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尾聲,讓我們一起來回想今年,你的感想是?「上半年都很好啊,but、下半年突然超衰的!」
「怎麼都只記得壞事,好想坐時光機回去改變那一刻!」
「現實生活能不能像穿越劇,最好還可以順便遇到帥哥/辣妹~」
我們的生活就像衝浪一樣,有時就算連續大浪你也滑到浪尖,站得超穩、超順;可是有時候一樣的姿勢,你卻不斷被捲入浪裡跌了又翻,吃了一肚子又鹹又苦的海水。一個浪一個浪,有時緩有時急,偶爾來個大海嘯......。生活確實不盡完美。
不知道你是否聽過「蝴蝶效應」?生活中夾雜著偶然與必然、確定與不確定,有時回想起來,你會發現當初的一個不經意行為,居然改變了你的一年、甚至一生的命運。
這樣的「巧合」處處發生,順與不順、幸運不幸運,只不過是這件事情對你是不是有利,給你的感覺是好是壞。現在的不幸,對未來的你未必是不幸;相反的,現在超lucky,你敢保證1 年後一樣如此嗎?
你當然不可能知道哪一天巴黎會變成恐怖分子槍戰現場,你也不可能知道颱風水災會淹掉整個村莊,你更不可能知道哪天走在路上會不會天外飛來橫禍......?
當你對未來充滿不安、不確定,很多人開始算命、占卜、塔羅牌、星座、紫微斗數......樣樣來,想要知道未來的另一半如何、這份工作要不要繼續做。
不是說不能相信,而是該檢視自己是不是過度迷信,然後忽略現實生活中,確實有某些盲點,導致生活上各種「不幸」?讓我們跟心理學家劉軒恢復理性思考,先來想想,到底所謂的「不幸運」是怎麼發生的?又該怎麼辦呢?
哪些「不幸」是你自己造成的?
你以為小人是衝著你而來,事實上他是為他自己,回了家他搞不好是個大好人,或許你該問:為什麼這個環境會造成他做出小人行為?
你以為禍不單行,其實是一開始你太累、壓力太大,讓你做出錯誤判斷。為什麼不多給自己一點空間和時間想事情?
你以為自己沒有做錯,是對方故意要騙你。可是你不知道,人在堅持自己立場時,根本就容不下別人的意見。
想過平順的日子,不是你想像得那樣簡單。在不確定性如此多的環境裡,唯一我們可能可以控制的因素,就是「自己」。
而上述情境,都是人常犯的「心理謬誤」。這些謬誤躲在你看不見的死角,讓你像矇著眼走路一樣一直撞牆,滿身瘀青。
什麼是「心理謬誤」?它們是一種「心理保護機制」,為了保護我們脆弱的心智,讓我們不至於對這個世界失去控制、不會遭受到太多打擊,人類大腦自然會轉換,去合理化現況。心理謬誤幫助人類在原始社會中生存下來,不被物競天擇給淘汰。它的本意不是要讓你陷入負面情緒,而是進入正面情緒。
但來到21 世紀的今日,現實生活已經大大與原始社會不同,這些心理謬誤讓你在日常生活中做出錯誤判斷,造成了你的負面情緒,導致對自己不利的結果,也就跟著帶來「不幸」。
卡住了?不要跟自己過不去
新的一年,不靠星座命盤,如何自己掌握命運?如何擺脫負面循環?重點就是停止「鑽牛角尖」,告訴自己:「喂!別再跟自己過不去。」
有部電視劇這麼演:警察勸說要跳樓的女子:「你的人生現在才開始呀,努力活下去吧。」女子理也不理。但路過的精神科醫師卻突然插嘴:「不要再努力了!我們一起喝杯熱茶吧。」居然打破女子的心防,發生奇蹟,挽回悲劇。
人生雖不像戲劇誇張,但如果你突然卡住,需要不斷跟他拚命、衝撞嗎?這樣做雖然也會有答案,可是效率很低。通常卡住是因為當下精力用盡,如果繼續跟小人鬥,可能會鬥輸;如果繼續撐到極限,下一步就可能失足;如果繼續堅持己見,鬧個不好就是公司倒閉......。
最好的辦法是用action step 轉念,去改變環境。當你用A 邏輯想要硬衝到B 邏輯,覺得非得苦幹實幹不可,其實不必那麼堅持,「不要再努力了!」休息暫停一下,「我們一起喝杯熱茶吧。」聰明捷徑很可能是跨一小步到 Z 邏輯去,搞不好會有意想不到的 XY 答案。
小確幸?相信自己的影響力
人人都有不順的時候,這些不順導致不開心,不開心開啟一連串的災厄,讓你慘上加慘。有沒有一個心裡的「危機特警」,預防理智斷線造成的「不幸運」,而不是事後抓犯人放馬後炮?或許你可以先「相信自己的影響力」。
遇到食安問題,有很多人開始怪罪。可是換個方式想,現在資訊發達,如果你稍微在乎你吃下去的每口食物,研究它們的來歷,甚至發表研究心得在臉書,吸引更多人關注,形成社團,這難道不是一種影響力嗎?
