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一歲的天體物理學家方勵之,被大陸知識份子稱為「社會的良心」,因為權位並未使他墮落,他一直關注大陸社會的弊端和民間疾苦,有為民請命的使命感,因而鄙視昧著良心粉飾現實的人。即使在今年一月被中共清算和開除黨籍之後,他也仍保持追求真理的執著。
思想啟蒙家
在八十年代初,中國大陸發生了「思想啟蒙運動」,一群知識份子菁英,向毛澤東的政治神權主義挑戰,呼喚人們擺脫蒙昧主義,重建「人」的價值觀念;他們揭露社會「異化現象」,特別是「無產階級專政」對人性的壓抑,追求人的價值和幸福。理論家王若水、薛德雲,作家劉賓雁、王若望、白樺等,便是當時的思想啟蒙家。
這幾年來,方勵之成為新的思想啟蒙家。一九八四年,方勵之自北京到合肥擔任科技大學副校長後,一方面試驗「民主辦學」,一方面灌輸學生自由、民主的觀念。他說,大學應有探求真理的環境,要提倡學術自由和寬容精神。
他反對以馬克思著作限制科學研究的拓展。一九七八年八月,方勵之在一次演講中直言批評政治理論教條化,妨礙了學術自由和科學研究。他說:「企圖用一些「永恆不變的原則」代替實踐,甚至凌駕於科學之上來作為判斷各種自然科學理論的標準,那決不是自然辯證法,而是以自然辯證法為旗號來束縛科學的新教條。」
知識份子要有獨立人格
他又到處演講,鼓吹獨立思考和社會改革,追求自由、民主、人權。他的講話充滿磁力,吸引了大批學生,也因為他的「啟蒙」,許多學生開始有獨立思考,關心社會現實,激起了社會改革的訴求,因而也觸發一九八六年的學潮 追求自由、民主、人權的浪潮。
方勵之在天文學的研究有很大成績,發表的科學論文很多,但他的政治演講和評論卻未匯成一書出版。儘管他的演講和評論有大膽的觀點,但缺乏系統化。筆者閱讀了大量有關的零散資料後,把方勵之的觀念歸納為三點:
.知識份子應建立獨立的人格和「社會責任感」,要成為社會的「主導力量」,扮演社會改革的重要角色;
.社會必須有「知識化」過程,才有可能提高生產力,走向現代代;
.爭取自由、民主和人的權利。
去年十一月,方勵之在上海對「世界經濟導報」發表談話。他認為,中國大陸最大的悲劇,「莫過於知識份子沒有應有的地位,知識份子沒有獨立的意識和價值標準,更沒有成為獨立的社會力量」。
屈著的腰挺起來
方勵之說,中國大陸知識份子面臨「極為嚴峻的挑戰」,因為社會能否走向現代化、民主化,將取決於知識份子的「自身改造」。
所謂「自身改造」,是指擺脫「馴服工具論」的束縛,獨立思考,瞭解和關心民眾切身利益。他說:「知識份子必須把屈著的腰挺起來,不要唯上是從,不要樣樣事情等待「上面」的旨意,更不要把自己的命運寄託在某某官員的恩賜上。」
方勵之期望知識份子「脫胎換骨」,是因為知識份子如果沒有獨立的人格,便不能建立「社會責任感」,扮演社會革新的重要角色。
然而,從知識份子角色的層面去考察,方勵之對中國大陸社會現代化和民主並不樂觀,原因就在於知識份子未能「脫胎換骨」而改變素質。
這有兩層含義:一是中共及其唯上是從的傳播媒介,「至今沒有承認知識份子是社會進步的主要力量」;二是知識份子普遍存在一種弱點,即前面提到的缺乏獨立的意識和價值標準,「總是屈從於權力」,「總把自己的前途同仕途聯繫在一起」。他慨嘆:「有不少知識份子一當官,原來唯上是從的特性搖身一變為唯我是尊,反過來打擊、壓制知識份子。」
在中共長期的「無產階級專政」之下,中國大陸知識份子大都已經失去了「自我」,在「我」的軀體內,往往只有中共的黨性,以及「專政」的一套教條,要麼則只有「政治乞食」的意識。於是一大批知識份子成為下列三種人:
第一種是打手派。中共每次發動政治清算運動,他們便揮舞棍子打人,為「無產階級專政」出力,並藉此謀取官位私利,「黨性作家」劉白羽、賀敬之、林默涵、姚雪根、李希凡,就是這種人。
第二種是獻媚派。已死的作家老舍、丁玲,還活著的艾青等,便是代表人物。其中一些人因「右派份子」之罪被長期監管,一旦獲政治平反或有了寫作機會,便不斷向中共獻媚,並迎合中共的政治運動而表示「忠誠」,漠視社會弊端和民間疾苦。
第三種是埋頭派,即埋頭寫作或研究的人,他們不當打手,也不向中共獻媚,但也無為民請命的道德勇氣和社會革新的使命感,他們大體上是與中共保持「合作」的關係,從而維護既得利益 或確保飯碗或謀一官半職。錢鍾書和沈從文是這方面的代表人物。
與前述三種人不同的,是思考型、使命型的革新知識份子,如方勵之、劉賓雁、王若望、王若水等。
社會知識化
知識份子要成為社會的獨立力量,扮演社會革新的角色,首先是要有社會「知識化」的過程。目前,大陸十億五千萬人口中,四分之一是文盲和半文盲,每年增加的新文盲和半文盲近達一千萬,這是社會自由化、法治化與民主化的障礙,所以「知識化」是急不容緩的。
方勵之的科學素養很好,所以他思考社會現狀,都離不開科學的意識。他說,科學是生產力,要發展生產力必須依靠知識份子,另方面則要普及教育,培訓知識份子。他慨嘆中國大陸有「兩個世界倒數第一」,第一是知識份子待遇太低,居於柬埔寨後而居倒數第一,第二是教育經費太少,為海地之後的倒數第一位。
影響年輕一代
一九八五年三月,方勵之在浙江大學發表一場很轟動的演說,直斥毛澤東的愚民政策,批評他提出的口號「知識份子勞動化」是錯誤的。他說:「三十年裡,特別是從一九五七年以後,搞了很多是完全仇視知識、敵視知識的政治運動。從所謂反右派鬥爭到文化大革命,實際上都是企圖消滅知識的運動。」
他認為,長期展開仇視知識、仇視文化的政治運動,造成了中國大陸文化水準的低落。他主張社會「知識化」,因為「沒有開化的人,沒有智力的人,這個社會就不能稱為發達的社會,就不可能改革成功」。
方勵之雖然已被中共撤職,但他的道德勇氣,他的思想觀念,仍影響大陸年輕的一代。
(作者為香港潮流月刊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