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苗栗:「卑」從何來?

劉鳳珍
user

劉鳳珍

1999-01-01

瀏覽數 16,500+

苗栗:「卑」從何來?
 

本文出自 1999 / 1月號雜誌 第151期遠見雜誌

中午時分,苗栗縣長傅學鵬從外面匆匆趕回辦公室,點燃菸,帶著倍感壓力的沙啞嗓音連忙說道:「不跑不行,都是上次選縣長時的支持者,這次選舉等於對我平常表現的檢驗,如果落選了我也沒面子。」為了再趕下午行程,午餐也以簡單的牛肉麵在辦公室內揮汗解決。

一樣忙著為立法委員候選人固票、專程從台北返鄉的立法院秘書長劉碧良坐在候選人服務處的大客廳內,分析苗栗的政治生態時,也不忘提到面子問題:「在派系競爭激烈時,不同派系的人為了面子而不到敵對派系開的醫院去看病是常有的事。」

深入社區推動總體營造,苗栗社區再造工作站主任、同時是「最高學府」聯合工專講師的王本壯以多年的草根觀察指出:「在苗栗不管任何活動,只要能有中央官員來,民眾就會覺得很有面子、好溝通,因此我們辦活動時都會特別注意。」

面子問題,在民風淳樸的山城裡,彷彿被視為人生大事;它是政治競爭的角力,也是人際溝通的潤滑劑。

矛盾的是,在《遠見》雜誌連續三年的民情調查報告中,在乎面子的苗栗縣民卻對自己家鄉的光榮感反應低落,自卑感的比率甚至連年位居二十三縣市榜首(見表)。強調「硬頸」精神的山城子民,自卑感從何而來?

不論是走高速公路或搭乘台鐵,當兩旁景物開始出現層巒疊翠的小丘陵,就知道苗栗到了。這個被畫家張秋台形容為好山好水的家鄉,孕育出不少知名人物,包括作家李喬、七等生,雕刻家朱銘,以及被環境吸引而遷入定居的作家朱天衣與前副總統李元簇。

這是全省客家族群最集中的縣分,五十六萬人口中近三分之二是客家人;鐵路交通因全縣八七%丘陵地的限制,在此分出山、海線;這兩條鐵路線恰好也是區分苗栗閩客族群的地理線。沿海的苑裡、通霄與竹南等平原地區以早到的閩南移民居多;山線地區如苗栗市、公館與銅鑼則以客家居民為主。另外,苗栗也聚集了全省最多的泰雅族與賽夏族人。

縣民富有,地方建設卻是赤貧

雖然沒有雲嘉大規模的農業經濟、宜花的示人景觀,更沒有其他縣市百花齊放的工商投資,但從統計數字觀察,苗栗縣卻屬於「小康」型的縣分。居民年均所得在十五個非都會縣市中(扣除北高與五個省轄市)排名第三,住宅與汽車持有率分居第四與第五,儲蓄率更居全省之冠。人口雖有外流與老化現象,但也不若雲林、南投與澎湖等縣市嚴重。

儘管如此,在和其他縣市一較長短時,苗栗卻又像缺乏舞台燈光與自信心的「落後地方」。縣府的網路留言板上,充滿民眾以「三等縣」自嘲的無奈留言;選舉時更不只一位候選人以「改造三等縣」為訴求,吸引選民注意。

苗栗市農會總幹事邱光映在談到苗栗發展時,也像是有滿腔怨氣般劈頭挖苦道:「苗栗就連刮風下雨的天災人禍都輪不到她。」

一位在國外受過高等教育的派系第二代繼承人,以「苗栗人富有,但地方建設卻是赤貧」為三等縣的由來做註腳。他帶著些許自嘲的語氣說,如果走台三線到苗栗,當四線道縮減為兩線道時,不用看路標也知道苗栗到了;北二高則是到北端的竹南就終止了,「這實在很傷苗栗人的感情。」

看著其他縣市陸續有大學設立或專科升格,苗栗人的「大學情結」更超乎外界想像。

缺乏大學的光環,讓苗栗一直拖到八十三年才在縣籍立委以退回教育部預算的要脅下,開始在縣內設置大學聯招考場,在此之前,考生都得一大早起床趕赴新竹或台中縣應考。每逢選舉,設立大學不僅成為候選人的「共同政見」,就連「鄉鎮」層次的選舉都有人以此為訴求。地方人士念玆在玆的大學夢,連在市場擺攤的歐吉桑被問及對苗栗發展的感受時都不忘掛在嘴邊,「苗栗如果有一所大學,會給人家比較有水準、進步的感覺,」濃濃的客家腔國語在乎地說。

商機冷落,地理位置像在邊陲

而工商投資受限於全縣僅有一二%的平原地可供開發,苗栗人的就業機會相對受限,不務農的青壯人口只能就近往新竹與台中縣市尋找機會。商機的不活絡,從代表門面的火車站即可窺出。

多數縣市的市區火車站前往往是車水馬龍、商家麇集的黃金地段,但走出苗栗火車站,除了因山線雙軌通車而重新整修的門面看起來較有身價外,冷清的店家、稀落的人群、幾部排班等候的計程車,都讓初次抵達的訪客感到「驚訝」。相形之下,反倒是靠近新竹與台中的竹南鎮與苑裡鎮火車站比較熱鬧。一位計程車司機開門見山地說:「看外勞多不多最準啦,在我們這裡看外勞是要碰運氣的。」

