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九歲的何昆(Nick Joauin)在馬尼拉文壇有「聖誕老人」之稱,他拜訪朋友,總是帶著大包小包的禮物,全家有份。在菲律賓作家群中,他收入最多,確實的數字他祕而不宣,一般相信每年總在數百萬披索之譜。
在香港,六十三歲的明報發行人查良鏞(筆名金庸),在好年頭也可以賺得二百萬美元。他的收益部份來自報紙,但主要還是來自他所撰寫的武俠小說的版稅。有人批評他不過是高級的武俠小說匠,但也有人稱讚金庸獨力將武俠小說提升至幾近經典之作的地位。這位中文世界最富有的作家樂善好施,定期捐出大筆款項給文化教育機構。
如果要求日本大學生列舉他們最喜愛的作家,赤川次郎的名字總是高居首位。日本文壇巨匠三島由紀夫、夏目漱石、太宰治和德國的赫曼.赫塞、俄國的杜斯妥也夫所基等大師都屈居其下。三十九歲的赤川著有一百三十部小說,據東京稅捐處說,他去年賺了七百多萬美亞洲文壇天之驕子
印度南部的小鎮馬古迪,是小說家納拉揚(R.K. Narayan)名著中故事發生的地點。讀者愛看他描述小鎮上一個放高利貸的人,在銀行旁邊的菩提樹下談生意的情景。多年之後,他們才發現真實世界中的馬古迪,便是納拉揚居住多年的邁索爾鎮(Mysore)。這位八一高齡的老作家,大半生都在那兒度過。有「馬古迪鎮百萬富翁」之稱的他,每年從出版商和電視製作人處收取的版稅不計其數。 作家甚少致富。才華橫溢的亞洲作家,面對慳吝的出版商和喜新厭舊的讀者,常常不得不為五斗米折腰。像何昆、金庸、赤川次郎和納拉揚這樣年入百萬美元的作家,可算是亞洲文壇的天之驕子了。他們的成功有何秘訣?成功對他們的生活方式又有何影響呢?
其實,他們彼此沒有什麼共通之點。何昆和納拉揚用英文寫作,金庸和赤川則各用其本國文字。納拉揚寫的是正統文藝作品,赤川和金庸擅長暢銷小說,何昆是編輯兼作家。不過,他們都有文學天份,深諳編織故事的要訣。更重要的是,他們的作品都在挖掘人性。
何昆最近接受訪問時開玩笑說:「我是駕駛水牛雪撬的億萬富翁。」他和一般的菲律賓富人不一樣,自己沒有汽車,出門都是叫計程車,有一次還從馬尼拉坐了四小時的計程車到碧瑤市去。
何昆愛玩樂,常常邀請二十幾位年輕作家在晚間和他一起逛酒家,看表演,所有的花費都由他付。他是馬尼拉風月場所的貴客,眾人稱他「作家」而不名。
他有些怪癖,例如他從不與人道別。聚會時他總是悄悄地離座而去。付帳的時候,他把一疊鈔票偷偷塞進侍者手心,告訴他不必找了。每當他離去,朋友們便整晚議論他。
國家藝術家
他的著作全是用英文撰寫,在菲律賓十分暢銷。出版商出鉅額稿費,邀他撰寫政壇名人的傳記,如遇刺身亡的反對黨領袖艾奎諾和副總統勞瑞爾的傳記。
出售作品版權給電視台和電影公司,是何昆的另一種收入來源。此外,菲律賓政府視他為「國家藝術家」,每月給他一筆生活補助。他每天在報紙上撰寫專欄,也是重要財源。
何昆對菲律賓文學貢獻卓著。幾乎所有的文選或教科書都選刊了他的作品,菲國流傳最廣的英文小說是他於一九六一年所著的「兩個肚臍的女人」;評價最高的英文劇本是他於一九五二年作的「菲律賓藝術家畫像」。一九八六年出版的「虎月四重奏」,一般認為是去年「人民權力」革命的最佳紀錄。
只要是有中國人的地方,便流傳著金庸的名字。在有些人心目中,他是查良鏞,香港一家大出版公司的創辦人和大股東;可是更多的人只知道他的筆名金庸,十四部武俠小說經典之作的作者。
武俠小說不落窠臼
出生於杭州的查良鏞,一九四八年畢業於上海東吳大學法律系。大學時代他便為設在上海的「大公報」撰稿,畢業後,報社派他去香港,協助成立分社。那時候,「大公報」副刊有連載小說,查良鏞不久便加入陣容,撰寫中國古代俠士與俠女的故事。
一九五七年底,毛澤東開始鎮壓不滿的知識份子,查良鏞於是脫離「大公報」。那時他憑著寫小說已經攢了不少錢,就此自辦新報「明報」。這份報紙很快有了固定讀者,主要是由於第一版有金庸的連載小說。這些年下來,「明報」的銷數由六千份增至十五萬份,還分設了北美洲版。
一九六六年,「文革」開始危害中國大陸之際,查良鏞創辦了「明報月刊」,痛責中共破壞中國文化傳統。那段期間,他受到香港警察的保護。他對於香港問題同樣敢言,一九八五年,他將一百三十八篇有關香港前途的社論編纂成書,主張香港在中共接收之前,應逐步實施民主。
