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要學就學「 能創造成果」的英語

專家篇》日本趨勢大師大前研一

大前研一 整理/方正儀
user

大前研一 整理/方正儀

2016-01-20

瀏覽數 4,700+

要學就學「 能創造成果」的英語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在全球商業第一線,需要的是能夠和對方交談、促使他人採取行動、創造出成果的溝通能力。」多年縱橫國際商場的日本趨勢大師大前研一指出,想在網路無遠弗屆的全球化時代中生存,就必須具備兩樣武器,一個是無可取代的專業,一個是溝通無礙的英語。在無國界的商業世界中,英語早已成為職場的必備工具和生存條件,但許多人一方面知道英語的重要,一方面卻不知道如何突破英語學習的困境,不靈光的英語一直使優秀的專業無法施展,造成工作成效不彰,事業發展受阻。

商業英語的學習盲點何在?該如何建立有效的學習路徑?以下是他的建言:

現在許多日本企業都會把英語能力當成招聘員工或決定升遷與否的考量,不過,在多益測驗中拿高分,並不代表在商業情境中就一定能順暢地使用英語溝通。事實上,我看過太多的日本上班族,明明在多益拿了850 分以上,但實際用英語談判或談生意時,卻都談得很吃力、失去了自信。

為何會這樣呢?原因在於,絕大多數的日本人,都是用「日文英譯」的方式思考英文句子使然。一旦在商業類似這樣的狀況,有很多不同的說法可以用。若以樂理的強弱記號來比喻的話,就像是從「極強」(fortissimo)到「極弱」(pianisissimo)一樣,中間的範圍很廣。以英語的禮節來說,基本上要以「自己」作為主語。比如說像這樣:

I was expecting to receive it yesterday. Canyou tell me why that didn’t happen?

我原本預計昨天會收到,可以告訴我為何這事沒發生嗎?

這樣問的話,對方就會比較願意說明遲交的原因。

情境中使用日文英譯的句子,很多時候不但無法表達出真正想表達的,還把事情搞砸。商業英語和學校裡學的英語是不同的。

英語不是直譯的母語

舉個淺顯的例子,要詢問部屬或往來廠商,為何工作比預計時間還晚完成時,日本人很容易就會用「Why?」或「Explain to me」之類的說法。他們的腦中只是把「為什麼你晚交?」、「請你解釋」的想法翻成英文而已,就算實際上沒有氣成那樣,但轉換成英語後,就會變成「怎麼會這樣!」這種質問般的嚴厲語氣。這會讓對方受傷、心情大受影響,或是因為反彈而失去幹勁、因而說謊,導致事情更加惡化。

這話並沒有責備對方的意思,不會造成對方受傷或心情受影響。在職場中,一直沉溺在過去的事情裡也沒有意義,重要的是,讓對方產生勇往直前的幹勁。假如在講完上述的句子後,再接著講下面的句子,對方除了會把事情講清楚之外,下次應該也會準時交件了。

I would be very happy to wait for another three days, if you have a good reason.

假如你有正當理由,我願意再給你3 天時間。

再舉個例子。假如你想和一個不怎麼熟的人說:「請不要這樣」,該怎麼說呢?如果像在校時期學到的一樣,直翻成英文,用「Stop it」之類的字眼,對方可能會覺得「你沒資格這樣命令我」,氣到和你吵架。就算是講「Don’t do it」,也會傷到對方。即使再加個please,用比較客氣的說法也一樣。

只要2,880元,雜誌+亞諾納25吋行李箱一次帶回家!

