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說:「「孟母三遷」,遷到學校附近居住,覺得很滿意,就不再搬家了。」
乙答:「我想一定是搬到了明星學校的學區內。」
這是一則反映現實狀況的笑話,笑話中乙的回答,一語道破了明星學校在家長心目中的熱門行情。
一位家住板橋的退役軍人,傾盡三百多萬元的儲蓄在台北東區買了一棟房子,只因為他要讓兩個兒子進今年升學率獨佔鰲頭的仁愛國中。
一位家長冒著風雨漏夜排隊,希望能為女兒抽中師專附小幼稚園的入學名額。
然而,在做家長的正處心積慮把兒女往明星學校擠、送的入學熱季中,明星學校的堡壘,忽被各方的撻伐攻得基礎動搖。
各方撻伐
邱連輝和溫興春兩位立委,在今年上半年的院會裡,曾針對明星學校的後遺症提出質詢。溫興春指出,學生一窩蜂擠入所謂的明星學校,使得原來學區的學校連年減班,不但造成教育投資的浪費,也造成城鄉教育的不平衡。
而台北市議會更有馮定國等五位市議員,發起「救救我們的孩子」簽名運動。他們發出十五萬份環繞明星學校問題的問卷,希望匯集民意,促請教育當局在明年初舉行的第六次全國教育會議中仔細研究,設法消弭帶給學生惡補及越區就讀壓力的明星學校。
事實上,就連上任不及半年的教育部長毛高文,也已多次在公開場合中表明,將改進高中聯招計分方式,使各國中正常均衡發展,輔正明星學校「獨霸」的現象。
為什麼學生家長爭相角逐的明星學校,會成為民意代表和教育首長的眾矢之的?
師大教授蓋浙生分析其中原委說,明星學校的出現代表了社會進步,家長對教育素質的需求提高。正常的明星學校,原本應是在教學、師資、制度等方面,都有特出表現的學校,如果因此帶來激勵,讓各學校間相互競爭、各有改善,本是值得倡導的良性循環。不過,現今的明星學校,已加入了升學導向、社會功利等不正常的因素,造成了惡性循環。
「我們要打破的,就是眼前家長認為升學率高的學校,」參與「救救我們的孩子」活動的市議員高熏芳一針見血地指陳。
值得探究的是,目前在社會上被看待為「明星」的學校,究竟有那些?這些學校帶來了什麼樣的問題?
升學率掛帥
學者專家分析,目前的明星學校,不外下列三種。第一種是歷史悠久,在歷屆聯考中排名領先,學校的校譽和傳統深為社會所信賴,大家以進這些學校為榮的,例如建中和北一女。第二種則是校史雖不長,但因校長和老師教學認真嚴格,升學率年年居高的學校,例如台北市立仁愛國中。第三種是近幾年才成立,學校地段好、教育經費充裕、設備新穎齊全,令家長寄予厚望的,例如位於中正紀念堂附近的中正國中。
無論如何,明星學校總難排除「升學率掛帥」的前提。知情人士統計,就台北市而言,包括師大附中初中部在內,今年有十所國中人數爆滿,這十所國中參加高中聯招錄取率都在二0%以上,因此成為家長費盡心機要幫助孩子擠進的明星學校。
從全省來看,一百七十五所公私立高中裡,也有二十七所每年都維持四0%以上的大學聯招錄取率,因此成為眾所矚目的明星高中。
為什麼「明星」之風會愈演愈盛,甚至在人們腦海中烙印,以至牢不可拔?教育專家指出,教育措施和社會環境,都要負很大的責任。
有關當局對教育資源(包括經費和師資)分配的不平均,使得某些學校擁有較多、較好的資源,相對之下,也較容易擁有更好的成績和更多的注意;社會環境中,經濟的富裕使得家長有能力讓孩子讀好的學校,加上一般人盲信「升學成功就是人生成功」,於是大家一窩蜂的往升學率高的學校擠。
