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年齡將近140億歲,我們已經看到的星系有數10萬個,每個星系又至少有100億顆恆星,光是人類看得到的星星就有「100億╳數10萬」這麼多。在這個大又老的宇宙中,說白了人只是一團不起眼的蛋白質,十分微小。
宇宙學家吳俊輝國中時就自己做出望遠鏡,並拍攝到當時接近近日點的哈雷彗星。2003年起舉辦多場全國性的自製望遠鏡營隊,至今已教導民眾製造出數千台天文望遠鏡,是國內重要的科普推手,並擔任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陣列(AMiBA)首席科學家、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合聘研究員,更曾是知名的物理學界霍金研究團隊的一員。
身上有著劍橋大學宇宙學博士光環的他,是一般人眼中成績最好、名列前茅的人生勝利組,但他卻認為,知識不等於力量,成績更不能呈現一個人的成就或能創造的價值。
知識不等於力量,那知識是什麼?成績好、學歷好,就真的高人一等?還是我們已被分數綁架?
吳俊輝認為,台灣教育長期以來鼓勵學生當資優生,評斷標準卻很單一:成績。父母為了讓孩子更會考試送他們去補習;學校用分數將學生分級;公司主管用學歷評量該付給員工多少薪水。
這些評分的結果就是讓知識變得廉價,當知識變成可以速成的裝備,吳俊輝認為這反而會讓所有人失落在知識堆中,卻無法從中萃取出真正的價值,也讓整個社會迷失在分數建立的自我認同中。
有價值的不是知識本身,而是學習背後的脈絡,從中建構新知識、創價,最重要的第一步,就是學會重新為自己打分數,找到自己的價值。
知道不等於知識
「克卜勒行星怎麼轉,很重要嗎?我都找到工作了幹嘛要知道這些?」這也許是很多人的疑問,為什麼要學這麼多無用的知識?而再想想,為什麼我們要被這些無用的知識打分數?
其實,無論是科學或任何學科,都不僅僅是單純的「知道」,更是一套思考的「邏輯」。吳俊輝說,很可惜現在的教育只重視科學知識,卻不重視科學邏輯,忽略每條定理背後的時代背景跟原因,才會讓我們誤以為知識沒有用。
這也是為何他認為千萬別讓別人幫你打分數,因為分數僅能反映你「知道」了多少,卻不能反映你學通多少邏輯,或是你這個人有沒有能力觸類旁通,運用所學創造新的知識、新的模型。
如果你從小到大都是讓別人告訴你你準備好了沒,用模擬考成績去判斷你可不可以大考了、用大學畢業成績判斷你找不找得到好工作,這些都是被單向告知。「如果習慣被告知,一旦今天沒有人告訴你『你幾分』,就會覺得迷失。當你學會跳脫既有系統時,就代表你有能力去衡量自己什麼時候準備好了,可以去創造新價值。」
宇宙很大,人心更大
宇宙年齡將近140億歲,雖然宇宙很大,但人有一項東西比它還大,那就是你的夢想。
吳俊輝浸淫宇宙學數10年,他的體悟是,當你體會到宇宙時間跟空間的浩瀚之後,對於日常中的瑣事就能處之泰然一點,你會覺得沒有必要跟自己或別人過不去,很多事情也就可以釋懷了。
吳俊輝當兵時曾因為過度操練而罹患肌肉溶解症,也是他第一次感受到心靈跟身體可以被剝離,「身體可以被人使喚,去做不願意做的事,甚至壞掉,但是你的內心是別人無法控制的。」
雖然世事多變,人可以掌握的事很少,但吳俊輝說,「你可以放下在物質世界遭受的挫折,投資賠錢、被長官罵,這都是外在世界,你的內心依然可以很飽足。所以學宇宙我學到什麼?在物質世界裡我們微不足道,但在精神世界裡我們可以跟宇宙一樣大、甚至比它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