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前研一 整理│方正儀
微涼初秋的東京,「社畜」們搭首班車出門上班再搭末班車回家,工作量愈來愈重,升遷名單卻愈來愈遠;肚子餓的繭居族到便利商店買個飯糰或便宜便當果腹,一天就這樣過去了;從前熱賣的高價商品陷入滯銷,百貨業一片愁雲慘霧,一家家分店開始準備關門大吉。
「低欲望社會」來了!薪資凍漲、未來不明,新世代「向內、向下、向後」,喪失成功欲,只在乎小確幸,不工作、不結婚、不出門是常態,這,就是低欲望社會!被《經濟學人》譽為「世界五大管理大師」的大前研一,提出其他國家未曾有過的獨特現象:低欲望社會。在低欲望社會中,政府永遠都在拼經濟,大學過度氾濫,就業市場不景氣,年輕人多對前景抱持悲觀態度,貧富差距擴大。
出社會工作幾年,薪水也沒什麼漲。年輕人不像從前世代一樣願意獨立購屋,背負幾千萬的房貸,不是請父母幫忙出錢,就是改建父母的房子。
晚婚化、少子化,人口持續減少,導致人力不足;另一方面,又面臨人口超高齡化的問題。年輕人喪失大志、草食化;老年人活力十足,到處都是老年管理高層或高齡領導人。
喪失物欲、成功欲,年輕男性不買車,年輕女性平時只選購Zara等平價時尚。在這個用幾個銅板購買超商食物就能活下來的社會,出人頭地的欲望也比先前世代降低不少。
無論是貨幣寬鬆政策或公共投資,都無法提升消費者信心,安倍經濟學3支箭全都落空,撒再多錢也無法改善經濟。
這是經濟面臨的根本問題,而非只是不景氣,或通貨緊縮或膨脹所造成。台灣的社會及文化和日本有太多相似之處:拼經濟始終是施政首要目標,這些年台灣經濟卻呈現疲弱的L型;高等教育一樣氾濫成災,許多人高學低就,一出社會就淪為下流世代難以翻身;薪水低、生育福利低、工時高、房價高的殘酷事實,讓30世代不婚不生。日本的低欲望社會,是否也會是台灣未來的寫照?
大前研一指出,這並不是要指責年輕人欲望低落,因為之所以會無欲無求,在時代脈絡之下,也是一種合理的選擇。必須思考的是,身處於低欲望社會,政府、企業與國民應該如何因應?以下是他的觀察與建言:
喪失物欲和成功欲的世代
象徵「低欲望社會」的現象,就算是房貸利率超低,2、30歲的年輕人及中堅世代也毫無反應。現在未滿35歲的日本人,從懂事以來就面對「失落的20年」,經歷過通貨緊縮、市場不景氣的黑暗時代,大多數人的心態不只是不願意背負房貸或結婚生子,所有的風險及責任都不想承擔。
面對工作也是如此。薪水沒什麼調漲,又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不想擔任只有責任變重的職務,抱持著這種想法的年輕人有增加的趨勢。在我們那個年代,人人都想要頭角崢嶸,最終目標就是坐上總經理的位置,但現在日本的年輕人已經喪失這樣的企圖心。
這個前所未有的族群,可說使日本消費層面元氣大傷。這群人與過去的日本人相比,擁有截然不同的價值觀,就我看來,他們的出現可能與便利商店普及有密切關係。因為便利商店創造出一天只要500日圓就能解決民生問題的社會,尤其飛特族(freeter)或尼特族(NEET)並不像上班族有規律的早、中、晚的日常節奏,大多數都是肚子餓了,就到便利商店花500日圓買食物果腹,不會有餓死的危險。
從零開始摸索的商業模式
年輕人之所以變成「低欲望」的背景原因,可能也是他們的父母成了「負面教材」的緣故。這些人的父母剛好是泡沫經濟的世代,為了滿足自己的物欲、占有欲,以及想要出人頭地的欲望,卯足全力、拚命工作,但在他們眼中看到的,卻是父母「庸俗」的一面。
雖然表面上看似過著富裕的生活,實際上卻被房貸壓得喘不過氣來,現實生活並不開心。夫妻之間也幾乎沒有生活情趣可言,只埋首於工作的父親,為了在公司出人頭地,每天汲汲營營,並不想關心家庭。於是,這些人便在潛意識中告訴自己,不想要變成那樣的人,不要辛苦工作,而是悠哉生活。
