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像報紙一樣好用的教科書
如果周圍發生的事,可以成為聊天討論的主題,那麼以社會和國家規模所發生的事,就是時事討論的主題。時事討論的主題,指的是當時變成話題的各種時事,讓看世界的眼光更寬廣,並對社會現象帶有好奇心。此外,超越哲學、歷史、藝術、文化、經濟、科學等的界線,讓思考幅度更為寬廣,提升可以融合和創造的能力。若用時事討論來提升批判思考力,世上的價值和他人的想法,也可以用不同的觀點來看,也會注意其他人下的判斷,是依據什麼標準來做決定的。
時事討論中,最好的材料就是報紙。不只有國內新聞,連世界議題也都能閱讀,我每天都讀報,若有需要的部分,就會剪報,孩子也是一樣每天都讀兒童報紙。若把報紙內容視為討論材料來著手的話,那麼孩子的思考幅度會急速拓展,身為大人的我,也會感受到孩子批判思考力的提升。
現今韓國閱讀率是偏低的。對於不閱讀書籍的父母,讀報也是一件相當困難的課題。讀報都已經很困難了,還要討論,父母心中早已經設限,這種情況很常見。但是我們的頭腦不會只要簡單的東西,因為只做簡單的事情,是無法生活的。
反面來說,有把所有事都變得簡單的方法,必須一直反覆到熟悉為止。對於什麼挑戰也不做的人來說,小難關也會變成大逆境,但是對於時常接受挑戰的人來說,大試煉也會變成小問題。我能理解,對於孩子只想給予簡單課題的父母心態,但是那不是真正為了孩子。困難的事也能輕易接受,必須培養孩子內心的力量,這才是父母該盡的責任。父母應該要對孩子這樣說:「孩子,世上沒有做不了的事情,只有不去做的事而已。」
輕鬆開始
時事討論的第一個階段:「下定決心」。父母先設定界線「對我們家孩子來說,報紙太難了,讀不懂的」,必須先不要下這種判斷,因為這不是報紙難易度的問題,而是先設定認知上的困難界線;還是把報紙內容當成時事討論的材料來使用,以這種心態會比較容易接近。即使不是報紙也沒關係,只要是想聊的世界上所有的事,還是社會事件就很足夠了。
時事討論的第二個階段:「父母給孩子讀內容」。時事的詞彙對於孩子來說,是比較困難的。即使閱讀程度已經是自己能讀懂的孩子,剛開始接觸報紙的話,也必須和父母一起閱讀,別忘了童書和報紙的詞彙程度相差甚大。偶爾選讀報紙的父母,會因為可惜買報紙的錢,所以每頁都打算要讀過,但是一開始只選擇一篇報導來閱讀就好。若是小學生,正處於對社會熱門話題關心的時期,對於報紙的內容會覺得很有趣,也會顯現出好奇心,那麼就會提出問題。試著和孩子輕鬆的對話,孩子沒有提問也無妨,不間斷的讀報,那麼就會產生問題。
時事討論的第三個階段:「孩子自己發出聲音朗讀」。這就是孩子開始覺得讀報有趣的時期,其他報導都會默讀,但會有一篇發出聲音朗讀。電視節目《喚醒孩子腦部的一百種祕訣》中,實驗了朗讀的效果。嘉泉醫學院腦科學研究所,以小學生為實驗對象的結果,顯示在我們的腦部,關於理解語言的威尼克區(Wernicke's area)和布洛卡區(Broca's area),和默讀相較下,發現朗讀時更能活化的事實。把文章發出聲音朗讀的話,扮演讀書關鍵性角色的腦部會被使用得更多。此外,德爾塔波(Delta wave)和阿爾法波(Alpha wave)等低頻腦波,果然也是在朗讀中會被測到更多,通過低頻波集中狀態下發出的腦波,可以看出它念出聲音是非常有效的。可以說注意力集中這句話,就如同意味著具備優良的記憶力。和默讀時相較下,朗讀時的內容會留在記憶中更久。
並非只在讀報時的朗讀才會產生效果。我們的孩子,全部都不朗讀,都只跟著情況,只有一部分才會發出聲音朗讀,只有報紙一部分的話,雖然有艱澀的詞彙,但是文章的長度很短,雖然讓孩子朗讀有不恰當,但只是選擇報紙來作為朗讀的對象而已。
時事討論的第四個階段:「連接對話」。一起來看看國小一年級的孩子們,用時事討論來上課的實際內容。有一位年約三十歲的男性,在垃圾堆中拾獲裝有現金一千三百萬元韓圜的塑膠袋,報警處理以便找到失主。看完這個報導,可以和孩子們怎麼對話呢?
