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中旬,美國國家人類基因組研究所宣布,主宰人體特徵的十萬個基因,可望在公元二○○○年春天以前,完成初步定序解碼,比起原先預定的公元二○○五年, 提早了許多。屆時,科學家可以從這些生化密碼,解析每一個基因的運作與功能,從而找出病變發生的原因。
藉由基因工程與生物科技,人類很有可能征服癌症,修復受損器官,甚至重新組合基因排序以延長壽命,解開老化之謎,並且運用於疫苗的研發,預防疾病發生,徹底改革醫藥保健的未來。
「生命之書」一旦開啟,大自然進化的定律即將接受前所未有的挑戰。人類和黑猩猩正式分家以來,經過了漫長的五百萬年,人類DNA(去氧核醣核酸)的進化,也才不過區區二%。
請問桃莉小姐今年貴庚 ?
一九九七年,蘇格蘭羅斯林研究所( Roslin Institute )宣布,全世界第一個從成年大型動物細胞基因物質複製而來的生命體已經誕生,也就是如今家喻戶曉的桃莉羊。複製羊成功的事實,暗示一種如同科幻小說般的奇想——複製人的可能性,這不僅刺激人類的想像力,同時也喚起相當程度的恐懼感,關乎道德倫理的爭議,更是不絕於耳。
科學家對於複製動物的壽命和成長,一直心存疑慮。今年五月,這項疑慮終於得到證實﹕創造桃莉羊的同一群科學家發現,未滿三歲的桃莉,已經出現老化的DNA。根據發表在《自然》雜誌的研究報告,比起同年齡的小羊,桃莉的telomeres基因明顯短小二○%。telomeres 基因位在染色體末端,有如一層防護罩,保護染色體﹔每當細胞分裂,此基因便隨之縮短,導致染色體逐漸磨損脆弱 。因此,科學家相信telomeres正是控制老化過程的基因。打個比方來說,就好像包住鞋帶兩端的小塑膠管,一旦脫落,鞋帶的棉線便會開始分叉耗損。
科學家也發現,複製胚胎停留在試管裡的時間愈久,telomeres基因也就愈短。正常情況下,細胞在每一個生命周期裡,總共會分裂一百五十次,但是在培養胚胎的過程中就分裂了二十次,占的比例相當可觀。
桃莉羊究竟幾歲了?到底應該從牠出生的那一刻算起 ,還是比照捐贈複製細胞的母羊年齡 ?兩年多以前,羅斯林研究所的科學家,從一頭六歲母羊的乳腺取得細胞 ,再將其移入已經摘除自身DNA的卵子當中,利用生物科技培養成胚胎之後,再植入母羊子宮裡,終於複製出桃莉羊。雖然外表並無異樣的桃莉羊已經出現基因早衰跡象,科學家目前仍然無法確定桃莉是否可能早夭。
桃莉羊的成長故事,傳達了一個不容否認與忽視的重要訊息——複製生命的研究與發展,仍然充滿了未知與變化。若將仍處於起步階段的技術,運用於精密複雜的人類胚胎複製,恐怕風險多過利益。
量身訂做一個完人:複製人的迷思
由於道德爭議層出不窮,美國國會禁止人類胚胎研究已達四年之久。最近由美國總統任命的「全美生物道德諮詢委員會」,重新建議聯邦政府恢復資助人類胚胎研究。官方組織與聯邦政府持續爭辯的同時,民間機構並不曾片刻懈怠,反而加緊腳步,試圖搶奪先機與商機。
美國加州一家名為吉隆(Geron)的小型生物科技公司表示,他們已經發現並取得專利一種具有再生能力的幹細胞,可以用來修復如心臟、骨骼、神經、皮膚和眼球等人體器官的細胞組織。大多數疾病的發生,都是因為健康細胞死亡而引起,如果科學家能將幹細胞移植入需要修復的器官,未來醫藥保健的發展,必有重大突破。例如,因為腦細胞受損而引起的老年癡呆症、血管細胞受損而引起的心臟疾病、腎臟細胞受損而引起的糖尿病,都有可能治癒。
為了克服細胞移植可能引起的人體排斥,吉隆公司坦承,目前該公司大量延攬複製羊的技術,進行複製人類胎盤以取得幹細胞的研究。吉隆公司的計畫是,先將幹細胞自身的DNA摘除,再植入病人本身的DNA,就可以製造出與病人基因相同的細胞組織, 解決排斥的問題。事實上,前不久吉隆公司已經買下了由複製桃莉羊的蘇格蘭科學家們所創辦的羅斯林生物醫療公司(Roslin Bio-Med),可見民間機構並不理會官方導向。不過,吉隆公司也提出警告,幹細胞研究仍處於起步階段,距離實際提供專為病人特殊訂做的「備用器官」,仍有一段相當距離。
