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鼓勵傑出學者突破科學極限,科技部108年度起推出「沙克爾頓計畫」,祭出最高每一年度1500萬的計畫補助金額,申請人須為曾獲國際殊榮或年齡在45歲以下且研究成果優異的人員。計畫屬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總預算編列兩年共4.5億元。學者認為,計畫是鼓勵年輕學者做偉大的夢。
科技部108年度起補助「領袖學者助攻方案—沙克爾頓計畫」。科技部綜合規畫司司長林廣宏指出,「沙克爾頓計畫」主要內容為徵求傑出研究學者,以宏觀視野及卓越領導力,帶領國內研究團隊突破科研疆域,並協助研究團隊成員累積與國際競逐的科研能量,提升我國科研團隊的國際聲望與國際影響力。
計畫申請人須符合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主持人及共同主持人的資格規定,並曾獲國際殊榮或年齡在45歲以下且研究成果優異人員。前項所稱國際殊榮,包括:曾獲外國政府、學研機構或國際組織授予勳章或獎章者、曾任國際重要期刊主編等。
林廣宏表示,考量職業生涯中期的優秀研究人員,是能獨立研究與穩定研究產出的關鍵一群,因此計畫鼓勵45歲以下的優秀學者組成跨學科領域的團隊,帶領團隊從事大型前瞻科學研究。
林廣宏說,沙克爾頓是出生於愛爾蘭的南極探險家,其組織並領導了南極探險隊,在團隊遭逢危難之時,歷經艱險卻堅持不放棄隊員,被隊員稱為「世界上最偉大的領導者」。正如本計畫強調的科研領導人的特質,需具備企圖心、責任感,並有強烈的使命感,協助或帶領科研團隊「化不可能為可能」,以取得突破性(breakthrough)的科研成果。因此取其精神以之命名。
「領袖學者助攻方案—沙克爾頓計畫」的補助計畫類型,分為「突破研究型」及「輔導規畫型」。「突破研究型」是透過跨領域整合組成優秀研究團隊,勇於投入突破性研究,以產出具影響力的研究成果,提升國際領先地位。每一年度補助計畫總經費以不超過1500萬元為原則。
「輔導規畫型」是具國際殊榮的傑出學者,以宏觀的視野與領導能力,協助我國研究人員累積與國際競逐的科研能量。輔導對象為執行科技部補助研究類計畫的研究人員或團隊,但排除上開突破研究型計畫。每一年度補助計畫總經費以不超過500萬元為原則。
林廣宏指出,「沙克爾頓計畫」所需經費是由「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第2期特別預算」支應,該預算目前正於立法院審議中,期程為108至109年,總計編列4.5億元,其中108年度為1.5億元,109年度為3億元,實際核定經費須以立法院審議結果為準。
「鼓勵年輕學者做偉大的夢。」清華大學研發長曾繁根指出,過去很多40多歲的研究者,在最英勇的時候,結果因為研究經費不夠,導致「英雄無用武之地」。如果能獲得充足資源的挹注,也許就能做出一些突破性的研究。他期許這個計畫可以持續五至十年以上,較能看出成效,達到長期目標。
「科學研究不是一兩年可以馬上呈現,十年磨一劍。」曾繁根說,「沙克爾頓計畫」是一個很具有前瞻性的好計畫,初期執行成效如果還不錯,希望就算未來政黨更迭,計畫的預算還能維持住,讓計畫能夠繼續推動下去,也是一件美事。
台北科技大學研發長蘇昭瑾也關心此計畫的永續性,她表示,如果大家做得起來,執行成效好的話,還是希望可以做多年期的計畫。
曾繁根說,這個整合型計畫有三大特點,包括:跨領域、年紀低、額度高。他說,相較過去一般型的科技部計畫,一個團隊的額度只有500萬元左右,「大概是過去的三倍以上」。另外,計畫要求跨領域、團隊,不只是單一領域、個人性的突破,符合重大計畫的時代潮流。
曾繁根指出,過去限於計畫補助金額的額度,研究者如果要往重大的研究方向時,經費上較不足,因此選擇中型的目標,而不是頂尖的目標。
曾繁根說,45歲是科學領域的研究者,在各方面最巔峰的時期,經驗上有成熟度,體力也還沒開始衰退,「通常諾貝爾獎得主最好的研究工作,大概都是在45歲以前就完成了」,而此計畫就是要鼓勵年輕學者突破以往達不到的極限。
蘇昭瑾表示, 以前科技部大多都是個人型計畫,即使是整合性計畫,但也都是同一個領域的老師,但是通常產業界的問題,都是比較複雜的,而「沙克爾頓計畫」正是強調跨領域,去進行難以解決的關鍵問題,重視應用面、產業面。
本文轉載自2018.12.16「聯合新聞網」,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