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台灣小確幸vs.新加坡大設計

創新講談

劉育東
user

劉育東

2018-10-31

瀏覽數 20,350+

台灣小確幸vs.新加坡大設計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2018 / 11月號雜誌 一杯珍奶 搖出台灣新經濟奇蹟

上次去新加坡是18年前,當時的都市建設明明跟台灣很像,上禮拜又去看新加坡的城市和建築,同行的朋友有感而發,「感覺台灣是落後國家」。

城市除了硬體外,也講究與生活品質相關的軟體,包括平均收入、消費水平、商業發展等,政府有好的硬體建設,才有好的軟體發展,同樣的,好的軟體發展,才能繳稅讓政府持續投入硬體。

以都市設計而言,基隆市容老舊,需將基隆港大幅度調度,讓出市區的水岸空間。台北市中心擁擠,需要將松山機場遷移,讓出另一個像紐約/倫敦/巴黎的新區。台中市雖然將水湳機場遷移,水湳智慧城也以國際規格規劃,但人民收入低,國際化程度也差,未來的水平無法樂觀。高雄市的港都概念,95%海岸線都是1960年代老舊的碼頭,前衛的流行音樂中心和文創市集只能擠在夾縫中。

每十年都要改頭換面的新加坡

基隆港能不能遷走?松山機場能不能讓出來?國際公司能不能大量進駐水湳?高雄港能不能遷走?在台灣,答案是不能。我們薪資、稅收、國際投資都停滯不前,城市風貌當然無法脫胎換骨,能大量做的只剩下道路打通、公園綠樹、歷史保存等等「小確幸」。

18年前的新加坡,只有綠化強過台灣,都市計畫、建築設計、歷史保護、節能設施,都和台灣差不多。這次的新加坡,四個場景讓我驚訝不已。先來到由紐約最知名的SOM公司以曼哈頓標準設計的68層大樓,到了頂層俯瞰周邊,紐約、倫敦、巴黎、東京的建築大師作品比比皆是,密度之高就像曼哈頓的金融區,不像新加坡。

再到設校僅26年的南洋理工大學,除了世界排名前20的學術能力之外,校園建築也與世界名校同步邀請普立茲克獎和新銳大師設計,總執行長驕傲的介紹:「我們還投入最新的節能設施,以便達到全校園節能30%的目標,」「我們要成為全世界節能第一名的大學」,永續理念的貫徹就像氣候峰會的巴黎,不像新加坡。

又到海邊超高大樓前的歷史建築,1940年代的石片和磚塊長期受到海港的汙染,施工單位以現代科技一塊塊清洗,精緻的立面重現風華,室內則邀請全球第一的產品設計大師斯塔克 (Philippe Starck)為婚宴燈具和空間親自操刀。「舊的要最舊、新的要最新」的堅決就像東京,不像新加坡。

最後來到離島勝地聖淘沙,除了公路、地鐵、纜車等大眾運輸之外,突破性的設計一條有輸送帶的漫步道。當我輕鬆步行時,看到海岸線陸續在大興土木,英國的規劃團隊告訴我,新加坡正在把1960年代的港口,20年內陸續遷移到新位置,把港邊讓出來,前面金融區、新校區、歷史區的「大設計」,就是這樣來的。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作者為亞洲大學講座教授)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