金庸自認他的作品承續唐代傳奇小說遺風,他也喜歡英國冒險小說家史考特(Walter Scott)和史帝文生(Robert Louis Stevenson)的作品。他第一本小說「書劍江山」的主角致力反清復明;「射鵰英雄傳」的主角郭靖則協助宋朝「驅逐撻虜」。
他避免落入窠臼。郭靖雖誠信正直,即魯鈍嚴苛。其妻黃蓉,慧黠可人,但脾氣暴躁。
金庸的小說有些已改編成電影或電視劇本。「一般而言都忠於原著,」他說:「但是現實生活中很難找到書中描寫的那種美女。」尋找絕世美人,是他的小說中一再出現的主題。
中國文化寶藏
全心放在報業上,封小說之筆已經十年的金庸對其小說迷仍有深遠影響。一位香港婦人生產前不久剛看完「射鵰英雄傳」,生產後便為兒子取名「靖」,希望他將來也能和郭靖一般,成為英雄。
金庸的讀者從十歲幼童到大學教授都有。正協助翻譯「雪山飛狐」為英文的漢學家明福(John Minford)震撼於這位小說家文字的優美:「金庸的武俠小說是中國文化的豐富寶藏。」他說。
日本推理小說家赤川次郎比何昆和金庸還要多產。不過,他是在一九七六年獲得「大眾讀物推理小說新人獎」之後,才決心放棄月薪一、七六0美元的固定工作,嘗試自由投稿的風險生涯。
求學時代,赤川寡言寂寞,學科和體育成績都不好,成天埋首小說中,尤其偏好英國作家杜爾(Arthur Conan Doyle)和克麗絲蒂(Agatha Christie)的推理作品。他看出,日本人和英國人都喜歡看由同樣的人物和型式組成、過程驚險刺激的系列故事。
「赤川迷」通常是大學生或年輕的公司職員,大部份是女性--也許是因為赤川小說中的主角多是年輕女子之故。很多人是先看了由他的小說改編的電視劇或電影,才迷上他的小說的。他的第一部長篇,一九七七年出版的「馬利安奈的陷阱。」,至今一般仍認為是他的頂尖作品。可是他最受歡迎的系列,可能是「三毛貓福爾摩斯」,主角是一隻靈異母貓,貓主人則是一位笨拙的刑警。
寫作為了自我滿足
赤川說,他「為了找靈感,什麼都看,連廣告也不例外」。「我從電話簿或報紙上競賽獲勝的名單中,擬想小說人物的名字。」他奉勸其他作家:「寫作是為了自我的滿足,沒有成為成功作家的萬靈妙方。不過我想,要做名作家,首先要廣泛閱讀,其次要動手去寫。」
注重生活私密的赤川,與妻子、女兒同住在東京郊外。他避免曝光,甚至連家門也很少出,怕別人認出他就是小說封面上的那個人。他的生活刻板,每天從深夜十一時寫作到清晨五時,白天睡覺。效率高時,每月平均可寫四十八萬字。但是現在他已名成利就,可以不理會出版商的催促,放慢腳步,每月「僅」寫十幾二十萬字。令人驚訝的是,高收入並未影響他的生活方式。再說,正如他所言:「我的收入八0%都繳了稅了。」
赤川的小說情節曲折、節奏緊湊、對白風趣,讓讀者愛不忍釋。不過,也有人批評他的作品是「商業飼料」。赤川並不以大作家自居,他還表示仰慕像英國的格林(Graham Greene)那樣「真正的小說家」。
印度的納拉揚也是隱士,並且同樣仰慕格林。事實上,是格林在一九三五年協助納拉揚出版他的第一本小說「閣下與友人(Swami and Friends)的,從那時起,這兩位八十老翁成了密友。
反映人類處境
到目前為止,納拉揚寫了十二部長篇小說,二百多篇短篇,全部是英文的。一九八0年,美國芝加哥大學出版部重印他的小說平裝本。同年他獲英國皇家文藝協會頒贈的班森獎章,並於一九八二年成為美國文藝學會的榮譽會員。身為印度的文壇偶像,他多半時間安靜地住在他鍾愛的故鄉小鎮,也就是經常以馬古迪之名出現在他的小說裡的邁索爾鎮。
一位文學批評家形容馬古迪是「一個充滿了男學生淘氣、撒野、嫉妒、憂慮、害怕和期望的世界」。根據納拉揚「馬古迪故事」改編的印度語連續劇最近播映,深受歡迎。美國學者芭芭拉.密勒(Barbara Stoler Miller)說:「納拉揚的作品尖銳反映許多人類處境的荒謬不合理,經由他慈悲的幽默和高度反諷,讓人覺得這些處境尚能忍受。」
何昆、查良鏞、赤川次郎和納拉揚都是文字鍛鍊者,精鍊了他們各自擅長的文學類型,提高了亞洲讀者對書本的興趣,也振興了本地區的出版業。同樣重要的是,許多胸懷大志的作者夢想作品得到全世界的欣賞,這四位作家的成就讓夢想看來更有實現的可能。
(摘譯自Asiaw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