如果把「小確幸」翻譯為「大環境不好時,你抓住一點屬於自己的小幸福,畫餅充飢安慰自己」。
換個角度看,這是否有點像活在某圈圈裡,很多狀況讓你裹足不前、猶豫反覆、恐懼改變、抱怨連連、不敢行動,你只能在裡面抓取有把握的小幸福。感到溺水時,因為對許多事情的嘗試與了解不足,只能隨便亂抓,讓情況變得更糟。
其實你應該相信「搞不好」的力量,「這麼做搞不好......那麼做搞不好......」勇敢test 一下,有時候就給你矇到了!因為你想要改變,造成環境改變,人的行為就會跟著改變。
原本沒有跑步的毅力,但因為規定自己每天至少穿上跑鞋,有時候就想穿上了乾脆跑一下吧,跑5 分鐘覺得還可以,不知不覺就跑15 分鐘以上。採取行動,自然會有信心,如此就打破人家告訴你「這個不行!危險!」的恐懼設限,從小小訓練開始累積改變。
換個環境就有不同結果。重點是,你能看見盲點?該怎麼創造能杜絕小人、防止不順的環境?
「我能、我信、才能我要」,困在負面情緒沒效,再小的行動都好,最重要是幫助自己轉換對世界的看法。那麼扭轉不幸又何須時光機呢?
2016 預防不如意,就從現在開始!
1 防小人篇
你以為:小人是針對你而來。
真相是:小人真正在乎的只是他自己。問問:什麼環境容易產生小人?
測一測,你身邊有小人出沒嗎?
在某些狀況下,君子會變成小人;在某些狀況下,小人也可能成為君子。你可能覺得小人是衝著你來的,但其實小人真正在乎的只是他自己。其實,這是因為人在不同環境會展現不同的面貌;當環境和角色改變,行為也會跟著改變。
一個在公司暴跳如雷的老闆,說不定回家是個溫柔體貼的丈夫。
一個老是跟父母唱反調的叛逆少年,說不定在外對其他長輩卻彬彬有禮。
一個對朋友製造謠言、散播八卦的婦人,說不定在教會也是最熱心的志工。
要防小人,得要跳脫基本歸因錯誤,把焦點放在周遭環境,從環境來理解人性。我們應該問自己:
什麼樣的狀況,會讓人變得愚昧、自私、沒有主見、喪失良心?
什麼樣的狀況,會讓人說謊、作弊、背信、失禮、暗算、霸凌?
一起用這個簡易的清單,來評估自己的周遭環境,是不是「小人溫床」?
說明:對於每個環境,請給予0到5的評分。0=完全不是,5=完全是。最後把分數加總,再乘以4。
測驗開始:
1. 這個環境是否有高度同化的壓力?
2. 這個環境是否有許多不公開或不透明的競爭對手?
3. 這個環境是否有很顯著的權力階級?
4. 這個環境是否缺乏監督和責任歸屬?
5. 這個環境是否以金錢利益為最高優先?
你的小人風險指數:_________
0-40分
低風險-這個環境可以讓你放心,雖然不是說完全不會有小人,但相對來說機率較低。在這種環境,人性比較容易發揮善良的本質,隊友也比較樂於互助。即使有對手,也比較能以公平的方式與你競爭。
41-65分
中風險-這個環境的特質,足以形成某些小人,但整體來說,他們還不至於會太囂張。只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大致可以避開犯小人的危險。
66-100分
高風險-這種環境就要小心了!在這種環境,連盟友都有可能會背叛你。最好低調一點,有機會則換個環境,不要讓自己陷得太深,並尋找低風險的環境當避風港。千萬不要因為長期待在這種環境中,而把自己也變成小人了!
