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商唐納利(Donnelley)公司原為全美最大的印刷公司,但在網路經濟下,唐納利不再定位成印刷公司,而是在價值鏈上重新定位,涵蓋印刷、配送、收款等所有後勤活動。在新定位下,書商、雜誌期刊社只擁有內容(Content Owner),只要將內容傳給唐納利公司,公司即以數位印刷在全美各據點印出少量多樣的期刊,再由公司統一送到書店、報攤,缺貨時則馬上印製、送貨,月底再收帳,減少書店的存貨、書商的應收帳款,大幅提高公司在價值鏈的比重,也成功轉型數位印刷公司。
一百多年前,工業革命由機器取代了勞力,全面改變了世界經濟的營運法則,造成近一百年的經濟成長。一百年後的今天,我們面臨真正的數位化革命:網路經濟。網際網路勢將重整經濟版圖,重新界定成功者及失敗者,大英百科全書被微軟百科全書光碟擊敗即是一例。面對這世紀的革命,政府及企業都必須小心應對,因為我們並不清楚網路經濟下優勝劣敗的淘汰標準為何。
增加交易價值,降低交易成本
網際網路對產業產生不同層面的衝擊,大體而言,最重要的影響是大幅增加交易的價值,以及降低了交易的成本。從增加交易價值而言,傳統上廠商和顧客的接觸媒體有限,所能溝通的訊息也十分有限。以電視廣告而言,看到的觀眾雖多,但所接受的訊息卻少;若以銷售人員而言,可以提供顧客大量訊息,但其能接觸的客戶數目卻寥寥可數。因此,傳統交易上,訊息的多寡和涵蓋面的大小成反比,廠商必須在訊息和涵蓋面中權衡輕重,不能面面俱到。但網際網路打破時空限制,使廠商將大量的訊息傳播給大量的顧客,不必在訊息的多寡和涵蓋面做一選擇,可以兼顧,這點是提升交易價值的重大因素。
美國有家在網路上賣庭院花草的公司,起初只是透過網路上交易花木,隨後該公司認識到美國幅員廣大,氣候、土地差異甚大,必須知曉植物特性才能種出漂亮的花草,因此在線上即可依消費者所在地的郵遞區號,提供購置花木以適應當地氣候及土質的建議。隨後甚至提供庭園設計的服務,由消費者將其花園的大小形狀傳給公司,再由資料庫中提供消費者自由選擇喜好的式樣,電腦螢幕上即可看出未來庭院在四季的模樣。
知識是網路經濟競爭的主流
網際網路的經營形態和傳統的通路對交易價值之提升完全不同。網際網路可以提供消費者大量的資訊,廠商可以在資訊中灌溉更多的智慧(Intelligence),提升消費者決策的品質,增加其滿意度。再如美林證券傳統上由專案交易員向顧客解釋推薦股票,嘉信理財只須將股票分析報告公布在網路上,由顧客自行判斷,不僅取代傳統交易員的角色,還能提供顧客更好的服務。
因此,廠商的競爭不是價格,而是產品的附加價值︱︱由知識資訊構成的,以知識為主的競爭將成為網路經濟競爭的主流。
網際網路第二個特色是降低交易成本,由於資訊系統的便利(消費者可上網買CD、機票……),大幅降低搜尋成本。此外,不需據點、銷售員、存貨,營運成本自然下降,但硬體、軟體的投資仍是不少的支出。
除了提高交易價值、降低交易成本外,網際網路對廠商經營策略的影響更大,規模愈大,成本就愈低。產業集中程度高,在個別產業網路商店大約只有五、六家可以存活,因此企業必須採取卡位先占策略,先力求規模的擴張再求利潤。若消費者曾光顧過三次,則產生較高的忠誠度,不會輕易轉台,這點又強化了先求成長的卡位策略。因此,網路公司錢虧得愈多,股價上漲愈多,投資者認為不虧錢公司的卡位工作一定沒有做好。
網路經濟對廠商策略的影響是價值鏈的切割。例如,在網路上開百貨公司並不實際,因為購物的選擇成本高。一般的百貨公司提供一次購足的服務,但在網路經濟下,消費者的購買成本低,指際之間即可瀏覽多個網站,不需一次購足的服務。尤其是金融服務業,借款存款、投資、信用卡等服務均可上網找尋價格最合算的服務,不需全由一家提供。在價值鏈的切割下,廠商必須追求專門的服務。而資訊容易獲得,網路上的價格戰勢必慘烈,因此網路的競爭在於產品差異化,而非以價格為主要的競爭。
進入消費者對企業式的網路經濟
在網路經濟下,消費者以可由網路連接,自組購買團體,向廠商集體議價。例如要去關島旅遊的顧客,不必經過旅行社,可以在網路上透過電子郵件串連成團體,再向航空公司議價以爭取價格折讓空間。網路經濟從以往的企業對企業(B to B)、企業對消費者(B to C),逐漸進入消費者對企業(C to B)式的網路經濟。
個人電腦加上網路形成的數位革命影響無遠弗屆,勢必徹底改變經營環境,唯有新的策略思維才能掌握網路經濟的契機。
(本文作者為台大國際企業研究所教授兼台大進修推廣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