方式,就是同步報告,但你知道以後,如何處理這些民怨?如果中級主管沒有處理的話?

答:我只是看而已,不太處理,但其他人會處理。以前讀書的時候,老師曾說要「洗米於水」(讓米在水中自己互相撞擊、互相洗),一顆一顆洗要洗到什麼時候?所以主管不能太勤快,動不動就說要主持公道,這不是處理事情的辦法。

公司人權的部分就像社會一樣,會自己達到均衡的狀態。如果你操大權進去,公司就會失衡。

問:那你怎麼拿捏?

答:要允許員工有說出來的空間,可以有一點爭執,但不要在員工爭論的時候跑出來說支持誰。我們從來不做這種事,這樣人事會比較安定。

我到現在為止沒有開除過一個人,也從來沒有留過一個人。你要靠自己去磨一磨啊,好像讓米粒在水中與其他米粒磨一磨。在社會要靠自己,我又不是你的保母,所以我從來沒有留過人。

問:為什麼?

答:這表示你不能適應社會呀!如果你和大家都無法適應,那你要好好反省;不過如果你真的懷才不遇,離職也許是更好的選擇。我們公司也有人離開後發展更好的。如果公司的文化環境真的跟你的才幹不合,離開也好,不一定離職就是壞事。

我是公司的最高主管,如果出面留人,那我對他的主管怎麼交代?你會沒辦法做事嘛!我們在這方面的技巧就是洗米於水:一方面讓員工能充分發揮、充分溝通,但我們不用外力介入員工之間相處的問題。

公司不賺錢,感情再好也沒用

問:當一個公司的主管,對於公司的運作和組織文化,你採取什麼樣的態度與立場?

答:二十一世紀我們進入一個新的時代,企業組織不能定死在那裡。我也不是很贊成企業文化這種說法,企業是一種生產體系,要隨著市場與社會價值觀的變化做調整,而不是要弄成一種文化。文化是指民族的某一種習慣,你必須面對競爭者、消費者做改變,因此文化隨時要調整。

所以我在公司裡不敢輕言文化這兩個字,覺得太重了,畢竟公司的本質是很實際的生財體系。公司不賺錢的話,再好的感情都沒有用,還是有職業基本的使命在。

問:那你覺得二十一世紀的企業總體應該是什麼樣子,走什麼方向?

答:總歸一句話,企業界一定要回歸消費者的需求,回到最終顧客,以顧客需求為需求。因此所有的組織要回歸消費者。

問:這樣的組織是什麼樣子?跟以前的組織不是差不多嗎?你所謂二十一世紀的企業有什麼不同?

答:應該是更有彈性與任務導向的,編制比較少,甚至有一些虛擬的。

新的企業組織就是讓你能很有彈性地去檢討。最重要的是你的時間overhead(負擔),而不是財富overhead。今天我只請兩個員工,就少了很多人跟我吵,我就不用花太多時間在這上面。

overhead就是人數有在提高。overhead就是head才有overhead,你要先有頭才有那個費用。也就是說,同樣一件事情,你在時間上可以節省很多。我只請兩個員工,就只要打電話給兩個人,節省很多時間。當然,你要會善用外圍的資源。

問:你找的核心人物必須具有什麼特質,才能把這些事做好?

答:能投入就是人才,只要他工作專心,講話講不清都沒關係,我們就會認為他是人才。

跟我們的工作相比,人的潛力是無窮的。我寧可要一個也許不是表現最好的,卻是願意全心投入的。有很多人事是因為內部互相牴觸所產生,很多職務根本不需要,人力的節省應該來自於內部的整合以及個人潛能的發揮。

多變的產業,成敗是短暫的

問:為什麼當初會想要設立廣達呢?

答:就是我剛才講過的,我一生中欠三個人人情,一個是林百里,一個是金寶老董事長,一個是英業達葉董事長。當時我就跟林百里說,我一定支持你到底。

問:那你們是朋友關係還是競爭對手?廣達跟英業達都有做notebook。

答:基本上都在競爭啦!做同樣的東西,生意上當然是對手,但是我們私交不錯。

問:很多人有了利益衝突,就沒有了私交。你如何維持人際關係?

答:我們這一代企業家比較好了,都是靠個人的聰明才智致富的,不像我們上一代的企業家,是一點一滴掙來的,我們下一代會更好,只要有一個點子出來,可能就一夕致富了。

這樣的人,他的財富不是靠與人競爭來的,主要是靠創造,人格比較不容易遭到扭曲。

問:為什麼有英業達那麼強的老前輩,還會有廣達這麼強的後輩,這整個競爭環境要怎麼看呢?

答:就企業來講,本來就是以後會有更強的企業出現嘛!每一種創新的企業出來,都對老的企業不利,因為老企業有歷史包袱。像IBM跟微軟競爭PC,大家都說微軟把IBM吃掉了,這不是因為IBM沒有人才,而是它有歷史包袱,例如它的客戶、人事費用、組織、供應商等等。微軟一開始就做PC,當然沒有包袱。

不過我們是在一個開放社會,開放給大家競爭,新的產業只要一個人有聰明才智,贏的機會就很大。我們現在這個社會沒有資金的問題,你只要一成功,資金就過去了。老的產業本來最有利的條件就是資金,但這個優勢在今日的社會不存在。像楊致遠的yahoo (雅虎),如果我們做網路根本比不上它,因為它沒有歷史包袱。

所以,在這個多變的產業裡,成敗都是短暫的。新東西很快就會出來,這是很正常的事;有宏?就會有華碩,有英業達就會有廣達。

問:所以你的體會是什麼?我們還以為leading的企業會有優勢,結果在資訊業好像不是這樣。

答:在變動的行業,leading的企業優勢不大,微軟超過IBM就是很好的例子。

問:那什麼是變動的行業?

