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人文與科技要對話

聖嚴法師
user

聖嚴法師

1999-08-01

瀏覽數 26,900+

人文與科技要對話
 

本文出自 1999 / 8月號雜誌 第158期遠見雜誌

何謂人文?就是人類整體文化的總和,涵蓋了人類所有的活動;由此可見,科技與人文實是一體的兩面,不可分割。宏觀言之,人類文化又可分為精神和物質兩個層面,包括人與自己(心理與人格)、人與人(倫理與道德)、人與自然(科學),以及人與宇宙(宗教)等四種關係。這四種關係若不能平衡發展,就會為人類帶來危機。科學、科技的發展,是為了使人類生活更便利,能夠維持並保護人類的生命,更重要的是使人的價值得以充分發揮。而這三項功能,都需要人文精神的指導,也就是說,如果人類的心理健康,倫理道德穩固,宇宙觀、包容性夠大的話,那麼科學與技術的進展,將會帶給人類正面的功能;相反的,如果科技背離了人文精神,它就可能成為人類彼此鬥爭、殘害生命、危及世界甚至宇宙的手段。

我認為,人文精神中最根本的核心,在於體認生命的價值。這裡所說的生命,指的不僅僅是人的生命,也不僅是動植物等生物界的生命,更包括了無生物的生命——礦物等自然資源。如果將自然界的環境譬喻為大的身體,它的生命就是所有的生物。如果自然資源的身體受傷了、害病了,生物(生命)又豈能倖免於難?所以,當我們說要尊重生命,當然得包括無生物的一切自然資源。

若將這個觀點落實到台灣,眼前大家關心的都是競爭的問題,如經濟成長、生產增加、科技發展,甚至與中國大陸的關係,因為心胸、格局不夠大,以致於彼此競爭,那只會造成苦惱。我們雖然生存在台灣這個小島,但心裡一定要想到全人類;從內心為著力點,立足台灣,放眼世界及未來的舞台。有恢弘的遠見,台灣才可能對人類有貢獻,成為世界上舉足輕重的地方。

西方啟蒙時代的思想家,就是為全人類著想,因此他們的思想到現在仍指引著世界的思潮;而釋迦牟尼佛為的更是三千大千世界,如恆河沙數的所有眾生,所以,佛教才能歷經各種考驗而仍茁壯。倘若這些思想僅僅為某一種族、或某一國家服務,它的發展都是有限的。

心量與識見是人類發展的關鍵。心量大、有遠見,什麼事都像源源活水;心量不夠宏大,識見不夠深遠,那就處處都是死路了。

(本作者為法鼓山文教禪修體系創辦人,李慧菊採訪整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