防小人? 從改善5種環境開始
1 高度同化的環境
高危險群:學校(尤其初、高中)、傳統中小企業、社團、球隊、教會、政黨
這種環境的小人行為特徵:
霸凌和鬥爭
出賣別人來展現自己對群體的價值
對正義的選擇性沉默
扭曲是非
集體犯罪
環境中的生存心態:跟著大家一起,總比孤立獨行來得安全。
這些組織重視團結,同化性很高。無法融入或意見不同的人,在團隊裡會感到很大壓力。這種環境很容易造成「群體迷思」,就是「大家一起犯錯,但沒人敢說」。
「伸出來的釘子會被打平」,這就是群體壓力的威脅。為了避免成為挨打的釘子,人就要學會偽裝自己,壓抑內心的想法,為了合群而選擇沉默,甚或是參與霸凌、出賣別人來展現對群體的忠誠。
Q 如何對抗高度同化的環境?
A 創造質疑的空間和私密的發言機會。
TIP 1 創造質疑的空間
盡量把「我的看法不同」替換為「我的經驗不同」。也避免加入情緒,just give the facts,用個人經驗和案例分享來解釋自己的立場,冷靜並理性地提出質疑。
TIP 2 把群體放在個人之前
要避免引起敵意,在溝通時,永遠要把群體的考量放在第一優先,並解釋你的建議為什麼會對大家比較好。
2 「不公開比較」的環境
高危險群:同學會、左鄰右舍、社交場合、社群網站
這種環境的小人行為特徵:
散播謠言八卦
在朋友背後捅一刀
用謊言哄抬自己,招搖撞騙
搞小群體,互相排擠暗算
惡性競爭和掠奪
環境中的生存心態:資源多才有面子,有面子才有朋友,有朋友才有資源!
社會心理學家Leon Festinger 所提出的「社交比較理論」就說:碰到與我們愈相近的人,比較心就會愈重。當我們覺得自己比不上的時候,自尊的受損會帶來很不舒服的感覺。這種不悅就叫做「嫉妒感」。嫉妒感很難受,所以我們的「心理自衛機制」會保護自己。
人人都會比較,所以不用害怕競爭!但我們要特別留意那些明明在競爭,處處比較,卻假裝沒在比較的環境。
Q 如何對抗暗自比較的環境?
A 不吝說好話,吝於批評指教。不要用「交換八卦」 搏感情,你永遠不知道會多快傳到別人耳裡。
TIP 1 要人開始喜歡你,就請他幫你忙
往往,我們認為喜歡別人才會幫忙,但其實好感也是因為幫忙而產生的。當我們有所付出並獲得對方的感謝時,也會因此而更喜歡對方。
3 權力階級顯著的環境
高危險群:大公司、大家族、宮廷、官僚
這種環境的小人行為特徵:
表面的虛偽、私下的陷害
勢利眼的嘴臉
強勢欺負弱勢
勾結和貪腐
踩在別人的頭頂往上爬
環境中的生存心態:有了權力,才能自保!
每個人要權力的動機不同,許多人覺得權力關鍵問題是「who」?但我認為更重要的應該是「why」?換句話說,我們應該問自己:「為什麼這些人要爭取權力?」研究顯示:當人感到「不安」情緒時,會自動退到自己覺得最安全的本位思考,但也因此會變得比較自私,同理心也降低。所以如果你想改變環境,鼓勵每個人發揮同理心並減少對立,無論用什麼溝通技巧,也都一定要注意給人足夠的「安全感」。
Q 如何對抗權力階級意識?
A 採用「密使閱人術」。
TIP 1 反問3次「為什麼」
對方說自己最近做了什麼,至少反問3次「為什麼」。
TIP 2 如何對待有求於他的人
相處時,注意對方怎麼對待服務人員和有求於他的人。
TIP 3 看看他的好朋友是誰
結論是:多稱呼人的名字,多分享人的故事,能夠軟化環境的階級感。
4 缺乏監督和責任歸屬的環境
高危險群:制度鬆散的公司、社群網路、人口多元複雜的城市
這種環境的小人行為特徵:
作弊、貪戾、犯規
憤世嫉俗、對正義的藐視
投機取巧,缺乏原則的做事態度
不守信用或公然背信
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
環境中的生存心態:天下烏鴉一般黑,太善良只會吃虧!
