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希望每天過著什麼樣的生活?或者,你每天花多少時間給工作?然後,你有得到你期望的嗎?
很多人的回答,可能都是嘆氣。年輕時,都曾對未來有各種想像,但進入社會後,日復一日,時間就不是自己的,為了業績和考績,更遑論去達成夢想。
國泰人壽業務襄理劉宜欣給自己的目標,卻不只業績與考績。今年才25歲的她,進入國泰人壽不到3年,不只兩年考績皆為優、全年度開戶競賽第一名,還每兩週去育幼院做志工、到各地學校為學生演講,更獲選「世界公民島」10大青年旅行家。對她來說,工作固然很重要,熱愛的事也不能放掉!
劉宜欣是典型的多元人生組合,她幫自己訂出8個工作與生活面向,而且每一樣都做到,「想要的多元組合生活,不是你賺多少、有多少假,最重要的,是你敢不敢想!」
你為何不敢做夢?
其實,劉宜欣原本也不是一個那麼敢想的人,但高中時,看著爸爸的眼淚,讓她開始決定不一樣。劉爸爸並不是一個愛喝酒的人,工作上卻難免要參加應酬。有天晚上,劉爸爸被人灌酒灌到酒都從鼻子流出來,回到家,因為不舒服忍不住哭出來:「這麼辛苦,到底是為了什麼?」「我簡直要哭了,看著爸爸,我發誓我一定要能夠照顧家人!」劉宜欣為自己下了志願。但「照顧家人」到底是什麼?如果只是工作賺大錢,想到爸爸哭泣的臉,自己又要做到什麼地步?什麼才是達到目標,但什麼又是自己想要的人生?
開始想這件事,也讓劉宜欣用更全面的角度,來思考「自己想要什麼」。她學會的第一門功課,就是「不要輕易相信第一個『NO』!」
劉宜欣如同許多人一樣,原本對「保險業務」充滿各種負面標籤,但她思考之後發現,「業務」是達成目標的最佳機會,而保險,是商學出身的她最有可能成功的可能,「當我不再輕易接受第一個NO,世界也就打開來了!」
這就是「心錨」的效應,不相信,就不可能去設想目標;沒有目標,就不可能找出達成步驟和方法,那任何事都是不可能。一旦敢想,就能去檢視現實和目標之間的差距,自己還缺了什麼、還要學會什麼、還得做哪些事。所以敢不敢想,決定你的人生是眼前的一條線,還是有多元組合的可能!
不管多瘋狂,列出20個夢想清單
但敢想,到底要怎麼想?
劉宜欣這麼做:先把想做的事情,不管有多瘋狂,至少列出20個,「先求有」;然後依照輕重緩急、喜歡程度進行排列,「再求好」。在不斷比對的過程中,就會看出哪些是首選、哪些是備案,進而規畫執行順序,這就是「漏斗式清單列法」。
以「照顧家人」為目標,「要做好哪些事,才能讓我這樣的新手也能快速晉升傑出保險業務?」這個問題所引導出來的各種解答,就是劉宜欣的第一個漏斗。
而對新手業務來說,開發客戶、經營人脈、知識養成都需要大量時間。如果把所有時間都投入工作,弄到沒時間陪家人、過生活,也就失去初衷。所以「生活哪些面向我一定要保留?」就成為劉宜欣的第二個漏斗。
從「工作」和「生活」兩個面向出發,反覆的自問自答,劉宜欣最後幫自己找出人生的8大目標。
以終為始,提前2個月做年度計畫
「績效」是劉宜欣目前工作上衝刺的首要事項,她以「3年進入國壽業務員高峰會」為目標,倒推法設定出每年要達成的業績目標,再細分每一年要做的數字,然後轉換為每一個月的進度。
「我10月就已經將明年所有業務目標都定出來了!」劉宜欣說,要做好業務,不可能這個月才來做下個月的,明確推導出12個月的執行計畫,才能按部就班走在邁向超業的軌道上。要達成績效,只靠一個人絕對不足,「團隊」是她第二個目標。和制訂績效進度計畫一樣,同樣用倒推法規畫團隊組成的預演,唯有提前準備,才能在要做時不會慌亂。
而要達成績效與團隊目標,就得不斷累積金融專業知識,所以「進修」成為第三個目標。公司對業務人員規畫一系列相關進修課程,搭配不同的證照考試時間,就能幫自己設定學習地圖。
最後「活動」,則是劉宜欣幫自己訓練「理解客戶需求」的方式。不管是公司尾牙還是客戶活動,從擔任工作人員、主持人到總召,每一場活動前,她一定會問自己3個問題:「為什麼要做?」「為什麼非做不可?」「為什麼非我不可?」透過這個分析,才能從對方的角度看見別人的需求,也才能正視自己優勢與不足的地方。透過PDCA循環,從做中學、從學中不斷自我檢討與改進。
問自己:什麼是你絕不放棄的?
管理大師大前研一有一句話:人過50歲後,還會想做的事,就是生命的價值。這句話,給她很深的啟發,但哪些是自己想做的事?
第一是「旅行」,背一只背包去從沒去過的地方,與當地人聊天、交朋友,是劉宜欣最喜愛的一件事,「工作再忙,旅行,我也絕對不放棄!」為了把長途旅行順利插入既有工作中,劉宜欣有一個特殊的時間公式:「就像儲蓄的概念,收入減掉儲蓄才是開支,時間及夢想計畫也一樣。」
例如明年的冰島10日行,她現在就把日期訂下來,並計算要達成這個目標,需要多少預算、要做好多少業績。再用倒推法,算出從現在起,自己每個月要存多少錢、業績進度要怎麼訂,才能讓自己到時出國,在資金和工作上也都能平穩達標。
第二是「公益」,學生時代當志工時,她看著育幼院的小朋友,從一開始的狐疑抗拒,到後來的全然接納自己,「那種從陌生到被信任,是世界最美好的感受!」原以為當志工,是去幫助別人,但當小朋友展現對自己毫不保留的愛,自己卻獲得更多!劉宜欣現在每兩週就會到桃園的育幼院去,花一個上午陪伴院童。
第三是「演講」,劉宜欣曾在嚴長壽的某一場演講中獲得啟發,相信一句話,真的能改變一個人的一生。因此當她有機會獲邀到學校演講時,她就會趕緊把握機會。從第一次拿麥克風手會發抖,到現在會針對聽眾做功課分析需求、修改講稿重點,「從每次反饋中修正自己,也是另一種自我成長。」
第四是「家人」,每年年初,她就規畫「今年要帶爸媽出國幾趟?要回家為他們煮幾次大餐?」設定好排進行事曆清單中,別讓外部事務忙到忽略家人重要的日子。
為了同時達到這8個目標,對於時間運用,劉宜欣一律採取預約制,把想做、要做、該做的都提早排進行事曆中,保持「先來後到的誠信原則」,盡可能不讓臨時事務打破既定規畫。計畫如果不如預期,她也會檢視過程中是否做錯與做對了什麼,重新修正計畫、擬定執行的SOP。
敢想,才能看見生活多元的可能;調整,才能讓多元生活成真。劉宜欣說,這是一個不斷進化的過程,「最怕,就是你不敢想、又不敢試,守著原本,人生就僵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