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為網路社會元年
問:你最近主要的演講題目是什麼?
答:網路時代的工作機會。現在全世界最賺錢的公司都在做網路社會的infrastructure(基礎建設)。
網路社會要建立,必須有一個基礎建設,就像工業社會早期要建立鐵道、公路等基礎建設。因此,在那個年代裡最賺錢的就是做工業社會的基礎建設,像汽車、石油、營建等。
網路社會的基礎建設就是光纖、終端機、伺服器、手機等。現在即使做零件,也要做手機的零件,缺貨缺得不得了,但去做音響的零件就可能沒有人買。所以從這個value chain(價值鏈)看來,目前最賺錢的公司,包括我們熟悉的Intel(英特爾)、Microsoft(微軟)、Dell(戴爾)、Cisco(思科)這些公司,有一個共同的特性就是:從事網路社會的基礎建設。
問:像LCD也是?
答:對。工業社會已經走到末期了,所以做工業社會的基礎建設已經不賺錢了。
問:工業社會持續了多久?
答:一六九八年發明蒸汽機,人類把那個時間點變為工業革命的起源。
工業革命前面一百五十年的科技都是為了改善農業社會的生產量,因此前一百五十年是沒有效率的部分。後一百五十年則造就我們現在所謂的工業社會,尤其是最近五十年,工業社會成長得很快。
所以工業革命是三百年,工業社會大概是一百五十年。很難想像一百五十年前有什麼地方是工業社會。歐洲是最早出現的工業社會,台灣的工業社會只有五十年不到的歷史,接下來就是網路社會的出現。
問:網路社會是不是從二○○○年開始?
答:以二○○○年為網路社會元年,應該是非常公平、恰當的。如果講「開始」,應該是有internet的時候就開始了,也就是三十年前。但要到二○○○年,才能不必倚賴工業社會的基礎建設,就可以得到工業社會的享受、便利及效率。
二○○○年將有兩億的人口上網,而且可能都是比較重要的人口。這兩億人就構成所謂的網路社會。
建構一個農業社會、工業社會與建構一個網路社會的成本不同。網路社會是只要有網路、手機、電腦,差不多所有工業社會的方便你都可以得到,不過投資比較少。所以也有一些經濟學家的看法是,農業社會國家可以跳過建立都市這一環,直接去做網路社會的建設。
網路不是只有指internet,GSM也是一個世界的網路,它無所不在,網路社會裡有很多像internet這樣的東西。
網路+直送=自由移動
問:像什麼?GSM是代表手機?
答:它是一個tele-net,無線的通訊網路。以後GSM不只可以上網際網路,還可以上GSMNET,可以取得他們的訊息。
所以廣義來講,用通訊線路把電腦晶片連接起來就叫網路。半導體就代表一種control(控制)。
網路社會不會只有一種網際網路,就像我們進入工業社會不會只有一條幹道,可能有很多交通方式,如飛機、輪船、鐵道、subway。網路社會同樣會有這些多樣風貌,但它提供的是,不必遷徙就可以得到幸福、享受。
問:可以得到享受,可是如果在鄉村靠什麼維生呢?
答:靠直送。過去城市如果沒有百貨公司、沒有這些設備時,就得不到那種享受。有網路再加上直送業,任何商品都可以訂購,人家都可以送來給你。也就是網路社會直接可以得到工業社會的享受,而不必建立百貨公司的配銷系統、零售業等等。
如果我今天只要投資一台手提電腦、一支手機就可以辦公,我就等於一家公司一樣,那為什麼要租一個office,搞那麼複雜,還要每天上班、停車,做那麼多事情來達到同樣的效果。
這個就是我的論點,如果從這個角度分析,從事網路社會基礎建設的都是全世界最發達的公司。有些行業在沒落,也是可以理解的。
問:都不需要移動嗎?只要透過通訊就好了,人都沒有移動的樂趣嗎?
答:我們有一種誤解,以為進入網路時代,就是進入網路社會,那是兩回事。
農業時代,所有的人都過農業社會的生活;工業時代這三百年來,事實上是兩個社會並存。我們這個世界還有八○%的人活在農業社會,只有二○%的人在工業社會。進入網路時代,會有三種社會並存,可能是八○%的人農業社會,一五至一八%的人在工業社會,二%的人在網路社會。
問:什麼時候可以普遍到整個社會?
