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周成功:未來的醫學非常個人化

遠見編輯部
user

遠見編輯部

1999-02-01

瀏覽數 18,050+

周成功:未來的醫學非常個人化
 

本文出自 1999 / 2月號雜誌 第152期遠見雜誌

要回答未來的事情,大部分科學家會很遲疑;過去有很多預測是錯的,因為我們大部分都是在現有的知識體系、範疇裡做預測。在生命科學的領域裡,人類基因計畫是個起點,把人類與其他生物的遺傳訊息做整體的解剖,現在這些東西都在我們面前。

毫無疑問,下個世紀生命科學的起始點就是這些information。我們要問自己,如何利用這些information來瞭解生命的運作、演化,這是未來十年到二十年的主流。從這裡延伸出來的問題非常重要,會影響我們每個人。

研究基因體所產生的基因資訊,找出這些資訊的意義是很重要的。比如說,未來醫學的主流應該是預防醫學,如果瞭解基因資訊在生老病死中扮演的角色,我們對生老病死就有了掌握。其實現在就有這樣的例子,比如膽固醇過高,可能是從母親遺傳到不好的基因,有了這樣的認知,就可以注意自己的飲食。

基因會影響很多生理狀態,基因資訊就提供如何預防或重新建立生活形態的關鍵。還有,為什麼有的人抽菸會得肺癌,有的人不會?這裡面有沒有遺傳資訊的基礎?瞭解這個就會讓我們對健康保健有全新的看法。現在很多人在找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牽涉的基因資訊,這個影響將非常廣泛。

每個人的基因資訊都不同,這是基因的多樣性,它不但影響我們的生活,還會對藥物產生影響。未來的影響都會回歸到個人,所以未來的醫學非常個人化,所有的問題都以人做單位,這是一種趨勢。

未來的研究者最大的挑戰,還是如何找到其中的相關性。基因的數目這麼多,根據流行病學的調查統計,我們可以說,有這樣的基因變易,得到某個疾病的危險因子提高了三.六倍。那麼三.六倍是什麼意思?它只是統計上的數字,找到這種基因資訊的變易,只是其中一個因素而已,是不是還有其他的東西?要解決這些問題,基本上都要從研究出發。唯有瞭解背後形成的原因,才可能有比較清楚的概念。所以毫無疑問,基因資訊在下個世紀將會領導醫學的發展。

科學會合流,但無法回答所有問題未來的生命科學會應用更多物理、化學、數學的基本原理,大家願意用這些原理來解釋生命現象。但是,物理跟生物有個基本的差別;生命科學或生物學有歷史在,這個歷史和人類生命歷史一樣,有很多偶發事件。

在生物學裡,這些偶發事件都記錄下來了;比如說記錄在我們的基因裡面。物理是用很基本的原理做預測,但生物學不是這樣,它有很多歷史的痕跡,不是所有發生過的事情都有道理,生物學充滿了這樣的變數。這時若要以理化對生物學做解釋,就會很困難。

在未來,這些科學會有很多合流,但並不表示就可以回答所有生物學的問題。例如我們談恐龍滅絕,它可能跟物理沒有直接關係,是一個歷史事件,因為這個偶發事件,帶來了哺乳類的興起。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到了下個世紀,在技術上,複製人並不困難。事實上,以現在的進展,很多器官都可以複製,複製人是可能的。討論複製人不是討論科學的問題,重點不是可不可以做到,而是社會倫理的問題。但是倫理價值也會隨著時間、隨著人對自然世界的瞭解而改變。未來會變成什麼樣子我們不曉得,要看現在怎麼定義人的地位和價值。

我認為這沒有什麼好擔心的,跟一些生殖技術比較,複製反而是比較新奇的事情,也沒有那麼特別。現在的生殖技術千奇百怪,和複製唯一的差別是它的基因資訊來自父母還是一個人。這不是什麼科學革命或典範的轉移,只不過是重複六○年代做的事情;六○年代做青蛙,九○年代做老鼠、做羊,二十一世紀會做人。

對下個世紀的台灣,我期望大家能夠更理性一點。這是我們現在的問題,所有的活動溝通都缺乏理性。八○年代初期,香港的哲學家勞思光在分析中國的未來時,提出一個解決之道,就是「講理」。那時我覺得沒什麼偉大之處,但是經過這段時間之後,我覺得他講的就是我們現在社會缺少的。我們今天談很多事情,卻沒有共同的語言溝通;大家都講中文,感覺上卻是雞同鴨講,沒有共同的基礎,這個基礎就是理性。

(蕭富元整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