學校擁擠,戶籍大亂
大家一窩蜂湧向明星學校的結果,造成父母不擇手段,越區就讀盛行,戶籍因而大亂;明星學校也因人數暴漲,擁擠不堪。
一戶位在國語實小學區內的住家,戶口上寄住了十多個人。警察查戶口時不禁懷疑:這麼小的房子,怎麼可能住得下這麼多人?於是引起寄戶者一陣恐慌,趕緊四處打點。
戶籍混亂的情形更是早已離了譜。市議員高熏芳舉證,中正國中學區內的一個里長家裡,戶籍上莫名其妙地多出十幾個人。甚至連士林國中的校址上、大直國中旁的派出所裡,都有人不顧一切的把戶口遷進去。
校外是戶口紊亂,校內則是人滿為患。台北市光復、雨農、士東等二十個明星小學,平均每班人數都在五、六十人左右,遠遠超過了教育局所規定的四十人。
台北市東區最被看好的仁愛國中,校長秦汝炎已深為人滿所苦,他無奈地說:「全校不到五千六百坪的土地,要容納四千八百名學生和三百多名教職員。平均每個人只有一坪多一點的空間,學生上體育課都很難活動……。」
除了活動空間侷促擁擠之外,越區擠進明星學校的學生,往往還得忍受往返間的奔波之苦,和校方為保持升學率而施予的高壓教學等……。
越區就讀,倍覺辛苦
一項台北市國小交通安全教育的調查研究報告指出,過去五年來,每月平均有七百個小學生發生交通意外。研究顯示,以乘火車、公車,或騎自行車,或用汽機車接送通學的學生發生事故的可能性較高。而台北市有四分之一的國小學童採「非步行」的方式上下學,可見越區就讀的普遍,和其所帶來的小學生交通安全問題。
即使是高中生,仍然難免越區求學的不適應。據統計,首屈一指的明星高中--建國中學和北一女,全校約有五分之一的學生都來自外地。一名家住苗栗的北一女校友記憶良深地說:當初一心想參加北區聯招,到台北唸書後,因環境不同,適應起來倍覺辛苦。
而明星學校為穩住升學優勢而採取的作法,往往也令學生難以承擔。一位士林國中畢業生,一直難忘國中老師教學嚴格的情形;一天七堂課可以考八、九科小考;一課「再別康橋」的白話文可以考一百個填充題,連形容詞都考;一張考卷,可以出一百題以上的考題,考九十八分還嫌太低。
這名學生舉例,曾有一對雙胞胎兄妹同時就讀士林國中,後來哥哥考取建中,妹妹即因常被老師指名回答問題,加上家中期望殷切,結果承受不住壓力而一度精神崩潰。
一篇「高中聯考壓力與國中生身心健康」的研究論文,曾針對台北市、縣的介壽、仁愛、海山和重慶四所明星國中,以及北政、桃源、萬里和深坑四所非明星國中的學生來比較,結果發現,由於明星學校學生承受師長的期許、家人和自我的要求,以及社會的期望,因此比非明星學校的學生容易產生頭痛、頭昏、頸酸、煩悶、不安,和身心極度疲勞等症狀。
學校家庭都受影響
不僅明星學校的學生要承受身心的異常壓力,連學校本身,也常被來自家長的壓力包圍。秦汝炎透露,有些家長迷信「名牌」老師,千方百計地拉關係、講人情,希望校方把自己的孩子編進有名氣的老師班上。
事實上,嚮往明星學校的除了學生和家長外,同時也包括老師。「不論能與不能,許多老師費盡心機想擠進來教書,」一位建中的國文老師說。
於是,有部份老師憑人情關說而晉身,一些沒有特殊背景的優秀師資,卻往往不得其門而入,影響師資水準。「明星學校的學生,已成為教育界人際關係的受害者,」一位建中的應屆畢業生不平地說。
深入觀察,明星學校的學生普遍所受之害,乃出自於學生人數太多、老師的負荷量太大,因此每個學生所受到的照顧與教學品質,就相對地低落。
