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逆轉現況再進階,先學打包力

為下階段做好準備

立馬度Limado
user

立馬度Limado

2016-05-16

瀏覽數 6,200+

逆轉現況再進階,先學打包力
 

多年前在一場大學交換學生分享會上,有人問了在台上分享的學姊一個問題:「 出國交換學生的生活應該怎麼過?」

那位個學姊的回答,我到現在都還記得,她說:「怎樣過都可以,但我覺得你應該找到一件你真心想做,有價值有意義,而且完成之後你一生都受用無窮的事情。把它做好,讓它變成你的故事,並且扎扎實實地把它記錄下來。可能不多,甚至一件就好!」

最優秀的人,都有留下「紀錄」的習慣

她舉了自己的例子,她當初是去風光明媚的加州當交換學生。在出發前她就知道有一堂她主修科目的必修課,在期末要寫出一篇小論文。在同時間,她也得知有一個頂尖大學的期刊,每年都針對她主修科目的學士論文徵稿,希望鼓勵大學生的論文寫作。

「我那時候,就決定這是我交換學生半年最重要的事情:我要寫好那篇課堂中的論文,而且要讓它能夠在那個期刊發表!」其他事情不是不重要,但「最重要」的事情,她一開始就決定了。

「後來我真的對那堂課下了最多功夫,不但課前都把相關文獻都閱讀完,課程中幾乎都坐在前幾排,有問題就直接發問。教授的諮商時間(Office Hour)我也去了很多次,找教授討論我要寫的論文。」最後學期結束,她其他科目都只拿差強人意的B+,加州玩了不多不少的地方,但是這篇論文,還真的在期刊發表了!

「在發表之後,我把它寄給一些與我的研究結論相關的慈善機構,竟然得到其中一個執行長的回信感謝,讓我也滿開心的,覺得自己好像可以為世界盡一點小心力。」

最後這位學姊,憑藉這個經歷,得到了頂尖大學的碩士入學許可。

百倍速時代,「 厚積薄發」是不夠的!

我們多少人循著台灣正規教育長大、畢業進入職場,有些人甚至擁有不錯的學歷,一畢業也進入了不錯的公司。做了幾年之後,不大確定自己到底想要什麼,不確定自己是不是「選錯了」,看到同儕有些好像過得還不錯,有時候覺得很惶恐;看到許多30歲就成功的案例,覺得慌張;再看到一些高談著「25 歲到35 歲決定你一生」的文章,覺得難道自己就只能這樣嗎?

想要改變, 但是不確定下一步是什麼;想要再給現在的工作一些機會,但是每過一天,好像什麼都沒變,折磨人的部分還是存在,似乎有點矛盾無力。

清大彭明輝教授在10 幾年前寫過一篇文章〈生命是一連串長期而持續的累積〉提到,所有工作上煩人的、一天到晚胡亂變動的、折騰人的、壓得人喘不過氣來的經歷,都將被你內化──這些「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都會成為你這個人一生內含的養分。

但,如果只是經歷而後內化,是不夠的!

我們的世界沒有霍格華茲的分類帽,沒有一個你什麼都不用說,它就知道你有幾兩重、最擅長什麼、成就過什麼又最懂什麼的全能全知機制。

一個再聰明有學識的學生,有時也得寫滿一張考卷;一個再有成就的職場人士,在尋覓下一個工作時,多半不免俗地也得掏出履歷表。在某些機會來臨的時分,口說無憑,你還是得要能夠「具體地」拿些成果來說服別人。

在混沌的新世代,精準的「打包力」是快速逆轉現況的最重要能力!

就像是每次旅行前,我們總會針對目的地打包行李,整裝待發。在職場上也是相同的道理,無論現任的職務狀況如何,你總要對自己過去這段時間執掌的內容,「系統化」地「打包」起來。這在要做任何職涯轉換之前,又更顯重要。

打包,把散落的東西整理成成果,而不是留在身後。打包了,才能「帶走」;帶走了,才能「呈現」,你才能有效出擊,順利進階。

特別是現在世代的產業多元而分歧,並非過往那種一職務一功能的舊職場文化,很多都要靠自己悉心摸索、觀察、調整才能找到方向的工作內容,能跟別人清楚描述自己工作內容與經驗的「打包力」又顯得更重要。

該打包什麼?千萬別用盡全力帶走雞肋

如何培養精準的「打包力」?首先,你要先找到你這個人最想要建立的「核心能力」,並且定義核心能力之下所有相關議題,把它們變成可操作、可執行、可量化質化的問題──有關核心能力建立的工作,你要花「120%」的心思培養耕耘。

舉例來說,若你的角色是「產品經理」,你該如何定義要建立的核心能力?

