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梯緩緩下降,鐵門咿咿呀呀開啟,身穿西裝的紳士帶領觀眾分批來到不同房間,精彩大劇即將展開。
這裡是倫敦西敏寺帕丁頓區的一棟劇院,也是英國劇團Punchdrunk 最新劇作《淹沒者:好萊塢寓言》的表演場地:故事發生在50 年代的好萊塢片場,兩對經歷外遇與背叛的愛人,在愛恨情仇糾葛下,最終引發了奪命悲劇。
除了劇情引人入勝,Punchdrunk 的最大特色,就是觀眾得「追著演員看戲」;入場後,人人必須戴上面具,從地下室到頂樓,穿梭在上百間不同場景,自己在各種細節、找到不同故事動線。
把整棟大樓當作舞台,Punchdrunk 從英國發跡一點也不令人意外。
英國是戲劇王國,從莎士比亞、蕭伯納到Punchdrunk,這個表面疏離拘謹的民族,似乎早已習慣將戲劇作為解放靈魂的出口。當燈光亮起、布簾展開,開口只願談論天氣的紳士淑女們,便改頭換面,成為截然不同的人──海盜、殺人犯、妓女、國王、天神;他們歌唱、舞蹈,盡興訴說喜怒哀樂與愛恨情仇。
幕起、幕落,日不落帝國也如舞台上演的悲歡離合,從航海時代的殖民霸主到歷經戰亂的沒落貴族,愛看戲的英國人們,未讓帝國落日崩解自己謙恭有禮的紳士形象,依然昂著頭、戴著面具見證歷史,或許也因為如此,才培養出退一步細觀世間陰晴圓缺的距離、包容與理性。
洞察人性,保持距離才能做自己
500多年前,莎士比亞有感英國社會階級鬥爭、衝突不斷,由原本的浪漫喜劇進入悲劇創作高峰,寫出《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馬克白》;500年後的今天,Punchdrunk等當代劇團,也不斷改編或原創各種形式的悲喜劇,在國內外輪番上演。
在倫敦居住多年,時尚攝影師連美恩也是個戲迷。她說,英國戲劇之所以迷人,很大一個原因在於「人性」。
連美恩說:「悲劇是有意義的,它告訴我們不要重蹈覆轍;它讓我們去『理解』。」即使不是公主、王子,我們卻能從《馬克白》看見自己對權力的欲望,透過《李爾王》省思虛榮之心,或是因《奧賽羅》感嘆忌妒薰心、為《哈姆雷特》的優柔寡斷而唏噓不已……若說戲如人生,那麼悲劇就是引領我們探究生命無常與人性根本的捷徑。
經典之所以傳世,不僅因為文學的美,更因為人性的真。莎翁在紛擾亂世,看見普世人性的脆弱與價值;也因為理解人性,讓英國人有了更多包容空間。
英國也是世上少數沒有成文憲法的國家。經驗主義的思維,讓他們習慣將每個案件的不同情況納入考量,再由過往經驗尋求判例。這也是高度文明的思考特色之一,因為不願意用單一規範框架每個不同個案,而是根據社會習慣、法院判例與一般條文來考量每一個決定。
英國人的包容,與張開雙臂的美式熱情截然迥異。許多人談起英國,第一印象都是冷漠疏離、講究階級;但它的首都倫敦,卻也是全歐洲次文化最蓬勃發展的城市之一。
走在倫敦街頭,你會看見有人穿著宗教服飾、有人全身龐克行頭、有人染了一頭鮮藍色長髮;尤其在藝術盛行的東倫敦,路旁牆面總是有滿滿的塗鴉,五顏六色、繽紛斑斕而令人目不暇給??總是給人多霧、灰濛濛印象的倫敦,仔細觀察,其實充滿了各種色彩與想像。
