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出生163年之後,仍舊以代表創新典範的方式火熱上崗?
2010年7月5日刊出的美國《時代》雜誌,其封面人物竟是著名的發明家湯瑪斯‧阿爾瓦‧愛迪生(omas Alva Edison 1847~1931)。為什麼?
這一期,我們延續上期的專欄,穿梭於現代與過去中,回顧老祖宗帶給我們的創新思維和技藝傳承。同時立足在現代的變革大海中,探討專屬於21世紀的拉鋸戰—─創意與技藝/技術之間的走鋼索關係。
這一次我們的祖宗是近代西洋人,生長於發明的黃金時代、19與20世紀交替之間。很多撼動時代的新發明都出現在那時:汽車、留聲機、無線電、電話、電燈等等。怪不得19世紀末,美國的專利發明局長驕傲地宣稱:「我們已發明出世界上主要的新產品,接下來沒有什麼需要發明的了。」
愛迪生,沒有受過良好教育,且有一耳失聰,卻以發明家的身分聞名全世界。他的一生,充分體現出發明達人那種苦幹實幹的精神,以不斷地嘗試和修正作為他的前進指標。失敗是成功之母,與冒險為友,跟實驗共度。用現在的術語來說,就是「實證、建模與不斷修正」的研發過程。
愛迪生說過:「天才就是1%的靈感加上99%的汗水。」這句話紅遍全世界,引導無數發明家、創業人跳下水中,遍試水溫。英文「Get your hands dirty」大抵如此意。不過呢,Wolfie要補充一下,大家都不知道,這句格言其實還有最後一截,卻被裁掉了。聽好了──「......然而,那一分的靈感才是關鍵!」
在創新當道的時代中,你怎麼看待創意與技術之間的關係呢?這條鋼索要想走得平衡,到底是不斷嘗試的汗水重要,還是那一分的腦汁,也就是今日眾稱的「創意」為本,更重要呢?
在這方面,愛迪生身為文化水準不高的一介貧民,深信的是嘗試與實驗的重要,對於教育的知識體系是較為輕視的。到了21世紀,這種現象仍舊比比皆是。我們看到素人藝術家,看見自學成功的思想家,也能看到靠著網路技術來獲得大量知識和學習成就的達人案例。
另一方面,完全相反的是學院派的主張,例如愛因斯坦。他崇尚的是,教育的正規系統和結構,可以更加徹底地幫助優秀人才完成整體知識脈絡的鍛鍊,以及系統性思考的全維度學習。藝術如此,科學如此,社會人文工程莫不如此。
說到底,我們是要相信:汗水的滴流成河,讓愛迪生歷經1000多次的嘗試,終於穩定了電燈的發光技術呢?(對此,愛迪生曾經也說過另一句很有名的格言:「我從來沒有失敗過,我只是嘗試了1000多個步驟,才發現燈泡最佳材料。」)
還是說,我們要從正規教育下手,積極傳授現有知識技能,從而點觸靈感、發揮潛能;然後再「轉移外包」,讓實操的工程師、設計師、市場行銷、廣告人等等去接手,實踐流血流汗、做牛做馬的產出精神呢?
在此,Wolfie要做今日的破題,從與創意思奔的視角,來看看創意與技藝之間的平衡鋼索關係。
創意與技藝的平衡鋼索
一切創新的生成,首先都要從創造性的思維開始。這中間,有些是從動腦想像開始,以觀察為觸媒,以夢想為基礎,體現出腦風暴類型的「先想再做」(think before you do)。完全相反的做法,則是先以嘗試為主,體現出「動手做」(do before you think)的濕手式、髒手式創新思維。這方面,當然是以發明家型的「嘗鮮試做」手法為代表,並以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集大成的快速建模(或稱速模rapid prototyping)為創意思維做另一端實踐。時至今日,當然還有玩全管理(Serious Play)形式的作風,並且以樂高玩全管理(Lego Serious Play, LSP)為其中一大宗派。
從上圖中可以看到:在構想的初期,要先以創意的動腦想或動手做為起點,設計思維講究的建模,也是以低科技手法的粗糙模型,作為開始。然後再繼續展開不斷的修正與調整,直到最後的產品樣式成形。
其實,更為可能的現實,是下圖中的脈動式曲線:創新人不斷地在想法與做法之間來回平衡。
愈到後期,構想需要落實,這時技術的比重突然大增,呈現高度成長。畢竟,在商業上,此時得積極面對成本、市場價格、投資報酬率等等的現實壓力。可以說,至此,落地實踐才是王道。
也就是說走鋼索不是線性式從頭走到底,而是來回穿梭於技藝與創意。這是更為可能的狀況。
最後應用性鋼索創新模型,其實更接近於上圖中的交替現象。
綠線代表以創意為始、技藝接手的過程;而紅線則代表了相反的走勢。有時兩者都很低落,需要培訓以及思維上的鍛鍊來刺激,去點觸或優化探險家的洞見與能力(請回顧 4月份《30》專欄 )。然後,再加上兩者共同呈現的爆發與實踐,去創造出具體可行的模型與構想。
而到了後期,還需要創意思維第二波的爆發力量,它將體現出某種新技術、新設計、新表現、新款式、新發明等等,進而去增添魔法師般的色彩與動人造型。
其間智者身分穿插不斷,從來不曾缺席過。總是不斷在評估、判斷、與修正價值中來回穿梭檢視。
而勇士的善於溝通能力,與巧匠的後繼實作能力,當然也就不在話下了。
說到最後,我們回歸且完全呼應了愛迪生的完整格言:「天才就是1%的靈感加上99%的汗水......然而,那一分的靈感才是關鍵。」
以下影片,請大家痛快欣賞。看看創意與技藝之間的平衡,是否已經達到極致?在這15分鐘之內,請你完全拋開其他活動,從頭到尾、一氣呵成的來觀看。保證你將大為震撼,連看幾回都不會厭煩的。Wole敢打包票哦!
影片連結:白朗峰高速滑翔
■ 本月小作業
1. 在你的專業中,創意與技藝的比重是多少?
2. 你的專業中,創意與技藝的平衡該如何去掌握?
3. 你的組織/團隊在合作中的組合是否平衡?什麼可以更多些、或是少些?
4. 你更需要的平衡是什麼?如何與創意的5 種身分去統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