因為工作牽涉的範圍太大,你可能要以階段來做規畫,若你處在的階段,需建立「產品策略與定位」為核心能力,那你就要在「產品策略與定位」之下去展開相關的子議題,這可能包括「市場趨勢」、「技術知識的建立」等。

而其中「市場趨勢」繼續展開的下一層,可能又牽涉到「各國國情」、「競爭者動態」等。而「競爭者動態」再往下展開又可能牽涉到各個競爭者規模大小、近年成長、市占率以及最新產品方向等。

如此向下展開,就像一支大傘,每個子議題下都有許多「可操作」的問題待解答。這一步的重點不在於這範疇展開有多大,而是「你自己能夠覆蓋的內容」有多少。

適逢故宮百年,快帶小朋友來基隆塔參加《穿越故宮大冒險 大小書粉高空派對》吧!

大小不是問題,能執行才是關鍵。因為你要打包的是「自己的核心能力」,而非教科書上的條列重點。

其次,隨時觀察檢視自己在做的事情,是否有落在這個核心能力的範圍內。

接著就是實際實踐你定義之下的可操作問題。你可能需要訪問客戶、自己讀書上網做研究、參加會議並討論,才能得到解答──你需要收集並記錄。

也因為你在步驟一,就非常清楚地定義你的核心能力及其相關議題了,所以,你要是一整天忙「客訴問題」忙得焦頭爛額,或是一直在跟工廠討論流程,那你就會知道自己是在處理「可能是緊急,對公司來說重要」的事情,但是卻與自己培養核心能力不那麼相關。

我的成績單,不能只是「跟著感覺走」

再來,收集跟記錄下來的結果要歸檔,變成你自己的「方法論」打包帶走。

要打包帶走什麼?其實就是你對你這個核心能力的「方法論」 ,還有收集實踐之後的結果,

用Word、PPT、Excel 整理成檔案。將來一個一個檔案,攤開來都是你扎實想過、實作過、對一件事情或議題獨到的看法與實踐。

我們一生可能會有很多份工作,如果你什麼都沒有做成檔案記錄下來,打包帶走,不用多久你就會發現好像雲淡風輕,之前做過的事情已經不復記憶了。這件事情不是只發生在換工作時,同一份工作,時間一長,以前做過的事情也都像上輩子的事了。

先找到你最想培養的核心能力,認定了之後,要花120%的心思栽培它,千萬不要被其他也是重要但沒那麼重要的事情擾亂了你的步伐。

而且如果只是「經歷而後內化」放在你心裡,是不夠的。你要一步一步把它「記錄」下來,在沒有分類帽可以幫你的世界,你要靠自己把它準確地「打包起來」──當你把這「成果」精準地呈現出來時,這就連結到你這個人所擁有的核心能力,甚至也代表你準備好進階到下個階段了!

*立馬度介紹:Magic Pao,台灣前十大國際品牌物聯網公司協理,獲國內財經雜誌評選為百大經理人之一;Kathy Chang,任職於東南亞電商新加坡總部,《 Girls in Tech Taiwan》40 Under 40 Women in Tech 獲獎者。

本文原刊載於《30+》BLOG(http://30plus.30.com.tw/article-content_749.html)

3 步驟開始「打包力」實戰

你需要精練「打包力」,讓你的核心能力,能整理成清清楚楚的幾份「看得見的Prole」。若是沒有這麼做,很容易每天疲於奔命處理「最耗時,但似乎對培養核心能力並沒有太大幫助」的事情中。打包力更積極的一面是,「我給自己幾年的時間?」、「要學些什麼?」、「要打包帶走什麼?」累積成為你人生重要的經歷──完全都是我們自己的決定!

STEP1. 定義核心能力之下所有相關議題,把它們變成可操作、可執行、可量化質化的問題。以我自己在電商高速變動的環境工作為例,羅列4 大主要的打包內容:

1. 定義負責國家中(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越南)最需要關注的競爭對手,與重要金流夥伴,共18 個。

▲每天關注這18 個競爭對手以及金流夥伴的新聞及動態,迅速製成摘要,也分享給Teammates。

▲調查各競爭對手提供及使用的金流服務(信用卡/轉帳/虛擬帳戶/貨到付款/便利商店付款/eWallet/其他),以及提供該服務之合作夥伴。

2. 掌握最新的支付方式,以及新的具合作契機之第三方支付商,包含策略、收費、支援及服務4 大項。

3. 了解營運團隊處理金流,真正扎扎實實「落地實行」的細節。

4. 了解東南亞各國電商以及支付的相關法規。

STEP2. 隨時觀察檢視自己在做的事情,是否有落在這個核心能力的範圍內,收集並記錄下來。

STEP3. 將收集跟記錄的結果歸檔,變成自己的「方法論」,打包帶走。也就是說,每階段的核心能力,在完成之後,會累積整理出一份成果(可能是PPT 或是Word 檔),作為準備好進階下一階段的「證據」與成果。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