「人家說,美國是大熔爐,大家似乎都熔成一樣──白人說話像黑人、黑人說話也像白人。我覺得倫敦可愛的地方,就是它有非常多獨立的個體。」連美恩認為,是英國人的距離,讓這個城市少了一點「應該」、多了一點包容;她也是來到這裡之後,才發現自己原來有好多種樣子、好多種呈現方式。
悲喜雙關,幽默至上
寫出經典4大悲劇的是英國大文豪莎士比亞,但全世界最懂得幽默的民族,同樣也是英國人。
連美恩觀察,英國人是出了名愛玩「雙關」的民族,雙關也代表著舉世聞名的英式幽默。
英國前首相邱吉爾就是英式幽默的代表。他和英國首位女議員南茜阿斯特不對盤,有次,阿斯特受邀參加晚宴,對著喝醉的邱吉爾說:「如果我是你妻子,我就會在你的咖啡裡面下毒。」邱吉爾的回答令人拍案:「如果我是你丈夫,我會把咖啡給喝了。」
「幽默可說是我們的『預設模式』,我們不需要刻意去啟動,也無法將它關掉。」英國人類學家芙克絲(Kate Fox)曾觀察過英格蘭人言談間無所不在的「幽默規則」,從諷刺揶揄、輕描淡寫到自貶,其中最忌諱的就是「表現得太過認真」。
芙克絲引用作家米凱斯的話:「故作輕描淡寫不只是英格蘭幽默的一項特長,還是生活方式。」於是,英國老闆對員工的頂級讚美是「還不賴」;責備員工可能會說「不太高明」;如果出了什麼嚴重的錯誤則會形容是「有一點小麻煩」……,聽英國人說話要切記,諷刺是言談的守則,話裡有話,深藏玄機。
人世無常,輕鬆一笑,雙關、諷刺,幽默或是輕描淡寫,幾乎像是基因一般,原生土長在每個英國人身上。害羞拘謹的民族性格使然,使得英國人在開口前就已經想到第二步、第三步、第五步;也因為怕尷尬、彆扭,他們習慣將幽默作為言談間的必要元素,避重就輕、幽默自貶。
作為最早開始使用世界語言的民族,英國人對於語言詞藻的重視與運用,經過數百年發展,不僅內化到每個英國人的日常生活中,更成為象徵品味與智慧的指標──不拐個彎、繞個道說話,似乎就無法顯示出身為英國人的智慧與從容。
熱中創新的保守民族
令連美恩印象深刻的,還有一間倫敦的「怪獸糖果屋」。走進店裡,店員穿著滿是鮮血的醫師袍,手上端著一盤人腦形狀的糖果請路人試吃;裡頭賣的糖果也都是怪獸喜歡吃的東西:有孩子的眼淚、殭屍薄荷糖、罐裝恐懼、鼻涕糖……。
這間超過200 年歷史的糖果屋,背後有一個很美的核心理念:「想像力是窮人的唯一出口。」
原來,過去東倫敦因為較貧窮的關係,許多犯罪源自於孩子放學後沒有人管,在街頭遊蕩,交到壞朋友。而「怪獸糖果屋」的理念就是提供空間,將盈餘用來提供當地貧窮孩子下課後的輔導去處,帶著他們看故事、寫作,讓想像力成為帶領他們飛翔的翅膀。
細膩、講究、卻充滿巧思與創意,這就是英國。
同樣是幫助貧困孩童,英國人不大聲宣揚訴求、不賣弄悲傷,而是在理性解決問題的背後,展現不循規蹈矩、不受框架限制,展現強烈自我風格與生命力的一面。
無論是披頭四開創音樂新曲風留下的經典地位、或是英式金屬浪潮的獨特魅力;還是富實驗性的劇場表演,獨具特色的Punchdrunk,打破演員與觀眾的界線;又或是當代英國藝術與時尚圈展現的強烈風格,時尚搖滾教母薇薇安(Vivianne Westwood)……來到英國,先別被它的疏離冷漠給嚇到,仔細觀察各種文化帶來的豐富思想,你也可以在這樣的地方,找到屬於自己的獨特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