答:不一定要普遍啊,我們處於工業時代,仍然可以選擇到鄉下去種田啊,並沒有被強迫。
事實上我們有很多選擇,只是大家都選擇工業社會,較少聽說在台北的人辭掉工作跑到雲林去種田,比較多的是嘉義種田的人跑到台北的店裡或工廠裡,這是從農業社會jump到工業社會的一種現象。
將來有一部分工業社會的人會跳到網路社會,因為他們覺得那種生活比較好。
網路社會是,即使我住在雲林,也有同樣的facility,是一個可移動的、人家說的「新游牧民族」,不受空間限制,到任何地方都可以工作、讀書,這種社會的人就脫離了土地的根性。農業社會一定要在可耕地上,工業社會一定要住在都市,網路社會的人能夠自由移動,他所使用的設備讓他可以接受到好處;我不需要去公司,可以上班;我不用到學校,可以讀完一個學位。這是網路社會的特性,不是以空間劃分。
問:所以你覺得你是網路社會的人嗎?因為你一直都在旅行,帶著notebook到處走。
答:像我這種人應該已經接近了,我並不倚賴哪一個城市,或是倚賴哪一個城市來生活。有的人是倚賴的,就是非住台北不行、非住紐約不行,是所謂「城市倚賴型」,他還是使用農業社會及工業社會現成的facility。
一年登機一百三、四十次
問:你去年出國幾次?你基本上還是以台灣為base嗎?
答:我沒有所謂「出國」,我們不是traveling、是circling,我是一直在rotate,大概一年下來有一百三、四十張boarding passes,可是已經習慣了。這不是故意要去旅行,而是工作需要。
電子業很多都是這樣,電子業是台灣許多外銷產業唯一生根的產業,而且技術生根,不只是賣到國外,還可以到國外投資或行銷,電子業對台灣而言是一個以世界為市場的行業。
既然以世界為市場,就要用世界各地的資源,哪個地方的工程師便宜、哪個地方的稅金低,企業就去哪裡,變成全球組織。所以電子業很多人是終身旅行者,因為在全球各地有很多運作項目,一定要這樣跑來跑去。
問:你總要有一個地方擺你的衣服吧?還是就是幾套衣服跑來跑去?
答:沒有衣櫥,就是幾套衣服。我就是這一季穿這些衣服,換季就把衣服丟掉,再買一些衣服來穿。
問:都把衣服丟掉?
答:因為沒地方放。這是生活在網路社會的人自然而然的行為,不然怎麼移動呢?不能有多餘的東西。
問:大衣呢?
答:換季就丟掉,每年都穿不一樣的。
問:丟在不同的國家?
答:送給別人就好了,因為你的生活要mobile(更具機動性)。不能一輩子都穿同樣的衣服,所以換季時就丟掉。
問:可是你去不同的國家,季節也不一樣,萬一你去這個國家,夏季變冬季怎麼辦?
答:裡面加就好了,男生比較簡單。
問:所以你的衣服只有一季而已,那每一季要花多少錢?
答:花很少錢,我的衣服很便宜,不會買名牌,幾萬塊而已。你會發展出適合你的生活方式,要適應你的不斷流動。
人需要生活、工作、自我實現
問:你很enjoy嗎?
答:enjoy、enjoy。
問:你不會覺得沒有根嗎?
答:不需要根,人為什麼需要根?那是你自己想的。人需要的是生活、工作、自我實現,不需要根,最後還是歸於塵土啊。
問:你的財產都保留在哪裡?
答:有一張credit card,這就是典型的網路人。每天花六個小時在看電腦,其他都是interface,跟人家談話。
問:你出國都會帶什麼東西?
答:電腦、手機、幾套衣服,都是固定三、四套換洗……,去哪裡都一樣。就是不用拘泥於行李,很機動。
問:你什麼時候開始過這種生活的?
答:十幾年了吧。
問:十幾年前有什麼事情?
答:就是開始向海外投資的時候。
問:去馬來西亞?
答:八八年開始就差不多是這種生活,因為英業達一直往海外擴充。
問:你太太看不到你習慣嗎?
答:習慣,常常在聯絡嘛。
問:每天通電話?
答:常常通電話。你覺得我這樣很奇怪,我反而覺得你們很奇怪。老是住同一個地方算時間,怎麼會有效率呢?例如我在香港,公司打電話來說北京有些事情發生,隔天我就到北京,下午就把事情解決,不是很有效率嗎?
問:因為我們都還有家人嘛,可是你好像就……
答:我也有家人啊,家人不必要天天見面嘛。
問:不然家人是什麼關係?
答:互相關懷、有血緣關係就叫家人,不是天天見面就叫家人。
問:你太太不是固定在一個地方嗎?那你不是覺得她很奇怪?
答:不會。她也不覺得我很奇怪。我覺得我這樣子生活比較有效率,因為我想做的事情都做了,想學的都學到了。
問:你工作主要都做些什麼?
答:現在主要還是商業,占了大半時間;寬廣自己的生意就是一大塊時間。還有明日工作室,這是新的生命;另外,我自己寫作、演講,做很多演講稿。
問:那你就上網找資料就好了?
答:要思考,思考的時間也要很多,要想通、要讀很多資料,花很多時間。
問:你都利用什麼時間思考?在哪裡?
答:隨時隨地,思考是沒有限制的。
問:你在每個城市都做些什麼事?
答:我沒有感覺,城市對我來講意義不大。我會去一個城市,是因為要去見一些人、做一個speech、或辦一些事情。
所以城市對我沒有太大意義,換錢而已,唯一不同就是我皮包裡有很多種錢。唯一告訴你已經換了另外一個城市的,就是必須把錢換掉。
問:你最閒時在台北待幾天?