我個人最喜歡的說法是:「I wouldn’t do it」,意思是「如果我是你,我不會那麼做」。講個題外話,像這類帶有委婉意味的說法,也適用於女性在拒絕男性邀約時使用。假如直接回答「Don’t do it」,會傷到男性,這時如果用「Not today」(今天不行),就能委婉地閃避了,這麼講才是顧及男性自尊的「正確拒絕方式」。

把「I」當成主語

此外,在指示部屬「希望你在星期三之前交出這份報告」時,很多人可能都是直譯為英文,變成「Please turn in this report by Wednesday」。但是在全球化的商業情境中,這句話聽起來,會像是居於上位的人在命令下面的人一樣。

這種時候,還是應該用比較迂迴的說法,像是「If it’s possible, I would like to see this report by Wednesday」。也就是把「I」當成主語,表達「可以的話,我希望能在星期三之前看到這份報告」。

採用這種說法,就不會讓對方覺得你是在單方面命令他了,也就有了提出不同意見的空間。部屬聽了就知道「這個人雖然嘴上說希望在星期三之前看到報告,但是不是在那之前交出去,還是由我自行判斷吧」,這時,他可以向主管表達自己的狀況,像是「就算再努力趕,最快也要星期五才能完成。能不能星期五交?」雙方也就可以繼續討論下去了。

不過,很多狀況下,並不是對方怎麼講,就要直接聽他的。這時可以告訴對方,「 那麼,最終截止日訂在星期五沒關係,但唯獨這個部分,我在星期三之前真的非得用到不可」之類的話,我想對方應該也會配合。

亦即,重點在於,不要單方面用命令的,而是在既定的流程下讓對方參與,也就是雙方是互以夥伴的身分在「商量」。

不過,光靠直譯為英文,不可能譯得出這種句子來。基本上,譯出來的句子都會變成以「You」為主語的直截了當說法,而不是以「I」為主語。因此,很多日本人在用英文談判或談生意時,往往會惹得對方生氣,或是影響到對方的心情,因而搞砸。

英語是基於人與人的交談,而非主管與部屬的交談

由此可知,在商業情境中,直譯出來的英語,不但完全派不上用場,而且絕大多數都會造成負面作用。那麼,該怎麼學習,才能養成實用的英語能力呢?

在商業英語中,重要的不是「能夠說上話」,而是「能創造出成果」,因此,我們必須懂得能創造成果的表達方式。大家常以為,在英語中都會明確講出「Yes」、「No」,其實不然,英語中有它的深意與語意上的微妙差異,要表達同一個意思,可以有幾10種說法。在商業情境中,必須視時機、地點與場合的不同,選擇不同的表達方式。

這樣的英語,和有如符號般直譯的英語有如天壤之別。根據我的經驗,英語程度不上不下的人,往往在海外經營事業都會失敗,最大的原因就在這裡。直譯的英語無論再怎麼熟練,都無法表達出深意以及語意上的微妙差異,往往會傷害到對方的情感,或是引發反彈。而且,很多東西不是直譯的英語可以表達出來的。要想克服這樣的障礙,唯有多學習商場第一線常用、且足以表達出深意或語意上微妙差異的英語,然後慢慢吸收內化、納為己用。

有些國內的商業習慣,在海外並不適用。以日本來說,只要和工作有關,主管往往可以對部屬講任何話(當然性騷擾與權力威脅除外),但在先進國家,就算雙方是主管與部屬的關係,仍舊是以「人與人」的關係為大前提,必須謹記以對等關係和人交談。而在一些開發中國家,假如以上對下的口氣命令部屬,對方可能會聯想到「殖民」、「奴隸」,很可能因而激起他們的不滿。所以還是要以對等的角度交談,而不是以主管與部屬的關係往來。

想在全球活躍的上班族,可以學會「能創造出成果的英語」,除了聽說讀寫的基礎能力,再進階到能夠圓滿溝通的措辭、語意間的微妙差異與表達方式,以及在和價值觀不同的外國人一起工作時,必須具備的思維。更高階的學習重點,在於提升實踐能力,學會做簡報等上班族必須具備的英語溝通技巧,並以英語學習解決問題、行銷、會計、經營策略等知識,養成身為全球領導人才應有的邏輯思考與問題解決能力。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