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超市隨處可見的可果美,已經深耕台灣51年,版圖更橫跨亞洲、歐美,甚至非洲,這瓶家家戶戶都有的番茄醬,究竟有什麼祕辛?
過去120年,日本的農園裡,上演了一場食品的產業革命,至今仍深深影響日本與世界各地的食品市場。
偌大的東京近郊農園,夏季,可見一顆顆渾圓的番茄;冬天,則長滿一根根豐碩的胡蘿蔔。採收後,很快地運至送車程約兩小時的KAGOME(可果美)那須工廠,做成一瓶瓶醬料、蔬果汁,送進日本各大超市。
來到超市,可果美產品無所不在,從蘸醬、料理調味、沙拉、水果都有。甚至光蔬果汁品項,KAGOME(可果美)就包辦了逾五成,從番茄汁、胡蘿蔔汁、芒果汁等,五花八門。
那須工廠年產四億瓶產品
占地4.25萬坪的那須工廠,每年生產四億瓶醬料、蔬果汁,用掉日本2.8%蔬果產量。這僅是可果美日本五間工廠其中之一。
若以日本全年綠色與黃色蔬果量估算,可果美就用掉了高達17.2%,還不含量最大的番茄。
創辦人蟹江一太郎,原只是愛知縣的平凡農人。1899年,蟹江一太郎引進西洋番茄到愛知縣栽種,1908年第一瓶番茄醬誕生;1933年番茄汁跟著問世後,從此成為日本人飲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要角。
可果美不僅番茄醬在日本市占逾60%、番茄汁市占54%、蔬果汁52%等。更一路往海外開疆闢土,亞洲、歐洲、美洲,再到南半球的澳洲與非洲,成了全球前三大番茄供應商。
其實可果美已來台布局逾半世紀。日本可果美總社社長寺田直行坦言,51年前因日本番茄產量不足,開始來台契作。但番茄採收後,得馬上加工製成番茄糊或醬才能保存,又興建設廠。後更成為唯一被授權產品配方,能自主研發商品的海外公司。如今,台灣家家戶戶都有的番茄醬,十瓶就有九瓶出自可果美。
寺田直行說,可果美的使命,是要幫助人們變得更健康。因此可果美從農田跨足食品加工後,又成立研究室,布局育種、保種等糧食工程。如今已保存7500種番茄品種,不但培育出茄紅素含量高出三倍的番茄品種用於飲品,更因地制宜,在土耳其、義大利產製適合披薩、義大利麵的料理番茄;在美國主攻適合蘸醬用的番茄。至於中國新疆,則是契作口感偏酸,能供應全球加工用的番茄。
甚至,去年更已悄悄布局未來糧食需求最大的非洲。台灣可果美董事長長田哲透露,「我們已派專家到當地教他們種番茄、胡蘿蔔等蔬果。」「未來時機成熟,不排除在當地設廠。」
「單從日本、台灣市場看,可果美較像是食品、飲料廠商;但從全球來看,它是掌控逾兩成番茄產量的糧食巨鱷,」一位台灣食品業者分析,台灣農業型態與日本相近,都是小面積的精緻農業,卻沒有像可果美這樣整合糧食上下游的跨國企業。
推產地契作協助農村重生
其實,百年跨國企業也非一路順遂。寺田直行坦言,可果美近幾年來遭遇人口老化,勞動力缺乏,產地廢耕等危機,消費市場成長趨緩。年輕人不願務農,番茄、胡蘿蔔等農地荒廢,對可果美都是衝擊。
為此,可果美除了針對高齡社會,不斷研發促進健康的產品;也積極投入日本產地契作,除了協助小農組成合作社或互助團體外,更導入智慧農法,希望在有限的人力下,提高產量。
位於東京近郊的農業城市——宇都宮,有座夢想農場,農場成員共23名,平均年齡63歲。農場代表理事,已經80多歲的手塚秀一開玩笑說,這是近年多了幾位返鄉務農的年輕生力軍,才拉低平均值。
手塚秀一家族在這裡已100多年,五代務農, 經歷了年輕人不願回鄉務農,農地荒廢的現實。近年日本政府積極輔導農人們組成合作社,採組織作戰,並導入機械設備、智慧農法,規模化生產,希望突破困境。
四年前,手塚秀一號召附近農民,集資678萬日圓(約台幣200多萬元)合組公司,以「夢想農場」為品牌。第一步先採購設備,以節省人力、增加效率;接著,採輪流排班耕種。第三步,則是跟食品餐飲業契作,開拓淡季財源。果然工時變短,收入增加,「有些年輕人願意回來了,」手塚秀一開心地說。
相隔2100多公里外的台灣,也面臨人口老化、年輕人不願務農的困境。日本食品業協助農村復興的經驗,值得台灣借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