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孫權的「老三哲學」:屈身忍辱求恐怖平衡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18-11-09

瀏覽數 23,950+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邢貞自恃上國天使,入門不下車。張昭大怒,厲聲曰:「禮無不敬,法無不肅,而君敢自尊大,豈以江南無方寸之刃耶?」邢貞慌忙下車,與孫權相見,並車入城。忽車後一人放聲哭曰:「吾等不能奮身捨命,為主並魏吞蜀,乃令主公受人封爵,不亦辱乎!」眾視之,乃徐盛也。邢貞聞之,歎曰:「江東將相如此,終非久在人下者也!」──《三國演義》第八十二回

曹丕篡漢稱帝,接著劉備在益州也當上皇帝,而且編組軍隊,準備攻打東吳。那孫權呢?蜀漢眼看著就要打過來,北邊曹魏可能也想順便撿便宜。這時候的東吳,要怎麼應付這個局面?

孫權選擇暫時向曹魏稱臣,也就是先承認曹丕這個皇帝的合法性,而東吳是曹魏的藩屬國。孫權這麼做的原因,是因為在對付劉備的同時,必須先穩住北邊的曹丕。魏、蜀、吳三大集團,在政治形勢上形成一個非常微妙的恐怖平衡,一場荊州爭奪戰,牽動三方勢力,更引來了劉備傾全國之兵,想搶回荊州(根據禚夢庵先生推測,孫權之所以對劉備進攻會這樣恐懼,是因為當時劉備又練成一批新軍)。如果在抵抗劉備時,曹魏趁機偷襲,那東吳將無法抵擋。因此孫權接受曹丕冊封為「吳王」。

但是,吳魏這時聯手,不代表長期結盟;吳蜀交戰,也不是徹底翻臉。孫權雖然對魏稱臣,但擺明是心不甘情不願(外託事魏,誠心不款),最明顯的證據,是拒絕曹丕要他把長子送到洛陽的要求,而且還自建年號為「黃武」。易中天先生在他的《品三國》裡分析孫權的「黃武」年號,剛好就是取曹丕的「黃初」和劉備的「章武」各一個字,合組而成。雖然不知道易先生根據哪一條史料做這樣的解釋。不過,假使易先生的分析有所本,「黃武」這個年號,倒是很能體現孫權兩邊不得罪的態度。同年陸遜大破劉備,西線的威脅暫時解除,但曹丕卻率大軍南下,孫權又馬上對劉備拋出和解的訊息。等到劉備病死,蜀漢由諸葛亮執政,蜀吳和好,孫權就放心的對曹魏撕破臉了。

不但避免兩線作戰,孫權還很沉得住氣,他這個曹丕封的吳王,一當就是八年,直到曹丕死去,魏明帝太和三年(西元二二九年),諸葛亮已經發動北伐,孫權覺得時機成熟,才改元黃龍,放心稱帝。我們看孫權的前半生,總是不斷的忍耐與等待,直到機會到來,才斷然出手,一擊取勝。這個時期的東吳,因此幾乎沒有打過敗仗。陳壽說孫權能夠「屈身忍辱」,很像臥薪嘗膽的越王勾踐(有勾踐之奇),果然是個豪傑人物(英人之傑)。這樣說來,孫權凡事非要當三國中的「老三」不可,背後的含意是很深的!

孫權的「老三哲學」:屈身忍辱求恐怖平衡_img_1

本文節錄自:《被誤解的三國【全彩插圖版】》一書,廖彥博著,好讀出版。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