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入九○年代後,世界開始了一股「re」的運動,像組織改造(reengineering)、策略改變(restrategizing)。不僅企業要改組,政府要改造,甚至個人也強調要不斷創新改變。
「改變」可算是新世紀人類極重要的思考。
當今最紅的企業家比爾‧蓋茲曾經指出,一個企業不可能永遠保持第一,一個在原始創辦人領導下的企業,如果想在進入新的資訊世紀仍繼續有傑出表現,「最大的挑戰,就是要改變以往做事的習慣,跳出當初成功的模式。」
五月中旬在台北舉辦的世界新聞年會上,面對二十一世紀「媒體角色的轉變」討論中,也出現新聞從業員對網路世紀的反映不一:有人要積極改變自己,加入新的戰場,有人仍在質疑:「我想做個新聞記者(journalist),不想做個內容提供者(content people)!」
組織要改造,不僅領導人的思惟要有大幅度突破,工作者更得調整自己。
許多企業是害怕「公務員心態」缺乏鬥志、不思改變的人。最近天下文化出版的《我找到工作了》一書中,作者葛拉伯是一位生涯與就業專家,依據他的體驗,舊企業中有一批「二十世紀工廠勞工」心態的員工。這些人準時上班、準時下班,絕不多做超出職責範圍的工作,最後只有走上被解雇之路。
早在一九九三年,美國《人力資源管理》雜誌特別提醒工作者要「改變想法,讓壓力幫助你生存。」為什麼現代職場工作的人要有不斷「改變」的心態呢?因為太多人認為自己十幾二十年來都很稱職,也自認目前照著做依然「稱職」,而沒有想到「公司在變,你也必須隨之改變。」
改變確實令人不舒服,但抗拒改變的結果可能令人更不愉快。
大家都聽過一個故事:一個青蛙在鍋子裡,如果水溫慢慢加熱,青蛙沒有意識到溫度的改變,等到溫度再高時,牠也被燙死了。
改變是時間和步驟的堆積,一個組織的改變更需要每個螺絲釘從頭安裝、重新轉過。研究組織轉型的哈佛大學教授科特(John P. Kotter)曾經寫過多本書討論「變革」。最近新著《企業成功轉型8 steps》,更具體列出改造的八個步驟:
一,建立危機意識;二,成立領導團隊;三,提出願景;四,溝通願景;五,授權員工參與;六,創造近程戰果;七,鞏固戰果並再接再厲;八,讓新做法深植企業文化中。
前四個改造步驟是在鬆動根深柢固的舊有體制,第五到第七個階段是引進新的做法。最後深植變革於企業文化中,才能持之恆久。
改變對於個人而言,亦復如此。一個人總是要到非變不可,否則就被淘汰時才會覺悟;然後,他就能瞭解趨勢、尋找新目標、新策略與方法。當然最根本的是如何適應「改變」,同時養成一個「改變」的心態,做一個持久創新、不斷改變自己的人。
如果「學習」是終身的承諾,那麼「改變」將是一生的法則;任何一個改變,都為學習開啟一扇機會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