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十九日,中華汽車與中華電信舉行簽約儀式,由前者委託後者建構加值網路,推展中華汽車的行銷服務系統(Dealer Management System,DMS),強化車廠與經銷商之間的數據資訊連結。為此,中華汽車耗資兩億元,投資軟硬體的設備,並租下三百多點網路,成為中華電信的最大客戶。
其實兩年前開始的DMS,只是中華汽車在供應鏈上投資的一部分。根據中華對供應鏈的規畫,必須分成四個部分來聯繫上、中、下游的資源。所以,除了本身對經銷商的DMS,還有中華內部的ERP(企業資源規劃)系統,及供應商對中華、經銷商對客戶的一連串系統規劃。截至目前為止,中華汽車已經投入新台幣三、四億元。
這是中華的願景。
宏觀來看,供應鏈的整合也是國內外汽車業者如火如荼進行的企業再造,只是各家的進度、方式不盡相同。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大家都有志一同,瞭解不做不行。中衛發展中心總經理蘇錦夥即表示,這對汽車廠商來說是一大挑戰,「加入這場game,廠商會長大;不做,可能就會失去講話的機會。」
為什麼汽車廠商視之為必然?中華汽車總經理蘇慶陽說:「這對大家都有利。」不過,這個利並不能狹義看做是廠商的利益,而是消費者、車廠與供應商的三贏。
供應鏈的建構,不但能讓顧客一訂車就知道什麼時候取車,交完車,車廠也可以經由售後服務的追蹤,得知每輛車的所有「履歷」,隨時關心車主的車況。
以正確數字反應市場
對中華來說,DMS可以讓他們迅速掌握訂單,看到每天來自經銷商的正確銷售數字。由於汽車業的經銷體制有著層層關卡,中華汽車就有一家總經銷與三家經銷商,光是經銷商的地區管理,就至少要經過自家公司、地區公司、總公司三個層次,傳遞訊息過程相當繁複。這些訊息原本都是每天以電話或傳真傳遞,但是人工的抄寫、登錄過程,常常有很多錯誤發生。等到將來中華用DMS作業,這些問題都可以解決。即使資料有錯,也有警示系統告知,比如車號寫錯,電腦上可立即顯示沒有這輛車。
除了快速而正確地得知訂單,中華更可以根據這些彙整的資料,以系統處理進行市場需求面的分析,瞭解消費者喜好哪種款式、哪種級距的車,現在流行的顏色、配備又是什麼……,然後再考慮生產量的分配,不再像以前必須以模糊的概念,和經銷商一起「猜測」預估。
「預測往往會失真,」蘇慶陽說。尤其現在消費者的喜好轉變快,廠商為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往往煞費苦心,還不見得對得上消費者的胃口。就像最近台灣的1.6房車,流行加裝以往百萬房車才有的天窗、皮椅等配備,由於消費者喜歡,每一家車廠都如法炮製,大打配備戰。蘇慶陽說,台灣像是淺碟子經濟,總是一窩蜂,中華曾經為了加裝天窗,趕工趕得要死。
類似這樣的例子其實還不算少。早期中華規劃手、自排車的生產比例時,曾經將市場值預估為七:三,沒想到當時消費行為轉變,逆轉成為三:七。假如以一天生產五百輛車來計算,這樣的錯誤會因持續不斷地生產大到難以想像,只能慢慢消耗,直到車子賣完為止。但是這對庫存、成本及管理,都是可怕的考驗。
因此,以正確的數字進行快速的市場分析,非常重要。尤其汽車的零件動輒上千上萬件,少一個螺絲釘都不能生產,市場一有什麼變動,往往讓車廠及供應商措手不及,等到供應鏈建構完成,中華就可以把數據結論,很快地傳遞讓下游的供應商知道。
單獨一家汽車廠商不可能包山包海、獨力完成一輛車子的生產,汽車業的供應鏈可說是很早就已經開始,只是現在談的供應鏈觀念已經發生質變。「怎麼運作才能快速反應客戶需求,並讓品質、成本、交期互相搭配,資訊的傳遞就顯得更為重要,而這必須倚重數位化更細緻、精準的定義,」蘇錦夥說。
新商業模式
如此一來,中華投資供應鏈的初期雖然要耗費上億元的經費,往後也要支付維修及運算的費用,但若是目標完成,將來可以得到許多回饋。中華汽車資訊部經理董湘杰指出,以短期、有形的效益來說,預估可將成車庫存由十五天降低為五天,零件庫存由三十四天降低為十八天,財務分析也可由六天縮減為四天……,每年約可以節省一.六五億元。
除了供應鏈的垂直整合,中華還想做到與集團相關事業,如行遍天下與租賃車業務的水平整合,最終組織成一個複雜而綿密的供應網絡,將相關資源做更有效的運用。
以前車廠可能只看到問題,甚至連問題都不見得能掌握清楚,今後看到的則是機會。蘇錦夥說:「這已經不只是技術的改革,而是新的business model(商業模式)的建立,等於像新創事業一般。」
中華怎麼整合再造,值得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