社會學有個概念叫做「破窗理論」:如果一個社區的房子有許多破窗戶,會讓人覺得這個社區缺乏監督,因此會衍生更多犯罪行為;同樣的,如果滿街都是垃圾,表示沒人在取締,因此一般人也就更會隨手亂丟。在缺乏監督的環境,一般人都可能會對自己「寬鬆」一點。但在缺乏監督,又明顯見到小人得逞的時候,人們就會放縱許多!
Q 如何對抗缺乏監督和責任歸屬?
A 喚醒睡著的君子。
TIP 1 讓每個人能夠扮演最好的自己
對於缺乏責任歸屬的環境,必須盡量建立責任制度。如果群體已經對環境喪失信心,就必須用規範加上鼓勵民眾參與行動。
5 利益掛帥的環境
高危險群:商場、貿易市場、任何重視金錢利益的社群團體
這種環境的小人行為特徵:
斤斤計較、自私自利的行為
「只要能賺錢,什麼都可以」的道德淪陷
「有錢就能任性」的特權心態
勢力眼、炫富的生活態度
「我只是來這裡賺錢的」傭兵心態
環境中的生存心態:有錢就是一切,所有其他的考量都屬於次要,先賺了錢再說!
我們做決定時有兩種考量基準:「社群標準」、「市場標準」。我們通常用社群標準對待親朋好友,求的是好感,較不講利益。但我們比較可能以「市場標準」跟陌生人往來,以貼近商業的心態,力求「公平交易」。
在利益掛帥環境中,我們很可能學會用錢來做質量判斷,但其實這個邏輯應該倒過來:先看一件事物的價值,再決定它的價錢。
Q 如何對抗以金錢利益
A 為最高優先?
TIP 1 「斤斤計較」容易陷入僵局
不要為了小錢而錯失大局。
TIP 2 分清「錢」與「值」
「價錢」與「價值」其實是不一樣的東西。
2 防意外篇 禍不單行,為什麼?
你以為:適當的壓力對人有益,可以激起鬥志。
真相是:壓力荷爾蒙會影響你的日常表現,讓你禍不單行。
我們都希望平順過一生,但人生無常,有時候衰事接二連三地來,完全招架不住,就像是骨牌。
如果你認真回想,為什麼發生意外、禍不單行?很多時候狀況可能是:壓力太大沒睡好,結果隔天上班遲到,被老闆K,接著開會沒準備好語無倫次,丟失拿下超棒案子的機會......,長期在一種狀態下負面循環,造成蝴蝶效應般的災難。
長期壓力會產生一種壓力荷爾蒙:皮質醇,影響學習、記憶、和情緒控制;同時還影響用來做決定、做計畫、理性克制的「自律中心」。另一方面,皮質醇卻會讓杏仁體變大,而杏仁體的功能,則是儲存「高度情緒化」的記憶,並主導情緒化的反應。
這些效果加起來,讓人比較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變得更不理智、更容易有情緒化的反應。
於是,你原本不該說的氣話,你說了。你原本不該做的衝動決定,你做了。你聽到骨牌在倒嗎?這才是真正的禍不單行!
檢查一下吧!
測測以下10點,如滿足5點以上,小心壓力指數:
1 整天沒精神,該睡覺時精神很好睡不著,
隔天又沒精神。
2 你很容易累,即使睡足了8小時也還是一樣。
3 你很容易感冒或被身邊其他生病的人傳染。
4 你會莫名想吃不健康、高熱量的垃圾食物。
5 你儘管節食還是增胖,尤其在腰圍部位。
6 你時常腰痠背痛,也經常頭痛。
7 你常拉肚子或有食道逆流等消化不良的症狀。
8 你的性慾大減,也覺得自己不性感。
9 你平常覺得很焦慮,很容易有負面思想。
10 你以前的脾氣很好,但現在很容易被激怒。
如何消解壓力的壞影響?改變就從以下方法開始:
1 睡眠充足
當你只睡6小時,血液裡的皮質醇(壓力荷爾蒙)含量會是睡足8小時的一倍!累的時候最好還是小歇一會兒,哪怕只有10幾分鐘。
2 少吃澱粉
吃澱粉容易造成血糖不穩定,增加身體的負擔。偏偏壓力大的時候,我們更想暴飲暴食,尤其是甜食。你必須抗拒這個衝動!多吃堅果、蔬菜、瘦肉、以多餐少量為原則,並以水果代替甜食。補充Omega-3、維他命C和B群也有幫助。
3 適量運動
一週運動3-5次,就能有效控制皮質醇影響。運動不需高強度,重點是持之以恆。每天快走幾分鐘,遠比一週一次激烈運動效果好。每天持續運動算「關鍵好習慣」,有辦法導致更多好習慣產生,是值得的自我要求!