將胚胎視同生命的道德之士認為,若在取得幹細胞之後,便將複製胚胎銷毀,即使達成醫療目標,仍然有悖倫常,因此堅決反對人類胚胎的研究。不過,根據一項民意調查結果,七四%的美國人表示,人類胚胎若是用來治療不孕症,以及做為幹細胞的來源,皆屬醫療範圍,立意合理,值得鼓勵。
雖然相關人士一再保證,人類胚胎的研究僅止於醫療領域,不會用來複製人類,問題是,假以時日,複製人類胚胎的技術極有可能臻於純熟,只消將培養成功的人類胚胎植入女性子宮,複製人於焉誕生。如此一來,任何人都可以為了複製而複製,以滿足個人需求。複製自己,可以得到另一種形式的永生;複製死去的親人, 則可以一解思念之苦;量身打造合乎個人理想的複製人,也不再是科幻小說的情節。
複製人類胚胎與複製人之間,似乎僅僅一線之隔,而且界限十分模糊。歐洲已經立法區分「治療性複製」與「生殖性複製」,正視法律與倫理範疇的分界議題,全世界都應該向歐洲看齊。目前,我國的衛生署禁止使用人類生殖細胞進行基因生殖技術,「人工生殖草案」也禁止複製人。
科學家又如何看待複製人類胚胎引發的諸多爭議呢?一九五三年,華生(James Watson)與克里克博士(Francis Crick)發現DNA的雙螺旋結構,記載著遺傳密碼的分子,因而榮獲諾貝爾醫學獎,也開啟了生物科學嶄新的一頁。華生在專為美國《時代周刊》撰寫的文章中表示,若只是單純害怕不見得會具體發生的危險,而延宕任何科學研究,絕對是不值得的﹔即使人類在下一個世紀必須面對失敗的結果,也只能歸咎於科學不夠先進完善,而不是因為人類缺乏面對改變的勇氣。
主導複製桃莉羊的英國胚胎學家威爾穆(Wilmut)則認為,眾多有關複製人的學術和道德討論當中,一直跳脫不出複製目的與影響的框架,唯獨忽略了被複製出來的生命體的利益。拋開宗教或道德議題不談,複製人的家庭,乃至於社會大眾,是否做好心理準備,接納這樣一個特殊的生命個體,並且提供適當的生長環境。
隱形的生態殺手?
複製人與我們平起平坐的日子,或許還很遙遠,也有可能根本不會發生。讓我們先來關心基因工程已經直接影響到人類生活的層面,那就是日益普遍的基因改良作物。
所謂基因工程,就是將某種生物體特有的基因,轉殖入另外一種生物體,以創造出具有預期特性的全新品種。基因工程運用於作物的主要目的在於增加作物抗蟲害、病毒和菌類的能力,以確保作物的品質與產量。由於農藥、殺蟲劑和肥料等化學物質的用量相對減少,基因改良作物號稱有益人類健康與環境保護。然而背後的經濟利益可能才是最大的誘因。基因改良品種的玉米和棉花,每年替美國減輕高達十億美元的蟲害損失。
再者,隨著全球人口成長,貧窮國家和土地貧瘠區域的糧食需求問題也日益嚴重,基因改良作物亦可提供一條解決之道。如此看來,研發基因改良作物的出發點是值得贊許的。現階段清晰可見的經濟利益和豐碩收成,得到大多數農民的贊同與支持。但是,論及長程風險,例如帶給環境生態,或是消費者健康的影響,以及連帶發生的副作用等,目前仍欠缺完整資訊,尚待觀察追蹤。
因此,環境生態保育人士不得不提出呼籲和警告。目前已經引起爭議的實例包括:具抗蟲害特性的基因改良作物花粉飄落到雜草叢裡,使得雜草更加頑強,甚至創造出更難控制的全新野生品種,自然生態必將遭受嚴重破壞。收成穩當的基因改良大行其道,也使得原本豐富多樣的植物種類日益減少。
近期《自然》雜誌披露美國康乃爾大學昆蟲學家發表的一份實驗報告,引起各界高度關注與憂慮。報告指出一種名為Bt(Bacillum thuringiensis)的基因改良玉米品種的花粉,一旦飄落至鳳蝶幼蟲成長期的唯一餵食來源——乳草屬植物之中,可能阻礙鳳蝶幼蟲的成長,甚至置其於死地。針對這項發現,出售Bt玉米種子的孟山多農業科技公司(Monsanto) 的回應是,康乃爾大學的研究仍處於初期實驗室階段, 並不足以全盤採信。康乃爾大學正積極準備展開完整的田野實驗與調查。
