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花蓮鐵道文化園區—見證東線鐵道曾經繁華的活教材

歷經滄桑,台灣保存最完整的窄軌鐵道基地遺址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18-10-25

瀏覽數 11,300+

圖片提供:山岳出版
圖片提供:山岳出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以花蓮港出張所為中心樞紐,花蓮鐵道文化園區還包含有工務段、警務段等相關機構,從一九○九年開始,肩負起東岸鐵路運輸的重任;而這些全木造建築也在完成修復後,成為花蓮當地見證東線鐵道曾經繁華的活教材。園區內一草一木,一景一物,都有舊時光走過的痕跡。

花蓮鐵道文化園區—見證東線鐵道曾經繁華的活教材_img_1

建造貫通全台的鐵道網路系統,在日治時期是當局者的重要政策之一,其中也包括東岸鐵路的計畫。一九○八年,在歷經多年的考察後,臺灣總督府終於獲准興建東岸鐵路,並以窄軌鐵道架設,是台灣保存最完整的窄軌鐵道基地遺址。

為因應辦公業務,花蓮港出張所也於一九○九年建造,掌管所有東岸鐵道運輸管理,包括其附屬的單位、設備如工務段、警務段、機電廠陸續成立,如同東部的交通部,地位重要。

「花蓮港出張所等同於東部鐵路網的大腦,所有的調度、司機訓練、維護等事物都須由其辦理決定。」台灣鐵路局企劃處長葉日洋老師是專業導覽者,對於花蓮港出張所有著深厚感情,他曾在此擔任總務主任,對於園區裡的一草一木如數家珍。

花蓮縣政府在二○○二年將花蓮港出張所、工務段、警務段列為歷史建築,並予以修復開放,目前規範為一館與二館區域;一館即為出張所,二館則是工務段、警務段所屬辦公房舍,兩區串連步行可達。

花蓮鐵道文化園區—見證東線鐵道曾經繁華的活教材_img_2

花蓮鐵道文化園區—見證東線鐵道曾經繁華的活教材_img_3

鐵道辦事處—和洋折衷式樣

出張所(意為辦事處)是一處四合院格局的建築,屬於和洋折衷式樣。由於第一代建築於二次大戰被砲火擊毀,現今樣貌是依照一九四九年樣式興建,與原始設計稍有出入,但依舊保有日式風情樣貌。

一館作為鐵道文化館展示鐵道文物,原本為出張所各科室的辦公空間,大門前綠蔭蔽天的百年老樹有榕樹、茄苳、樟樹,葉老師指出在出張所決定裁撤後,老樹也生了重病,似乎也在惋惜這個單位處的消失,點滴小故事象徵在地人對於老建物的懷念與情感。

花蓮鐵道文化園區—見證東線鐵道曾經繁華的活教材_img_4

建築物正面是一排長屋,正中央有哥德式高塔設計—此處與後方的中山堂均屬寄棟造屋頂;東側建築則為簡單的切妻造屋頂。根據一九三一年拍攝的照片,可看出高塔旁還有老虎窗設計,重新建造後則沒有這處空間。屋瓦全為日本黑瓦,修復時採新舊瓦互相搭配使用;主要的舊瓦全集中使用於中山堂。

中山堂—細節處展現設計美感

辦公室規劃以功能性為主,依職等設有處長室、副處長室、機務課、會計課等,木框大開窗設計,讓室內擁有明亮的光線,在此辦公,可一邊欣賞中庭的綠意與藍天,想必效率極佳。

花蓮鐵道文化園區—見證東線鐵道曾經繁華的活教材_img_5

花蓮鐵道文化園區—見證東線鐵道曾經繁華的活教材_img_6

館內的設計美學大部分出現在中山堂這棟聚會場,例如牆上的小圓窗與木門上的菱形玻璃透窗等,為園區帶來些許設計感。此處早期是訓練機員的地方,後來也作為康樂空間—葉老師曾舉辦舞蹈與歌唱團,這裡就曾經是團員們練習的場地。

館舍都是採用來自林田山或池南林區的檜木所打造,修復時,並沒有對中山堂這棟建築上太多保護漆,因此,檜木的香氣能在周邊淡淡飄揚。

鐵道舊文物展示—帶你走進老光陰

對於鐵道迷來說,這裡的舊文物展示絕對讓人讚嘆。早期的票卡,散發著歷史走過的光芒;花蓮港驛雖然消失,透過大片立體模型,依舊能看出那個時期的樣貌。

【會員限定活動】護國神山怎麼造?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背後的賭注!

針對列車調度,老台鐵人葉日洋老師熟練地拿起紅綠旗幟解釋調度旗語及號誌燈的作用,這些都是參觀老建築的同時,能深度認識的鐵道文化。

花蓮鐵道文化園區—見證東線鐵道曾經繁華的活教材_img_7

二館隸屬於工務段和警務段的機關區域,主要負責東岸鐵路的維護與治安工作。館內設有五棟建築,包括工務段辦公室、警務段辦公室、道班工房、打鐵工坊與居留室。前四棟為木造建築,工務段辦公室設有避雨廊,警務段辦公室設有扶壁等,都是較特殊的風格。道班工房室是放置修復材料的倉庫,打鐵工則是進行鐵件鍛造的任務。此區未來計畫以招商方式引進特色小店營運,讓眾人在參觀歷史建物之餘,也能品味美食與購物。

建築導覽達人:

台灣鐵路局企劃處長葉日洋

花蓮縣富里鄉人,資深台鐵人,退休後任台鐵工會顧問,並教授相關課程,持續為台灣鐵道發展盡心盡力。

花蓮鐵道文化園區—見證東線鐵道曾經繁華的活教材_img_8

LDT103:

一九四二年東急公司專為東岸窄軌鐵路而生產的運輸列車,是日治時期的主要交通工具,僅生產四輛,機車總重四○.四八噸,牽引力八六○○公斤;四個主動輪屬於煤水車,是台灣唯一一輛大型的窄軌蒸汽車頭。

花蓮鐵道文化園區—見證東線鐵道曾經繁華的活教材_img_9

電氣路牌:

管制列車進出火車站的儀器,設備包括電氣路牌閉塞器、金屬路牌及電氣路牌套。其中,電氣路牌套是司機員與站長互相交接確認無誤後才能出發的物件。

花蓮鐵道文化園區—見證東線鐵道曾經繁華的活教材_img_10

花蓮鐵道文化園區—見證東線鐵道曾經繁華的活教材_img_11本文節錄自:《和風老屋旅行散策:尋訪日式建築,走入老台灣的時代記憶、懷舊聚落、生活情境》一書,江明麗著,山岳出版。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