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想到發生在無辜孩童身上的大型殺戮事件時,我們必須問一個問題:是什麼樣的怪物才會做出這樣的事?哪種人會犯下這樣的罪行?
答案是:我們日常在家中養成的那一種。
電玩遊戲是新的娛樂主流,尤其對於年輕人來說更是如此。根據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在二○一五年所做的研究,在十八到二十九歲之間的男性,有77%會打電玩遊戲,在十八歲以下的青少年,則有84%。這些電玩遊戲正在成為年輕一代男性生活的核心,提供重要的平台讓他們開展與維繫友誼。不過,這樣的科技對於他們發展中的心智究竟會造成怎樣的影響?
我曾經有一段時間研究於如何鼓勵軍隊與執法機關的軍警人員在正確時機下開槍。要鼓勵一個正常人扣下扳機,面對剝奪他人生命的可能性,是一件困難的事。非常困難,除非你今天面對的是反社會性人格(sociopath)或者是經過減敏(desensitized)殺戮訓練的人。我在那些年裡所蒐集的成果,讓我們現在可以知道人類心智運作的方式。
◆ 帕夫洛夫的狗看電影
減敏程序是從孩子們的小時候就開始了——他們一邊吃飯一邊看電視的時候。然後,他們邊吃零食邊玩暴力電玩以及觀賞暴力電影。很快地,這些孩子們學到:暴力可以帶來樂趣,而人類的死亡與痛苦可以有很大的娛樂性。他們與朋友一同坐在電影院,或是電玩主機旁,然後觀賞各種人類的死亡與痛苦無所不用其極的描繪方式;他們笑著,他們鼓譟,他們吃著東西。
這其實就跟帕夫洛夫的狗沒兩樣。在這個世界聞名的實驗當中,研究者伊凡.帕夫洛夫(Ivan Petrovich Pavlov,編註:俄國的醫師、心理學家)每次在餵食他的狗之前都會搖搖鈴。透過重複地將一項刺激(鈴聲)與另一項刺激(食物)配對,狗被訓練成當聽到鈴聲時就會分泌唾液。響鈴——餵狗;響鈴——餵狗,只花了一週,帕夫洛夫證明了只要搖鈴,狗就會因為期待而分泌唾液。分泌唾液是一種無意識的反應,在深層的原始本能上,狗已經把鈴聲與食物聯結在一起。這種把無意識反應與刺激進行聯結的手法,稱為「古典制約」(classical conditioning)。帕夫洛夫因為這項研究而獲得諾貝爾獎。
每天晚餐時光結合了痛苦與死亡影像;暴力電玩伴隨著零食以及和朋友在一起的歡樂時光,我們能期待孩子會變成怎麼樣?觀賞恐怖電影以及打暴力電玩的孩子們已經被訓練成要將所見的死亡與苦痛和手中的爆米花、糖果、汽水還有女友的香水等進行聯結。數以百萬計的孩子們從小就被古典制約,愉悅是從人類的死亡與苦痛中獲得。對他們而言,從深層原始的層面來看,人類的死亡與苦痛就是一種愉悅的來源。
這些孩子不僅僅是被訓練成對暴力「減敏」而已。驗屍官與兇殺案警探同樣會經歷「減敏」,但這些人從來不會因為所見的暴力而感受愉悅。孩子們卻是在從中取樂。
本文節錄自:《暴力電玩如何影響殺戮行為:探討電動遊戲、攻擊行為以及殺戮心理學的關係》一書,戴夫・葛洛斯曼(David Grossman)著,遠流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