答:不一定,看開什麼會議,開董事會的話,一個星期也有。
問:所以你不會一年在台灣待長達一個月?
答:不可能,我有好多事要做。
問:怎麼那麼多國家要找你呢?除了你的工廠之外?
答:參與各種不同的活動啊,而且我比較熱心,到處去,像我這個月到APEC(亞太經合會),接著就要到日本,日本演講完到北京。
問:像你這樣跑,有沒有什麼刺激或者創意的產生?
答:相對可能有,可是我自己沒有察覺到。有時候別人問我問題,會訝於我為什麼那麼快就想到答案,我才察覺到有一些我認為當然的事情,別人可能不是同樣的生活方式。
問:像你這樣到處旅行,你對物體、不動產的感覺怎樣?
答:我一向不喜歡……
問:完全沒有感情?沒有擁有的慾望?
答:完全沒有,缺乏這種根性。我覺得不動產是不需要的,只是因為你要辦公所以需要一個辦公地點,要睡覺所以要一個睡覺的地點。
人生是你在舞台的時間
問:你不買名牌,衣服隨便穿就丟掉,嬌妻也沒有常常在身邊,小孩也沒有在身邊,你的人生到底是什麼?
答:人生就是生與死中間那一段時間,兩邊是黑幕,中間是舞台,從這邊跳下來,啵、啵、啵跳幾個圈跳到那邊,就是你在舞台上的時間。在舞台上要好好扮演自己的角色,有的是小丑、有的是主角、有的是配角,跳到八、九十歲就跳到黑暗、退到幕後,生命就是這樣。
問:你覺得自己扮演什麼角色?
答:我的角色很清楚,我是一個電子工業的企業家,一個文化的耕耘者,然後終身旅行要達到這些目的。
問:終身旅行對你的電子事業有沒有什麼樣的刺激?
答:我一直對它的大環境很熟悉,甚至到今天我對整個電子業未來的走向、目前的狀況,都還是很清楚,雖然我沒有在管daily的工作,但我對大環境的走向還是滿關心的,而且能夠進入狀況。我一直沒有離開這個時代的脈動,電子業會發展成網路環境,現在網路的基礎建設是建立在電子科技上,一直能掌握由電子科技推動的文明改革。
我對你們這個行業也一直很有興趣,一直花時間study。
問:怎麼樣study?
答:我有很多資料啊。
問:怎麼有空?出國帶那麼多書?
答:上網路去讀,而且帶很多書,然後沿路丟掉,看完就丟,但還是要買。
問:你如何把那些精髓記錄下來?
答:簡單記在notebook,試著把它納入自己的思想體系,其實記沒什麼用。
問:什麼時候開始對文化事業有興趣?
答:好久了,寫文章寫了二十幾年了,只是沒有想到要去出版業。
問:當時怎麼突然想要寫作?
答:我畢業後就一直在寫,有時候在刊物上發表,或者寫演講稿,然後自己存檔。那時只是興趣,寫作能把雜亂的思想全部納到你的體系裡面。寫書的人比較可以把一件事情講得很有系統,因為寫的過程中需要把這邊一塊思想、那邊一塊思想拼湊起來。
相信別人才有發展的機會
問:你如何對待陌生人?
答:從信任開始。先建立互信,才能夠往下。你要相信別人,才有下一步的發展。
問:你在旅途中也容易相信別人嗎?
答:對啊,最近我常常講一個故事。九七年十月,當時我正在構想《你能懂東亞金融風暴》那本書。飛機上有個印度人坐在我旁邊,從新加坡上來後就一直咳嗽。我旅行時都帶很多藥,就拿一顆給他吃。他一吃就止咳了,很高興地和我聊天,我才知道他在新加坡的南洋大學教書,很有學問。我們聊了很多有關東亞金融的東西,我就把稿子拿出來請教他。他講了很多,我對金融是外行,請教過很多金融專家,但是沒有一個像他講得那麼清楚。後來他當了新加坡的總統。
人跟人就是這樣,你說怎麼建立關係,其實沒有什麼道理。因為萍水相逢,不斷旅行,就會有一些比較奇怪的事發生。
問:每次上飛機都會碰到朋友?
答:不一定,就是巧合,坐飛機又不是在交朋友,只是剛好他咳嗽,我給他藥吃,然後又請教他很多問題。這是當時的直覺,因為根本不曉得他是誰。
問:聊天就知道他好?
答:因為我正在思考,所以問了很多問題,我後來還跑到南洋大學請教他,天天打電話到他家裡去纏他。
問:他會不會覺得你很奇怪?
答:他說我很熱心,一定要幫我看,看完再告訴我哪些要改,後來我就出書了,去年四月出了《你能懂東亞金融風暴》這本書,在書裡就有介紹他(Nathan)是指導。(鄧純芳、方雅惠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