沒想到,「低欲望」的年輕族群,卻對企業帶來嚴重影響。現在25歲以下的男性對汽車不再感興趣,連想要擁有的欲望都沒有,這是汽車製造商從未有過的經驗,所以他們也慌了手腳。汽車製造商為了維持日本國內的新車銷售量,只能大力鼓吹其他世代換車。
在這些人之後的世代,很可能也會擁有類似的價值觀。企業必須確實分析他們的想法及行為,精準掌握他們的價值觀,重新擬定各種市場行銷策略、商品策略、銷售策略等,可能就連商業模式也得從零開始摸索。
晚婚不生,人口愈來愈少
在我年輕的時候,25歲前後結婚是很普遍的事,若兩情相悅,即使經濟拮据,仍會步入禮堂。女性也認為男性沒什麼積蓄很正常,因為家庭就是這樣從零開始的,由夫妻兩人胼手胝足共同建立。
然而,現今的結婚決定權,掌握在女性的手上。女性不會跟沒有積蓄的男性結婚,男性當然也了然於心,所以努力省錢、存錢,為結婚做準備,以致婚期一再延遲。根據我的調查,男性結婚年齡與收入呈函數關係。現在的男性結婚年齡平均為34歲,所得愈高者愈早結婚,所得愈低者愈晚結婚,沒有積蓄的男性,就沒有女性想要和他共組家庭。
由於單身女性訂立了這樣的結婚標準,使得男性無法在經濟困窘的狀態下求婚,只能夠拚命努力存錢,備妥基本生活所需。結果,除了婚期延宕、高齡產婦的情形增多,加上戶籍限制,選擇墮胎或奉子成婚的情侶也更多了。
如同製造映像管電視般的教育
目前在日本,尼特族、繭居族、單身寄生族的年輕人,已經成為司空見慣的事。週刊雜誌也以專題系列報導「小孩不工作、不結婚、不出門」的問題。年輕世代會如此「向內、向下、向後」(意指個性內向、向下沉淪、後退消極),我認為這些現象的背後原因,正是日本的教育制度。
雖然美國有許多製造業外移,但仍舊是創造就業機會能力最好的國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美國的教育讓天賦異稟的傑出人才輩出,如蘋果(Apple)創辦人賈伯斯(Steve Jobs)、特斯拉(Tesla)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推特(Twitter)創辦人多西(Jack Dorsey)等人,因此美國能夠接連誕生全新高度專業的產業。
反觀日本,我們的教育還處於大量生產、大量消費的時代,要求學生專心記住老師教的「答案」,明明現在已經是薄型電視的時代,卻卯起來製造沒人要買的映像管電視,還為了消弭缺點努力不懈。
這種教育方式能夠提供傳統產業基礎勞動人才,卻無法培育出真正的傑出人才,也無法創造出全新高度專業的產業。
「低欲望社會」的解決對策
若政府想要確實改善這些問題,必須採取以下對策。首先是,給予年輕人夢想和希望。政府應該向這些年輕人展示明確的國家藍圖,讓他們相信未來一片光明,一定會比現在更美好。我們必須營造當年那種不顧一切而工作的興奮感。
具體來說,就像美國甘迺迪總統(John Kennedy)提出「美國可以為世界做什麼?」的疑問後,在一年內,有多達10萬名年輕人,前往世界各貧窮地區進行義務服務。因為做了這些事情,美國年輕人擁有進一步思考家庭價值與社會結構的契機。
另一項對策是,教導基本的結婚觀念。政府必須從國中或高中開始,教導年輕人何謂婚姻及家庭,讓他們知道,父母也是從困頓的生活開始,一路克服各種辛苦,但正因為如此,人生才有生存的意義。我想這樣一來,應該可以降低結婚年齡,並且遏止少子化的情況繼續惡化。
此外,真正應該推動最重要的成長策略之一,就是教育改革。日本應該減少大學數量,採行小班制度。為了從世界各地吸引優秀的留學生,應該盡量增加英語課程。與此同時,從小學或中學時期,對於有興趣且有天賦的孩子,必須配合其程度,請專業指導教師進行個別指導。如果學生進步神速,即可直升高中或大學,甚至到實際產業等級的環境中學習,採取量身訂做的學習課程計畫。簡言之,應該立刻捨棄全國一致的指導要領式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