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各國邁向統一之路

張筱敏
user

張筱敏

1987-10-01

瀏覽數 11,550+

歐洲各國邁向統一之路
 

本文出自 1987 / 10月號雜誌 第016期遠見雜誌

今年是「羅馬條約」(Le Trait de Rome)簽訂三十周年。三十年來歐洲各國趨向統一的腳步是緩慢的,但大歐洲的思想,現已深植人心、歐洲未來的統一,成了一種趨勢。這也是歐洲擺脫古舊、重振聲威的唯一出路。

大歐洲思想的起源

在十九世紀初期,聖西蒙爵士(Saint Simon 1760~1825)在他「歐洲重新組織」的著作中,已經提出了歐洲統一的思想,這個論調經過了一百年,才再由英國首相邱吉爾提出。一九四六年九月十九日,他在蘇黎世士宣言;「為什麼不成立一種歐洲聯盟呢?這組織能給歐洲人一種廣義的民族精神,這共同的公民身份也能使歐洲人振奮……。」

一九五七年三月二十五日,法國、西德、義大利、比利時、荷蘭、盧森堡六國在羅馬簽下了一條公約,為促進歐洲政治、經濟的協調而努力。此六國也是日後「共同市場」的創始國和軸心國。後來英國、愛爾蘭、丹麥和希臘加入,使「共同市場」擴大,最近又有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參與,使歐洲各國的政治經濟關係更密切,歐洲的軍事防衛也更加完整。

共同市場的成就

「羅馬條約」的理想是崇高的,希望將歐洲的境界擴大至邊緣國家,即廢除各國間的界線,在政治路線和經濟方針上取得協調,使歐洲人在各國內有遷徙的自由、工作的自由、貨物流通的自由和產業投資移動的自由。

三十年來「共同市場」國家即朝著這個理想前進,雖然尚有一大段距離,但是初期的成績十分斐然,一九六八年時已經廢除了各國關稅的阻礙,比預定計畫還提早了一年半。隨後的十年中,由於受到石油上漲、經濟不景氣和失業率大增的影響,國家主義興起,保護關稅思想也油然而生,統一之說直到一九八四、八五年間才再被提起。經過了這段黯淡時期,「共同市場」國家重思振作,希望「羅馬條約」的理想能在一九九二年底前完成。

到目前為止,「共同市場」的成績如下:

.「共同市場二國家的人民,在會員國出入,不需簽證和護照,僅出示身份證即可。一種「歐洲護照」已發行數年,凡會員國人民均可申請。

.每次旅遊可購買二千四百法郎(約合四百美元)左右的物品,不須報稅。

.會員國人民可至各國工作,與當地居民享受同等待遇和工作環境。

.為促進貨物流通,簡化手續,廢除關稅,實行自由競爭貿易,禁止大企業壟斷市場,對非「共同市場」國家的關稅,採取統一化制度。

.創立歐洲錢幣「埃居」(ECU),在國際貿易換算上,除美元、日圓外,居第三位。

.農業上九五%的農產品,是在計畫下生產的,「共同市場」採取保護關稅制,同時協助農產品外銷。並有計畫的儲存糧食,以防糧荒和戰時食物缺乏。

.在尖端工業上,各國採取合作制度,以節省人力物力,高度發揮效率,在阿利安火箭(Ariane)和愛爾梅斯(Hermnes)人造衛星的合作上,都有卓越的成就。此外空中巴士的製造,鋼鐵、煤礦等的生產,都是成功的例子。

.環境保護方面,歐洲被視為一個整體,採取同一條例,工業廢料的排除、藥物的控制、汽車喇叭音量、排氣量等均有一定的標準。野生動物保護方面,如小海豹皮的進口等,均在禁止之列。

.消費者保護方面,各種食品均須標明成份、包裝日期和有效期限。

一九九二年的期望

為達到上述的目標,首須廢除國界的阻礙,但目前因恐怖份子活動猖獗,毒品走私問題和地下移民問題有待解決,不能斷然廢除海關檢查。等各國間的安全得到保障時,歐洲的邊防將擴大,境內也將通行無阻,同時節省各國海關的巨大費用。

貨暢其流方面,日前各國應用的海關文件共有七十種,預計在一九八八年一月一日施行統一文件,簡化手續,而各國的間接稅等也須協調,才能使貨品通行於各國。

全年唯一超值優惠!兩年訂閱送一年,最低25折起,錯過要再等明年!

