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海洋死亡,人類能獨存嗎?

陳玉梅
user

陳玉梅

1998-12-05

瀏覽數 16,650+

海洋死亡,人類能獨存嗎?
 

本文出自 1998 / 12月號雜誌 第150期遠見雜誌

遲早人類都要面臨對自然世界需索太多的事實。當我們有勇氣那樣做時,會發現海洋科技使人類遠離海洋。……大海並不抽象,是維繫生物圈的基礎。

——約瑟夫邁斯尼斯,著名的深海探險者

◆   ◆   ◆

一九九八年一月,全世界一千六百名海洋科學家齊聚挪威,簽署一項聯合聲明,請求各國政府停止傷害海洋生物,以保持其多樣性及完整性。

一九九八年六月,一架加拿大巡邏機在靠近夏威夷西北方國際換日線附近的太平洋上空盤旋三個小時,監測非法濫捕。一個亮點顯示在飛機雷達的螢幕上。

破曉時分,飛機下降,希望更清楚地觀察雷達顯示的這艘船在海域中的行徑。領航員約翰史路德看出,這正是一艘流刺網漁船。經過兩週的調查發現,船上有一百一十公噸的鮪魚及鯊魚鰭,還有可以漂流二十公里的流刺網。以流刺網捕魚,海中大小生物難以倖免,違反國際協議禁令。

過度捕魚是海洋殺手

一九九八年全球保護海洋的運動興起,但是人類對海洋的破壞未曾停歇,引發的效應正逐步發酵。

從南北極到赤道,捕魚艦隊過度捕撈魚類,使魚群瀕臨衰竭;整個太平洋,有三分之一形成海洋生物食物鏈的浮游生物正在消逝。地球海水溫度上升,不僅破壞了一些魚種,也將一些魚群帶往牠們不熟悉的海域。更嚴重的是,農田與都市污水,以及工業廢棄物等難以數計的污染源正流向大海。科學家指出,每年約有七億加侖的有毒化學物質傾倒入海。

海洋,數以億萬計的生物的家,也是許多國家的標誌與象徵。但是,海洋一直被人類視為商品,供人類買賣;為了扶持工業的發展,人們不停地填海造陸,以道路和房屋等各種建築物填滿海岸線。如此過度利用海洋的後果,難以回復。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濫捕是海洋的殺手之一。全世界七○%的漁獲量已超過魚類繁殖的速度。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表示:「太多的船捕太多的魚。」加上過去三十年,電子科技將簡陋的漁船改為電腦化的「殺魚機器」;據指出,一艘擁有聲納及雷達的高科技漁船,十天可捕獲超過十五萬公斤的魚。

魚群消失,漁業開始蕭條。在加拿大東部海岸,兩萬六千名漁業工作者面臨失業(其中有一萬五千名來自已經捕不到魚的紐芬蘭),仰賴聯邦政府的補助,但是將近二十億美元的基金到今年八月已消耗殆盡。

魚種正面臨大滅絕。原本普遍的魚日漸稀少,高經濟魚種則快被捕光 。五十年前,六十萬隻魟魚在北美大西洋沿海優游;七○年代,在相同海域範圍內,科學家只發現五百條 ;而現在,沒有一條魟魚的蹤跡。同樣在七○年代的英吉利海峽,每年高峰期可捕獲八萬五千噸牡蠣,現在每年只剩一噸。產於北大西洋的鱈魚幾乎絕種;大西洋及地中海的旗魚同樣面臨過度捕撈的危機;黑鮪則瀕臨絕種;英屬哥倫比亞的鮑魚儘管在一九九○年列入保護,但數量日減。

捕魚方式使海洋生物連帶遭殃

非法的捕魚方式則讓漁民沒有興趣的魚種或海洋生物也連帶遭殃。超過國際規定標準長度數倍的流刺網,常是海獅、海龜及海豚的奪命殺手。根據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的計算,每年捕捉小蝦的網造成十萬隻海龜喪命。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則預估,每三萬噸的漁獲量,有一萬噸是死亡及漁民不想要的魚種或海洋生物。拖曳數千個魚餌、綿延百里的拖曳網,則造成海鷗及信天翁因誤食而喪命。

浮游生物是鮭魚及海鳥的重要食物;浮游生物的減少預示了依它們維生的生物將無以為繼。科學家發現,美國西岸的浮游生物從五○年代以來,減少七○%,同時期海鷗的數量更驚人下降。聖地牙哥海洋研究所表示,海鷗曾是加州海岸最重要的鳥類,目前九○%已經消失。

有些科學家相信海水溫度上升才是殺死海洋的元兇。愈來愈強的紫外線穿過薄薄的臭氧層直射海面,在很多地方,海洋溫度已不再時冷時熱 。一九九一年以來,有毒的藻類因海水上升大量生長,造成美國大西洋海岸約十億隻魚群死亡。雖然部分科學家不認為海水溫度上升與溫室效應有關,但是水溫上升的影響卻很真實。

解除海洋危機就得瞭解海洋,但是無數海洋生物間的關係,人類幾乎還不清楚。擁有四分之三魚類數量的開發中國家,根本不可能進行花費昂貴的海洋科學研究。一項報導指出,加拿大每年輸出價值約三十億加幣的海產,但是研究到目前為止都還只是在發現、計算以及捕獲更多的魚。

海洋之死,誰要付出最後代價?國際海洋協會主席曼波姬絲(E. Mann-Borgese)說:「我們目前做的正是自殺,若不採取行動,人類將會滅絕。」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