所謂Bt玉米,就是將土壤中的蘇力菌Bt基因,轉殖入玉米基因當中,而產生的全新品種。由於蘇力菌的毒素可以殺害玉米的頭號天敵——歐洲玉米蠹蟲,因此Bt玉米本身即具有抗蟲害的特性。目前美國境內約有四分之一的玉米田栽種Bt玉米,總面積約為八百萬英畝。Bt基因同時也轉殖入馬鈴薯和棉花等作物之中。據稱,Bt基因對人體以及金龜子和蜜蜂等益蟲並不構成威脅。鳳蝶幼蟲猝死的案例,迫使科學家重新審視Bt玉米對自然環境與人體健康的影響與風險。
對有機作物的衝擊
自從五年前,美國聯邦政府首度核准基因改良番茄以來,發展至今,單純的抗蟲害已經不再是改良基因唯一動機。各式各樣改良口味、提升營養概念的新品種,例如高蛋白質的穀類、低咖啡因的咖啡豆、含天然糖分的草莓等,無疑是對準消費者的口腹之慾與營養概念,出發點似乎不再單純。
強調不含化學物與添加物的有機作物採取高價位、高品質路線,和低價、量產的基因改良作物之間的利益衝突,顯而易見。
有機農使用Bt細菌製成的天然殺蟲劑驅除蟲害行之有年,但是隨著Bt基因轉殖作物普遍栽種後,Bt殺蟲劑的驅除對象逐漸產生抗藥性。有機農民擔心不久以後,他們將得被迫放棄唯一可以信任的天然殺蟲劑。
日前,美國一處有機農場所製造的玉米脆片慘遭歐洲買主退貨,原因在於這批玉米脆片裡,含有少量基因改良玉米的成分。果不其然,就在相隔六英里的鄰家農場裡,種植的正是基因改良玉米。科學家研判基因改良玉米的花粉,可能藉由風吹而傳播到有機玉米農場。通常種植基因轉殖作物的同時,也必須栽種傳統作物,以形成所謂的「緩衝區」,以防花粉意外飄散。
基因醫療掏金熱
科學家致力完成人類基因定序解碼的同時,生物科技公司也競相排序植物基因。美國先鋒公司已經完成七五%的玉米基因定序,也取得專利,並積極找出誘導或是控制基因特徵的活性基因。
百家爭鳴的生化科技公司,競相申請專利保護基因資訊的目的,不外乎是寄望有朝一日能將基因研究化為醫療技術,帶來無以數計的優渥利潤。可是,關鍵性的資訊一旦被私人機構封鎖,就好比立起「閒雜人等勿入」的警告標誌,阻礙了真正有利人類的研究發展。畢竟,知識的力量在於知識的分享,而非獨占。
基因改良食品的真正潛力,並非一般的食用消費,而是醫療保健。一般民眾傾向接受能夠提升人體健康及免疫功能的基因改良食品。正因為牽涉到龐大的經濟利益,使得此項議題更趨複雜化。
一名綠色和平組織的倡導者大聲疾呼,非洲熱帶雨林與山區豐富的資源,隱藏了原始部落養生秘方,高度開發國家大舉入侵,搶奪植物基因專利,形成一股基因淘金熱,可能引發一場基因大戰,嚴重破壞自然生態。事實上,科學家只是「發現」, 並非「發明」植物的基因。而所謂的「發現」,充其量不過是人類對大自然的驚鴻一瞥罷了。
期待完善的法律規範
生態學家不禁要質疑,究竟誰才擁有大自然呢?
台灣即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進口管制大量解除後,基因改良食品必然大舉進駐台灣市場。衛生署經初步擬訂「重組技術衛生食品管理辦法」「重組技術衛生食品安全性評估準則」,規範未來基因改良食品的審查、標示和評估等相關業務。
不論是福是禍,基因工程已經直接或間接介入現代人類的生活。科技的目的在於克服難題以改善人類的生活,而不是製造更多的問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科技本身或許無罪,取決仍在於運用科技的人類。當前生物科技提供的前景,令人類又愛又怕。無論基因工程的目標界定如何曖昧模糊,我們仍需盡力在可為與不可為之間劃清界線。道德的爭議與人類的福祉仍是最大考量。
政府擁有獨占的力量建立政治制度與法律規範,負起保護人民的責任。唯有完善的法律與管理制度,及時提出管理辦法及可得資訊,並且持續評估長程影響和風險,消費者的權益才能得到保障。
大自然有其運作機制,過度極端的人為手段,恐將違反大自然的法則。期待政府訂定規範的同時,人民也應該接受再教育,認清科技高度發展的本質,運用尚且無法複製的人類智慧與判斷力,迎接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