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全台掀起一股石虎熱,募資平台「嘖嘖」上拯救台灣石虎的計畫,募集金額近日更突破600萬台幣大關,超標三倍。為此,我們找來投身石虎研究20年的陳美汀,帶我們一同認識石虎、保育石虎。
石虎從台中花博推出「石虎家族」作為吉祥物,到裕隆三義擴廠案和苗栗縣卓蘭鎮大安溪濕地公園工程帶來各種關注,一時間,石虎成了台灣最夯的動物明星,在網路上颳起一陣保育石虎的旋風。
在募資平台「嘖嘖」上,由動物友善平台窩窩與台灣石虎保育協會共同發起的「救救臺灣石虎」計畫,透過改造雞舍避免偷雞的石虎與雞農衝突,募資金額早早超越原先訂的150萬元目標,今(29日)更來到近650萬,也讓人看見社會對守護石虎的豐沛能量。
其實,國內早已有許多專家學者投入石虎保育與研究行列。現任台灣石虎保育協會理事長,人稱「石虎媽媽」的陳美汀就是一例。
圖/台灣石虎保育協會理事長陳美汀。蕭歆諺攝影
被虎頭蜂螫致命危 她貼錢救石虎
陳美汀小學一年級時,養了人生第一隻貓,之後陸續開始收養流浪貓,若不計協助送養出去的貓,至今她已養了近20隻。
嗜貓如命的她,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畢業後跑到動物園工作,指定要照料貓科動物,因此被分派到夜行動物館。工作一年後,發現在動物園工作對保育動物的貢獻有限,決定轉往野外發展,輾轉赴美念了野生動物經營管理研究所。
因為雲豹在台可能已經滅絕,愛貓的她,碩士時決定研究另一台灣貓科動物石虎,從此打開了研究石虎的道路。
但這一路走來並不順遂,陳美汀在山林研究時曾被虎頭蜂螫至送醫住院,一度命危,被爸媽勸退;為了讓研究順利,她常常自己貼錢做,經濟狀況不穩定,除夠自己的溫飽外,幾乎都把錢花在石虎上,也因此讓她在生態圈有了「石虎媽媽」的稱號。
圖/陳美汀常常在山林中研究。余建勳提供
難以想像的是,儘管投身研究近20年,陳美汀卻未曾看過野生石虎,只有一次在樹叢中看到一雙很類似的眼睛。她解釋,石虎是夜行性動物,且人類發現石虎之前多半已被石虎發現;倒是被路殺、毒殺、捕捉與受傷的石虎,她看過近30隻,儘管看得多,每次看到仍十分難過。
這麼努力救石虎,有沒有看過石虎對她有親暱的行為?陳美汀說,她不曾也不希望看到石虎撒嬌,石虎在野外求生,得要學習不能離人類太近。
她舉例說明,有一隻小石虎正在協助進行野放訓練。雖然相處時間長,都會特別注意不要讓牠有親人舉動,在山林訓練時甚至會安排工作同仁嚇牠。
「這樣好像太理性了吼?」表情堅毅的陳美汀難得自己先笑出來,但要愛石虎,要盡量理性才是真正愛牠的方式。
圖/余建勳提供
經濟與環保的兩難 能不能有第三條路?
近年,石虎會在台造成熱潮,陳美汀解釋一大原因是牠長得好看、也是引人關注的「旗艦種」。只要能喚起民眾關注,保護好石虎的棲地,就會形成保護傘效應,連帶照顧到其他物種。
談到卓蘭鎮石虎公園的開發案,陳美汀說,現在工程已完成九成,難以回復,只能想如何亡羊補牢;裕隆三義擴廠案現在還在審查階段,但這個案子十分關鍵,許多當地的其他開發案都在關注:若指標性的裕隆案通過,可能就像打開潘朵拉的盒子,讓更多開發案一舉被放行。「我們其實很害怕,」陳美汀說。
但她強調,當外界都在抨擊這些開發案時,也要回過頭來為想要促進經濟的當地人著想。石虎作為淺山物種,棲地很容易與開發案重疊,我們該如何取捨?
圖/余建勳提供
她提到,這不一定是絕對的選擇題,比如生態旅遊就是一個選項,用對棲地衝擊較小的方式同時帶來經濟機會。工程案開始前,也可以彙整相關資料和NGO討論,共謀方法。但她也提醒,NGO要關照的案子實在太多,除了希望廠商可以主動提供易判讀的關鍵資訊,也需要民眾一同監督倡議。
一般民眾若要支持石虎保育,除了平時可關注相關議題,讓政府與產業知道社會大眾對石虎保育的重視;也可以買石虎友善的產品如石虎米或捐款支持。
她期待,我們能在經濟與開發的兩難中找到平衡,也希望剩下近500隻的石虎不要步入雲豹滅絕的後塵,繼續在台灣的山林裡自由穿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