「埃居」將成為通行錢幣,但在使用前,須協調各國幣制,減縮貨幣的大幅差額,穩定歐洲金融。

「共同市場」僅次於美國,是世界第二大農產品輸出國;酒、乳酪和家禽的輸出,則居世界第一;而咖啡、菸草、茶葉和可可粉的輸入,也是世界第一。「共同市場」農產品的輸出入,在世界上佔非常重要的比例,但應節制生產過剩的牛奶、穀物和酒,同時一千萬農民的生活水準也須維持。

歐美關係的轉變

一九八0年時,「共同市場」國家的重要工業,在世界排行前一百名中,佔了四十二席,如今只剩下二十九席。在一九七八至八五年間,石油的消耗量已從六一%減至四一%,預計將繼續減低。

在環保方面,一九八九年十月一日前,各國將使用無鉛汽油;從一九八八年開始,飼養食用禽畜將禁止添加荷爾蒙。

當初美洲新大陸的移民,多是從歐洲過去的,這種血緣關係和文化的根源,一直將新、舊大陸連在一起。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不但出物力,同時親臨戰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軍也駐防歐洲,毅然肩負歐洲的軍事防衛。但四十餘年來,這種「天經地義」的事情,開始有了轉變。

首先,從世界各地去美國的移民愈來愈多,如墨西哥人、拉丁美洲人和亞洲人,使美國成了一個多元化的國家,也使新、舊二大陸的關係沖淡。近年來,美國與太平洋沿岸的貿易頻繁,與歐洲的商業來往反而不如從前,無形之中,美、歐關係轉淡。 除了英國之外,歐洲各國對美國的外交政策並不全力支持。美國轟炸利比亞時,雷根總統要求在法國加油,竟然遭到法國拒絕;而義大利政府在「阿契里.勞洛」郵輪恐怖事件中,竟然放掉了殺害美國公民的恐怖份子。這種扯後腿的行為,除了引起美國人民的公憤外,也使美國對歐洲的外交政策有了變化。

共和黨參議員華勒(Malcolm Wallop)就說:「人們不能想像這個與大西洋彼岸的婚姻有多糟;歐洲人除了向蘇聯進貢外,還壓制美國行動的自由,駐紮歐洲的二十五萬美軍,不過是「人質」而已。」

美軍駐防歐洲,每年耗資巨大,持別發展的中、短程飛彈,也是為歐洲設計的。近年來歐洲的「和平主義」者還高喊著:「美國大兵回家去吧!」這種吃力不討好的滋味就在美國人心中擴大起來,加上美國預算不平衡,為減低軍費,撤兵的意念就愈加強烈。

數月來,美蘇雙方關於歐洲飛彈的談判,就是美國撤兵的先聲。歐洲人為即將失去美國原子傘的保護,各國政要頻相接觸,商討歐洲防衛問題外,也加速了歐洲統一的腳步。

歐洲法庭

在「共同市場一組織中,有一個「歐洲法庭」,它的法律在各國的法律之上,所宣判的案件連各國政府都得接受它,它的存在更具體的促進了歐洲的統一。

「歐洲法庭」依照「羅馬條約」的原則審判案件,各國人民若不服該國法庭的審判或法律的限制時,可直接在盧森堡的「歐洲法庭」上訴,上訴若被判為「合法」,該國的法律也要修改。

法國有一家「Lederc」父子連鎖店,其商品售價比別家便宜,也遭到政府禁止,他們為此向「歐洲法庭」上訴。三次官司打下來,法國政府解除禁令不說,也鼓勵了法國自由競爭的風氣。如今法國八0%以上的海關和商業條令,都是依照「歐洲法庭」的條文而訂的。

表面上看來,歐洲各國均有自己的法律,實際上則愈來愈趨向歐洲化。在日常生活當中,許多事情都受「羅馬條約」的影響,諸如玩具的製造、汽車安全問題、股票的訂價、藥品的成份等,均須依照歐洲尺度。政府的干涉和保護制度,也在逐漸減少。新近「歐洲法庭」判定西德不能再禁止外國啤酒進口,又是一個明確的例子。

明日歐洲

在「羅馬條約」三十周年紀念日那天,法國總理席拉克說:「未來的問題是如何建立一個強盛自主的歐洲,關鍵在於歐洲能否成為自己的主人,掌握自己的命運……。除非有一個強盛的歐洲,我們的社會、經濟才能繼續發展,國防安全無慮,並受人尊重。我們將盡一切的努力,帶動新生的一代加入大歐洲的行列。」

歐洲有三億兩千萬人口,美國只有兩億三千萬,在人力物力方面,歐洲均超過美國,若能克服各種困難,朝大歐洲的偉大理想前進,潛力無窮的明日歐洲,將令人刮目相看。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