1.父母和孩子全部都朗讀報紙。
2.父母和孩子全部都針對重點內容來聊聊。
3.關於內容,想分享的部分,用問題方式提出,孩子若還未熟悉問題,父母就必須先提出問題。先開始討論看看,雖然知道內容,但是會有點不知道該說什麼才好。但是父母可以和下列一樣提問,來引領孩子。
遺失錢的主人是誰呢?
假如走路走到一半,撿到五百元韓圜的話,該怎麼辦呢?
一千三百萬元韓圜是多大一筆錢啊?
撿到一千三百萬元韓圜的心情,會是怎樣呢?
假如走路走到一半,平時很喜歡的玩具掉了的話,該怎麼辦呢?
上述只是舉例問題,沒有必要提出同樣的問題。讀過報導內容,可以和孩子一起找到想分享的主題,來提問就可以了。
打算具備所謂討論型式來對話的話,那就試著開門見山式的說話方法。把想說的重點內容,放在前面先說出,接著再附上根據,或羅列例子和證據,最後提出結論即可。以「假如走路走到一半,撿到五百元韓圜的話,該怎麼辦呢?」的問題,來整理出對話內容,如同下列舉例。
把掉落的錢占為己有,就和偷竊一樣。(重點內容)
因為掉落錢的失主並不是我。(說明根據)
有一個孩子提出「對掉落錢的人來說,有如地板幫忙保管了錢一樣」,試看分析孩子的說話內容如下。
上次在社區公園玩到一半,撿到朋友掉落的錢包,我就把錢包還給主人了。(舉例說明)
所以撿到的錢,不是我的。(提出結論)
時事討論中,父母必須讓孩子可以說出自己的想法,適當提出問題,讓孩子可以開口說話,該怎麼提問才好,根據情況看看下列分享。
*當你說重點時
「你能告訴我這個故事,最重要的部分嗎?」
「掉了的錢,你該怎麼處裡呢?」
*當你說根據時
「告訴我為什麼那樣想的理由。」
*舉例說明時
「要舉例說明一下嗎?」
「假如有相同情況的話,能告訴我嗎?」
*做總結時
「你的想法很好,可以用一句話做總結嗎?」
和孩子談論未來社會
最近報紙時常報導人工智慧的相關新聞。機器人可以外送披薩,可以陪老人聊天,無人機可以把貨物帶上天空的消息。雖然接連有驚人發明,但因為有新領域和新職業的產生,現存的許多工作都有消失危機的憂慮。
一開始接觸有關人工智慧機器人的報導時,我和孩子還只是簡單地聊說「以後機器人的時代要到來了」,但不斷的接觸類似的報導後,也提升了對話的程度,進而開始討論機器人和人類製作的披薩,會有什麼差異,孩子則提出如果因為機器人失去工作,那家庭生計該怎麼辦的問題,因為這個問題所以我們打開了時事討論。
我一開始先針對孩子好奇的點做出說明,我把孩子好奇和我好奇的地方,先仔細的用文字寫下來,寫下來的話,也就清楚知道我們要討論的點。
機器人可以做的事,有哪些呢?
失去工作的話,要做什麼才可以賺錢呢?
機器人和人類的差異是什麼呢?
