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林大涵:群眾募資,意義比利益重要

「貝殼放大」創辦人

謝明彧
user

謝明彧

2015-10-30

瀏覽數 6,500+

林大涵:群眾募資,意義比利益重要
 

318太陽花學運,《紐約時報》國際版頭出現了一幅全黑廣告「Democracy at 4am」。

這是一群鄉民透過群眾募資快速集結,短短3小時內募得新台幣633 萬元廣告費用,創下當時亞洲史上募資最快紀錄。

這幅廣告,不只成為太陽花學運中最深刻的影像,更大影響是,全台灣人忽然意識到,群眾募資的力量原來這麼快速與驚人,就算沒有資金、毫無知名度,一旦訴求能獲得大眾認可,群策群力下,再高的門檻都能輕易跨越。

從那刻開始,群眾募資成為新創團隊、公益團體與社會運動的顯學。

群眾募資,素人也能創造改變

群眾募資,其實就是把過去網路上的「鍵盤參與」,轉化為「鍵盤實際參與」,「而且是一個非常低門檻的方式,」群眾募資顧問公司貝殼放大共同創辦人林大涵說。

所以,群眾募資要成功,最重要的關鍵就是「參與感」,投資者覺得從參與過程中,得到正面回饋的滿足,甚至可以向朋友炫耀,自己並沒有從重要事件中缺席。

很多人以為,群眾募資為創業者開創了新的資金管道,但林大涵說,其實群眾看中的「才力」更甚於「財力」,只要你有讓人驚嘆的創意或感動的志業,就不怕不能打動人心。

「有多少人願意贊助你,就是你向全世界證明想法有多確實可行的最好『才力證明』」林大涵說。然而要獲得大眾支持,並不只是「提出一個美好希望」這麼簡單。

過去,創業者想要獲得資金,通常是向3F(家人Family、朋友Friend跟傻瓜Fool)籌措,或抵上身家財產向銀行借貸,這也被沒錢沒背景的素人團隊認為最難的一關。

以往,只要你點子夠強、產品夠好,就能讓人願意投資你,林大涵反問,「你覺得說服1個人支持你,跟影響1000個人投資你,哪一個簡單?」

但在群眾募資時代,利益已經不夠,更重要的是「意義」。

兼顧利益與意義,就能打中人心

「對群眾的訴求,只有包裝當然無法改變什麼,但純商品也無法改變什麼,」林大涵說。

只要2,880元,雜誌+亞諾納25吋行李箱一次帶回家!

「參與的價值」是在與群眾溝通時,一定必須被詳細說明的一環;而價值,來自提案者是否能針對以下兩個問題,提出明確的解答:

1 實質的利益

支持這個計畫,我會得到什麼?

2 心靈的意義

一群人一起支持,又可以改變什麼?

例如今年9月創下台灣史上集資速度最快的「金萱字型」募資專案,「大家真的知道怎麼做出一套字型嗎?這對台灣文化產業又會帶來什麼影響?」答案,很多人其實不太明白。

但當這件事被拉到「文化保存」與「台灣之光」的高度,大家便覺自己的小小付出,不僅可以創造一套屬於台灣自己獨有的新字型、留下某些資產給後世,更可以幫台灣被世界看見,「所以當然不能缺席!」

同樣,今年10月,出現這樣一則募資:一位黃姓街友努力賣報,希望能擺脫街友生活,卻因為舊傷復發不良於行,讓好不容易步上軌道的生活再次墜落谷底。

一位大學教授知道了這位街友的困境,於是建議他改賣行動咖啡,還幫他寫了一個募款企畫案,籌措材料購買與創業資金。

消息一曝光,1萬6000元的目標不到一天就達標。

「台灣,其實從來不缺信任,」林大涵說,一個人只要有目標,就有機會開創偉大。

當大家看到街友那句話:「我知道一定賣得出去,因為我是不認輸的人,我想再拚拚看!」發現自己小小的付出,所獲得的不只是一杯咖啡回饋,更是一個讓人改變人生的機會。

群眾募資,一個有意義的訴求,就能讓這社會再度產生流動的力量。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