4 嚼口香糖
實驗顯示,在承受壓力的狀況下,嚼口香糖竟然能降低血液的皮質醇高達12%!可能因為咀嚼動作促進頭部血液循環,也可能因為動物吃東西時比較開心,所以咀嚼有可能讓大腦誤以為自己在進食,所以會放鬆。下次覺得壓力大,不妨試試看,即使只有一點效果也好,況且那麼簡單!
3 防受騙篇 你陷入藍、綠對戰的僵局了嗎?
你以為:自己堅守的立場就是對的。
真相是:人會主動尋找訊息確認,加強自己固有價值觀和信念。
每個人都有個「心理自衛系統」。就像免疫系統,會自動阻絕外來的,對我們身心造成威脅的干擾。包括病毒細菌,也包括了挑戰我們價值觀的思想。
我們慣性會挑選只看我們想看的,聽我們想聽的,並忽略那些不符合我們內心標準的訊息。這個現象叫「確認偏見(Confirmation Bias)」:人會主動尋找訊息來確認並加強自己固有的價值觀和信念。這是一個人人都有,也很難改的習慣。改變很難,因為改變是痛苦的。
當你已經認定一件事情,就會開始自動過濾掉那些不符合預設立場的,去看那些符合你預設立場的事。美國發生過許多槍殺事件,每一次新聞出現,大家就開始辯論:究竟是要限制槍枝?或者是解決暴力最好的方法,就是每個人都要有一把槍?置身事外的人會想,這是什麼歪理?正是因為有槍所以才有槍殺事件發生,但相信的100%相信,完全堅守自己的立場。
這種現象在台灣,每到選舉就特別明顯,支持藍營選擇收看TVBS,支持綠營就看三立、民視,一旦這些人轉台去看相反立場的媒體,就會感到一陣不舒服。如此一來,大家喜歡在同樣立場的團體裡互相取暖,導致資訊雖然愈公開,對立卻愈來愈盛。你該如何脫離對立的局面?重新恢復理性思考?
1 給自己時間和空間
如果你真的想要找回理智,希望做出較為客觀的判斷,你應該給自己多一點空間和時間,能夠脫離自己所處的溫暖小圈圈,避免聽到先入為主的想法,而左右自己的判斷。
2 想像自己是第三者
如果你覺得心裡不對勁,但是你又不想用情感壓過去,你可以嘗試想像自己是第三者。例如說明明是自己的感情問題,但你卻這麼想:有個朋友OO愛上某個女生,這個女生卻一直花他的錢......。不只如此,最好還可以寫下來。透過寫出來的過程,你慢慢可以看出事情的脈絡,特別是凸顯其中矛盾之處,能夠幫助你冷靜看事情。
3 練習「邏輯轉念」
其實心理學也存在邏輯思考。
假設今天發生婆媳問題,明明是婆婆的錯,媳婦卻不得已要向婆婆道歉,媳婦不肯。如果你是媳婦,你可以寫下為什麼婆婆可能是對的地方,例如「婆婆不應該批評我隨便亂花錢」,變成「婆婆為什麼應該批評我隨便亂花錢」,甚至這些理由裡面你會發現,因為婆婆出生的時代很貧困,所以特別在意浪費這件事等等,成為能和婆婆重新溝通的橋梁。
也就是說不只是反面思考,還要再做一次正面思考,最後得出結論後再來解決問題,避免一味的鑽牛角尖。說的容易做的難,不要用想像,現在就可以起身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