「和周圍最近的台中與新竹縣市相比,當沒有一個條件比得上人家時,挫折感自然產生,」在省住都處企劃組擔任幫工程司、參與過苗栗縣綜合發展計畫的劉金松用「比較心理」來解釋苗栗縣民為何自卑感較高。另一方面,苗栗在地理上被經建單位劃為中部,但在心理上,多數苗栗縣民卻又認為自己是北部人。「夾在中北部區域計畫中間,感覺很像邊陲地帶,」劉金松如此描述苗栗人的感受。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坐在一旁的企劃組課長王鴻裕補充道,「我每次都笑他(劉金松),覺得苗栗實在很可憐。」收拾起玩笑,他進一步以宜蘭的發展為例提出疑問。

地理位置上,宜蘭一樣經常不知歸類在北部或東部,主要聯外幹道只有北宜公路與省道兩條,也沒有大學,就業更沒辦法在鄰近縣市取得滿足,條件比苗栗差很多,但宜蘭的居民光榮感卻很高,「因為他們堅持了不一樣的發展價值,」王鴻裕歸結。

前任縣長何智輝老實地說:「宜蘭的公共建設哪裡比苗栗好,但他們就是有特色。一條冬山河是幾任縣長累積下來的,但彼此不搶功,苗栗卻不是,不同人做事都要推翻前任的。」何智輝一語道出很多縣市面臨的難題,但他認為苗栗最大的問題在於,「派系間的惡鬥,幾乎到了仇恨的地步,」以致地方政經資源分配是以零合的方式在競爭,發展的步伐自然落後。

「派系各縣市皆有,但在苗栗卻特別複雜」幾乎是苗栗人的共識,連一般百姓的生活也被捲入其中。一位在台北教書的大學教授以弟弟返鄉教書為例指出,在每個學校校長幾乎都具有樁腳的身分下,「即使不分派系,人家也幫你分好了。」

選舉恩怨,循環相報

苗栗派系間的惡鬥主要源於歷次選舉結下的恩怨,以及何智輝與傅學鵬分別領導的新興派系崛起,打破了原有劉、黃兩大派系輪流執政的「均勢」。一位地方人士冷眼觀察,「這次立委選舉其實和縣長選舉差不多,不就是前任與現任縣長選後恩怨的延續戰(指支持何智輝與傅學鵬的候選人之爭)。」

當其他縣市的派系可以為了高鐵設站或大學設校而暫時派系共治、肉桶分贓,苗栗卻幾乎找不到交集點,地方建設相對受到波及。

高鐵停靠站目前只剩苗栗尚未確定,以及原來可能設在苗栗的暨南大學,就是各派系對地點爭執不下的結果。

「牛肉每次講來講去都差不多,就是大學、交通與就業,但十幾年下來還是沒有結果,」劉金松說。

不僅如此,派系間的敵對戰火也延燒到中央。經濟部水資源局長徐享崑有鑒於小小的縣內就有四座水庫,水源保護區居民受到諸多不便與限制,因此希望透過水利法的修正,提高水庫附近居民的權益。但因為徐享崑被地方人士認為是下屆苗栗縣長的熱門候選人,此一動作立即引起另一派系立委在審查法案的挑釁:「沒有在本會期幹倒徐局長,本席也會在下會期的總預算中,將徐局長所有貪贓枉法的事公諸於世。」

立法院一位資深立委對苗栗的派系競爭提出觀察,「苗栗的火藥味好像濃了一點。」二十年前,南庄鄉還發生由不同派系合力推出的新任鄉長,在兩派爭奪秘書人選談不攏的狀況下,以自殺尋求解脫的事件。

不少人以「基隆雨、新竹風、苗栗嘴」打趣地形容苗栗人的性格意見多、好批評,所以很多機會都在派系的意氣之爭中給吵掉了,嫌隙也就愈來愈大。是否如此,只有苗栗人最清楚。

在台灣多數縣市以「要工商、要建設、要繁榮」的發展模式下,雖然創造了活絡的就業生機,但換來的往往是高污染的代價。苗栗相對落後的發展,卻保住好山好水的自然環境,在今天看來反而讓許多人覺得慶幸。以自來水普及率為例,苗栗僅有六成五,和其他縣市最少也有七、八成相比,好像不夠現代,但卻與苗栗地下水質少受污染、許多居民直接取用地下水有關。

身兼苗栗市都市計畫委員的王本壯認為,苗栗未來應該避免西部其他縣市發展的模式,就業人口既然大多在台中與新竹,「苗栗就做他們的後花園,這也沒什麼不好。」

但協助許多縣市推動綜合發展計畫的王鴻裕以多年經驗分析,台灣多數縣市對於自己都市的發展,大多還是習慣「用經驗常識來判斷」。往往是一窩蜂的追逐,先是爭工業區,之後是大學,現在又是科學園區,苗栗目前就有點重蹈其他縣市的覆轍。

雖然經建單位投入大量資源,請專業人員協助各縣市按自己的條件提出「綜合發展計畫」,但因缺乏法律約束力,加上多數縣市首長不願在施政時綁手綁腳,持續配合的少之又少。

因此,苗栗縣雖是第一批受協助的縣市之一,早在八年前就在成功大學都市計畫學者協助下提出綜合發展計畫,但計畫提出後彷若船過水無痕,「沒有檢討,也不知情況如何,」當年參與計畫的學者鄒克萬說。

面對詢問,縣府計畫室人員也只是以恍然大悟的語氣回答,「喔……那是好了。」

對外縣市居民來說,苗栗一直以「客家人最多的地方」被簡單地認知著。苗栗有什麼,外縣市的人不解,多數苗栗人也說不出來。

面對發展,苗栗要選擇哪一種價值或模式,不僅考驗著為政者的智慧,更牽動苗栗人對三等縣感受的情緒消長。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