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詮釋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

彭廣林.郭大微
user

彭廣林.郭大微

1999-06-01

瀏覽數 21,450+

詮釋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
 

本文出自 1999 / 6月號雜誌 第156期遠見雜誌

一九七七年薩爾茲堡音樂節,一位小女孩帶著羞澀站在台上,即將和舉世知名的指揮家卡拉揚同台演出。對許多小提琴家而言,這是夢寐以求的渴望,更何況眼前這位女孩才十三歲!從此,安–蘇菲.穆特的名字,就跟著卡拉揚登上國際舞台。

穆特這個月將第四度來台灣。繼前幾次演出一些炫技、布拉姆斯和貝多芬奏鳴曲後,這趟她將首度和台北市立交響樂團合作,演出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這首協奏曲,和孟德爾頌e小調、布拉姆斯D大調,以及柴可夫斯基D大調並稱為世界四大小提琴協奏曲。

貝多芬在一八○六年完成這部作品,也是他脫離模仿海頓、莫札特等前輩曲風、擺脫傳統,進入自我轉換時期的代表作之一。我們常說,古典主義的曲風就是精簡、對稱,而貝多芬這首小提琴協奏曲,正把古典主義的風格掌握得非常精準。

開創自我風格的代表作

當我們提到音樂的古典主義,總會連結到古希臘人的美學概念。幾何圖形,是他們用來表達「美」的方式;這種帶有數理概念的幾何圖形和辯證思維的抽象思考模式,就成為西方藝術文化創作的兩大主軸。音樂中,幾何圖形轉換成為節奏音群的組合,四拍的節奏就像是四方形,三拍子很自然就讓人聯想到三角形或是圓形。

貝多芬這首小提琴協奏曲共有三個樂章,處處可以感受到他把古典精神融入其中的用心。第一樂章開始,由定音鼓敲出四個主音 ,方方正正。但貝多芬又很巧妙地用這四個音做節拍,串連成整個樂章的線條。在樂句的安排上,他把前一句的結尾做為下一樂句的開始,有著流暢、一氣呵成的感覺。

我每次聽到定音鼓,就好像看見貝多芬散步在維也納森林中,周遭一片田園景色。接下來音樂慢慢壯大、豐富;當貝多芬運用緩緩下滑的音形表現時,有一句中國古詩最能貼切描寫那種畫面:「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而這同時,小提琴獨奏順著往上爬行,像太陽升起,很燦爛。這整個樂章很單純,但就是正氣凜然、方正、有規範。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小提琴的屬性偏向女性化,就像花腔女高音;貝多芬在第二樂章充分表現了這種特質 。這個樂章的主奏不在小提琴,而在樂團。小提琴在很高的聲部和各個樂器做對話,流洩出美麗的旋律。這首曲子最特殊的地方,是第二和第三樂章間沒有間斷,只有中間留了獨白,讓小提琴家自由發揮裝飾奏樂段。如果我猜得沒錯,穆特這次應會拉克萊斯勒寫給這首小提琴協奏曲的裝飾奏。

第三樂章充滿維也納華爾滋風格 ,是最難表現的樂章;小提琴主奏既要拉得精緻、細膩、優雅,又要與整個樂團抗衡。這也是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和其他小提琴協奏曲最大的不同。過去,樂團大多為小提琴伴奏,居於配角,但貝多芬此曲很多地方都由樂團演奏主旋律,小提琴反而變成伴奏 。所以,欣賞這首曲子應該不只注意小提琴獨奏,更應該看它和樂團間所表現的張力。

這首曲子對貝多芬風格的轉型,有極大意義。而由名指揮家卡拉揚一手提攜的小提琴天后穆特,這幾年也以演奏貝多芬作品,證明自己終將走出卡拉揚的光環,展現華麗外表下的真正內涵。

過去,由於商業包裝和媒體的烘托,人們往往只注意穆特亮麗的外型,以及和卡拉揚間的傳奇故事。但卡拉揚過世以後,一向和卡拉揚合作大型曲目的穆特開始要單獨出發 。很可惜,我覺得當時她經常被安排演奏些炫技小品,例如卡門組曲、流浪者之歌等,搭配她豔麗的裝扮,雖然能迅速擄獲觀眾的注意力,但卻沒有抓到真實的穆特。因為穆特的音樂風格比較內斂 ,很有主見,並不屬於炫技、花俏的世界。

這幾年,我們看到穆特強烈表現她想重新定位自己的企圖心。她主導世界巡迴演出,挑選的大多是貝多芬、布拉姆斯的曲目;去年更完成世界巡迴演出貝多芬奏鳴曲的創舉。今年,她將在台北觀眾面前,用實力詮釋貝多芬這首最具古典精神的小提琴協奏曲。

這麼一首精彩的經典樂曲,我建議觀眾最好閉著眼睛聽穆特演奏。我相信,藉由這些年嚴肅曲目的演出,穆特已慢慢回歸她真正想做的事。

(本文由台北愛樂電台FM99.7「什麼是音樂」節目主持人彭廣林博士口述,郭大微整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