即使明知如此,惟恐孩子不進明星學校就跟不上別人的家長,仍然邊嘆無奈,邊把孩子越區往明星學校裡送。
主張打破明星學校、進行「教育解嚴」的市議員陳俊源指出,從外縣市來台北唸明星高中的學生,每天大約五點就得起床,他們父母的生活秩序,也因一大清早就要忙著打點兒女上學,而處處受限。
除此之外,明星學校還造成了社會的「盲信」與「誤導」。「很明顯的,建中的學生也不一定考得上大學,但大家總是無條件的相信,他們必然是佼佼者」,一位建中老師說。民意代表則擔心,這種刻板印象可能造成明星學校學生過份的優越感,和非明星學校學生不必要的自卑感。
而各級學校以升學為導向的「明星式」教學法,一味汲汲於追求分數。長此以往,「使得部份學生誤以為所得到的分數就是增加的知識,變得思考窄化,」關心教育問題的政大新聞系教授陳世敏說。
眼見追求明星學校的風氣,已經明顯地使家長、學生、學校和社會間,落入一個愈演愈烈的惡性循環,今年七月,台北市議會的五位市議員,提出其體的改革方案,希望打破以升學率掛帥的明星學校。
各界提出改革方案
高熏芳、陳俊源、馮定國、陳光憲、及洪濬哲等五位市議員認為,如能改變高中聯考評分和分發的方式,便能消除明星學校。
他們建議,不再依賴聯考的分數做為升高中的唯一標準,而同時計算從小學一年級到國中三年級的五育成績,因為爭取五育成績不必非得在明星學校,大家就不會一窩蜂的擠向明星國中。
他們提出打破明星學校的另一具體做法是,評分後以常態分校。例如總成績第一名的進建中,第二名入師大附中,第三名到成功中學,接著再成功、附中、建中……依序呈「之」字形排列分發,讓孩子和家長們覺得「考上就好」。
立法委員邱連輝另有提案。他建議高中以學區畫分的方式入學,以打破明星學校。他解釋,目前高中聯招依成績高低填志願分發,成績高的集中一校,因而形成明星學校,學生為擠這些「名校」,國中時期必須拼命惡補。高中如一律依學區入學,便可避免突出明星學校。
政府教育當局也有一套構想。教育部長毛高文指示教育部成立「高中聯考改革研究小組」,考慮從五%的比例做起,把學生在校成績列入聯考的評定中;同時,在鄉間增設高中,以達到教育均衡,消弭明星學校造成的差距。
在政府與民意代表不約而同提出改善明星學校弊端的具體辦法時,也有不少人對這些建議表示質疑。
對於把國小、國中在校成績列入高中聯考評分的提案,有家長擔心,為了替兒女爭取成績,家長必會想盡辦法來和老師建立良好關係。也有學生表示,五育成績很難評定,如果都要計算在聯考分數中,「那我們豈不是要十項全能」?還有大學教授憂慮,這會讓學生更加斤斤計較、追求分數。
至於改以常態分校的方式分發高中生,台北市教育局一位高級官員指出,這種「機會分發」,將使學生沒有辦法依志願來就學,剝奪了學生的選擇權。
儘管贊成和反對的意見兩面雜陳,有心人士指出,至少社會大眾已開始正視明星學校的真實面貌。
曾任教育部次長的交大校長阮大年語重心長地表示,明星學校或許一時難以打破,但教育當局應儘量給予學生多樣的選擇機會。
「國外的教育是讓學生多選擇,並且自行負責選擇的後果;但國內則是由家長、學校、社會來替學生選擇一切,或學生只是跟著社會的一種潮流走,」經常出國考察教育政策的阮大年說,教育當局可以從均衡分配教育資源、及嚴格評量師資做起;如果每所學校都能達到「明星」的水準,學生也就有了更多的選擇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