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把小提琴,是最具機動性的組合,到哪裡都能演奏。
我和黃維明是光仁中學時的同班同學;五年前,在一次校友會舉辦的音樂會上,我們第一次嘗試雙小提琴的合作,在場的觀眾都覺得很新鮮、很好聽。從此,我們每年都會以雙小提琴為主,舉行音樂會。八月二十二日的這場演出,我們還邀請了中提琴家何君恆一起合作;相信是台灣觀眾第一次見到這種組合的演出。
雙小提琴不像一般常見的弦樂四重奏、鋼琴三重奏等,可以算是「非主流」的編制。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巴洛克時代,當時雙小提琴是由老師陪著學生一起拉,那時的樂譜,一行寫給老師、一行寫給學生;後來,雙小提琴才發展成兩個聲部在抗衡,演奏的分量也較為平均。樂壇上雙小提琴的組合,多半是好朋友搭檔演出,例如著名的帕爾曼和祖克曼,其他也有夫妻檔或姊妹檔。
我和黃維明都有各自的弦樂四重奏,也都經常和樂團合作。但對一個音樂家而言,嘗試不同組合的演出形式是必要的;就如同我們吃料理,講求多樣性、不要偏食。小提琴的最大特色就是音域與人聲很接近,而雙小提琴的演出聽起來像兩個人在唱歌,感覺很溫馨,因此合作的雙方必須掌握好,讓音色聽起來更接近。過去在雙小提琴的音樂會上,我和黃維明都會使用同一個人做的琴,甚至講究到用同一個廠牌的弦。這樣要求的目的,無非是希望兩個人拉出的音色像是同一把樂器發出的聲響,因此在演奏技巧上,如抖音的速度、運弓及力度等都要協調,必須搭配得很好。
對我而言,兩個人的合作不僅要默契,其實是「明契」,在詮釋上有任何想法一定要說出來。當然,我們合作雙小提琴也有意見不一致的時候;我們通常先用各自的方法拉、錄音下來,然後再用理性的方式討論,決定表現方式。只要理直氣壯、說得出道理,通常都能取得共識。
以開放的心聆聽
與以往不同的,我們今年的演出還多了一把中提琴,這種編制的公開演出,在台灣是第一次,所以我們挑選的都是代表性曲目,有巴哈、海頓、貝多芬、德弗札克、托赫、高大宜等人的作品,剛好這些作曲家都出生於多瑙河畔。音樂史上,寫給兩把小提琴和一把中提琴的作品不多,我去譜店將這種編制的所有樂譜都買回來了,卻也不過五十多首。
其實,這場音樂會就如同帶領觀眾來一場音樂史的回顧,曲目的年代從巴洛克一直到近代,彷彿走進時光隧道。三把樂器合作演出不同年代的作品,雖然這些作曲家都住在多瑙河畔,但曲風卻可以那麼不同!不過,正因風格貫穿音樂史,所以觀眾可能要帶著開放的心來聆聽這場音樂會。
貝多芬、巴哈的作品,我想大家都熟,已經是經典了。而德弗札克和高大宜的曲子,民族風味比較濃;高大宜的作品在台灣較少被介紹,這也是我們這次最大的挑戰。他的作品聽起來不是和諧的音、也不是規則的節奏,但卻充滿了豐富且具創意的旋律,相信對聽眾將會是一種全新的音樂體驗。
我總覺得,身為一個現代人,應該跟隨時代一起成長。即將進入二十一世紀的我們,若仍只是聽巴哈、貝多芬、或是浪漫派的作品,相形之下似乎有點落伍。懷舊之餘,現代人是不是可以嘗試聽點具有時代感的作品呢?也正因如此,高大宜的雙小提琴及中提琴小夜曲(作品編號十二)雖然技巧難度很高、對演奏家是一大挑戰,但我們非常希望藉由這場音樂會,推薦給台灣的愛樂者。
(陳幼媛口述,台北愛樂電台郭大微文字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