答:一個產業如果不斷有新的產品、新的科技出來,就是變動的產業。當一個產業有新的技術出來,可以做出跟舊產業一樣或更好的效果時,舊的產業就沒有優勢了。

成功是一種觀念

問:你能不能替「既致富又快樂」下結論?

答:成功是一種觀念,致富是一種義務,快樂是一種權利。

問:為什麼成功是一種觀念?

答:成功是看你自己怎麼定義嘛!致富當然是義務,不然很多人要跟著你受苦;快樂當然是一種權利了。

問:但很多人沒有你幸運耶!

答:當然,成功跟快樂都可以看自己,但致富這一項一定要有運氣。從事的行業也會決定你能否致富。成功哲學跟成功者哲學不同。

我很喜歡看書,以前一直在看成功者的傳記,後來看到一本書,要人家不要去看成功者的傳記,因為那是成功者哲學,是他演繹譯出來的假設,有他的時代背景跟社會環境。從此我就不看成功者傳記了,因為我知道賺錢哲學跟賺錢者的哲學不一樣。

成功哲學是一種客觀的分析,成功者哲學則是主觀的,如果讓比爾蓋茲教你怎麼賺錢,你也不見得會賺錢。

問:你二十五年的職場生涯有沒有遇到什麼挫折?你覺得最大的難關是什麼?你怎麼克服?

答:怎麼可能沒有挫折?我一生都在決策,所以講話比較主觀。

企業最大的挫折就是生意不好,比不賺錢還要緊張。如果每天早上開門冷場,那是最大的壓力。

有很多挫折來自突然間接不到生意。有一年,我去歐洲三、四十天都沒有接到訂單,挫折很大。有一陣子金寶生意很差,都睡不著覺,每天都很早起,用毛筆只寫一個字,就是「賣」,賣不出去挫折就很大,其他的都還好。

問:那是你進金寶的第幾年?

答:我是一九七三年進金寶,金寶生意一直到一九七五年才好起來。

醒來又必須是條好漢

問:所以你二十五歲那年不順利?

答:對。那時候沒有外銷,我還到中南部去,總經理就是推銷員嘛,載一箱貨一家一家打字機行、電器行拜託他們經銷。

問:那時候一天工作幾小時?

答:那時候沒幾小時啦,都是睡在旅館裡。

問:那時候你結婚了嗎?

答:還沒。那個時候比較苦,不過大家都一樣苦,現在創業也很苦。有一句話說:「When end is good, all is good.」(結局是好的,中間就無所謂了)。林百里當初也很苦。成功以後,現在講來像消遣,不過當初也是在suffer(受苦)。

問:suffer的時候支撐你的是什麼?你怎麼知道撐一撐會挺過來?

答:真的不曉得。有一陣子就寫那個「賣」字,又一陣子晚上就放「荒漠甘泉」來聽,聽不到聲音就是睡著了。

問:那都是在金寶那兩年的時候嗎?

答:不是,後來是在英業達的時候,有一陣子很緊張,都睡不著。

在一九八四、八五年的時候,生意比較差。不是十信事件,是景氣不好。那時候都不肯定自己有沒有睡著,就一直放錄音帶,聽不見就是睡著了,(問:醒來又是一條好漢嗎?)醒來又必須是條好漢才行。

問:會沮喪嗎?

答:還好,沮喪也是短暫的。

問:轉型是因為技術,還是訂單?

答:轉型都是因為拿到訂單,然後技術有改進,都有關係。

問:那你是怎麼克服的?怎麼拿到訂單,改進技術?

答:我們是工程師嘛,所以每天都在研究新的技術,拿新的資料,訂單就是每天勤快地去跑了。

問:所以創業這條路不好走?

答:這不是每個人都能適應的,但也不是很難,還是有一些人能適應。

問:旅行帶給你什麼?

答:旅行就是移動,就是有事做。

問:那你一年三百多天都在旅行,會不會疲勞?

答:喜歡就不會疲勞。

問:有沒有什麼建議給現在的年輕人呢?

答:多讀書。我最近常講一個真實的故事。有一個年輕的孩子,很少閱讀,都只使用多媒體。他告訴父親他不快樂,父親問他原因,是不舒服、很難過、很失望、很沮喪,還是沒有信心?孩子瞪大眼睛,答不出來,因為他不知道這些語言。他只有一個綜合的感覺,就是不快樂,但他表達不出來個別的情緒,只能說一個概括的感覺,這樣可能隔天就出問題了。因為他理不出頭緒,使用太多多媒體,沒有接觸文字,思考會沒有深度。一個人如果連自我都不能瞭解,也是滿可悲的。

有一個人高中以後就不再閱讀,問我怎麼辦。我要他每天花一個小時看書。他問我該看什麼書,我問他最喜歡看什麼,他說漫畫或雜誌,我就要他從這個開始看,每天固定看一個小時,等到他養成閱讀的習慣,就會慢慢加深閱讀的深度。無論從什麼開始看,一定要他讀得下去才行,如果一開始叫他看太難的書,沒多久他就會睡著了。我們做多媒體書,並不是要提供膚淺的東西,而是希望提供知識一個感性的糖衣,我們相信這是一個好的approach(訴求方式)。

問:所謂終身旅行者的定義?

答:同一個房間超過三天,就叫休閒。「忙」就是一個旅館只住一天,連洗衣服都來不及,只有check in、check out,休閒就是同一個旅館住三天以上。

問:你都住在hotel?

答:對,我去年住了三百四十二個晚上的hotel和工廠小閣樓。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