這個時候並非要提出很多問題,而是用問題來打開對話,不要忘記這才是最主要目的。也沒有必要苦惱不知道要提出什麼問題,只要是想說的,或是好奇的,只有一項也可以開啟對話,這樣把提問寫下來的話,可以從中選擇比較容易開啟對話的提問,接著分享彼此的想法,舉例如下。
*分享想法
媽媽:比較機器人製作披薩和人類製作披薩時,會有什麼不一樣?
機器人做披薩時比較怎麼樣呢?
孩子:人類比較不辛苦。
媽媽:會加入正確的食材量,這樣做出來的味道都一模一樣。
孩子:也會做得比較快。
媽媽:雖然需要買機器的費用,但是不用每個月付給機器人薪水。
孩子:人需要晚上休息睡覺,但是機器晚上也可以製作披薩。
媽媽:那麼人類製作披薩時,比較怎麼樣呢?
孩子:比較容易有衛生問題,頭髮掉落或是口水的問題。
媽媽:可以領到薪水很好。
孩子:製作披薩很費力。
父母和孩子的想法只要各說一次就可以,沒有必要說很多,也沒有必要說得很正確,就這樣像聊天就可以。
*引導想法
媽媽:機器人和人類製作的披薩,會影響價格嗎?
機器人製作披薩會改變我們生活什麼呢?
熟悉時事討論的話,為了有條理的整理想法,即使不提問,孩子也會自己把想法整理好說出來。時事討論一開始,父母必須提問,主要是為了讓孩子可以說出自己的意見。孩子在整理自己想法的時間,父母也必須適時補充一點想法,這樣可以提升孩子的想法。
討論即將來臨的未來和人工智能,思考後整理想法的孩子,和從未想過這件事的孩子,兩者之間的差別在於「活著」和「消失」之間。時事討論是將目前引起話題的各個事件,作為對話主題。首先,必須以一種時事聊天的態度來開啟對話才可行,時事對話若變得有趣,並按照之前我們所談到的對話模式,這樣討論的水準會再往上提升一個水平。
透過和孩子的時事討論,結果會發現不僅對話內容變得更加豐富,而且對話程度也提高許多。報紙和書常出現許多不常使用的詞彙,因此詞彙能力也提高不少。時事雖然是當前的熱門話題,但是必然會和過去以及未來有所關聯。因此偶爾會回到歷史故事中,偶爾也會走到未來事件裡。
不僅韓國,世界上許多地方的消息,都被涵蓋在這個報導空間裡,思想的幅度也會變得寬廣。舉例來說,我讀到西班牙的番茄慶典,我很好奇西班牙為什麼有這個慶典,慶典過後如何處理這些番茄垃圾,番茄生產量有多少,以及農地有多大……等的問題。因此,我就想去參加西班牙番茄慶典,此外如果韓國也舉辦番茄慶典的話會怎麼樣,腦海中浮現了各種想法。增加各個不同領域的常識,也可以提高批判性思考。
這裡有一點要特別注意。進行時事討論的話,父母不要一味地只為了傳達更多知識給孩子,所以只把自己所知的內容作為主要對話。時事討論的目的並非要傳達知識,而是要引起孩子對於這個寬廣的世界能有更多的好奇心,想法的幅度變大,更能培養批判性思考能力,這一點一定要謹記在心。
討論如果只是被當成一種方法,一種為了讓孩子以後能上更好的大學,進入更好職場的技術,若以這種想法來學習的話,那麼就沒必要了。應該是為了培養自我思考的力量,以及判斷、分析、綜合、創造的能力,還有如何適用於日常生活中。為了讓孩子接觸到更好的世界,那就必須從對話一步步慢慢開始。世界上的故事只是談話的內容。對話可以讓孩子的內心和思想更具力量的成長。
本文節錄自:《這樣對話,才能養出一個成年人:我們都希望孩子擁有的思考力、同理心、責任感、獨立自主,就從聊天開始吧!》一書,金芝英著,高寶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