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 正在急速老化,2300 萬人口,即將重新整隊,形成一個超高齡化社會。
在2033 年,台灣將超越日本,成為全球最「老」的國家,老化速度也是全球第一。迫在眉睫的是,到了明年,台灣的老化指數將突破100%,也就是說,老年人口比幼年人口還多,這代表著少子化、高齡化的曲線,已經來到黃金交叉,這不僅是社會議題,還是下一個兆元商機。
除去老人標籤,啟動銀髮回甘商機
一個人從退休後到走向死亡,大約有20-30 年的時間,這段時期的所有需求,成為眾所矚目、世代所趨的銀髮商機。像是心電血氧穿戴式裝置,讓遠端照護成真,從最基本的飲食需求到預防醫療、娛樂互動,身心靈的完整需求,無一不是商機。
未來20 年內,台灣的退休人數將達到750 萬,消費市場預估可達3.6 兆台幣。根據龍吟華人市場研發論壇中心研究,未來的銀髮有6 大商機:
1 維繫尊嚴的自主商機養兒防老的觀念轉變,自立自理是退休生活的主要需求。像是外型盡量「隱形化」的輔護具,「獨立完成」與「維繫尊嚴」是設計的創新方向。
2 防患未然的健康商機透過即時生理數據紀錄分析,了解自身健康狀況,接著評估攝取的營養,注重飲食、在意食材的來源,傾向自植自栽、新鮮即時的開伙型態。
3 引發生活動能的學習商機退休後,是另一波學習高峰期。比起制式的學校,長者更傾向社團形式的聚會學習方式,互動、體驗、遊戲的輕學習,讓學習動力源源不絕。
4 快樂消磨時光的享樂商機同 時享受一群人的眾樂樂與一個人的獨樂樂,居家型的靜態嗜好,包括橋牌、拼布、木工,都是可以攜伴或單獨進行的活動,培養自娛自樂的能力。
5 與心交流的陪伴商機被重視、需要的存在價值,是長者與環境互動時最在意的關鍵,包括與親人的聯繫、社區互助體系,此外還有虛擬陪伴商機的興起。
6 人生記憶與智慧的分享商機歷練豐富的長者為了想保留生活記憶與智慧結晶,透過數位記錄的形式,以及人與人的實體互動,實體與虛擬的串接,讓經驗不斷傳承分享。
這群40-60 歲的初老族群,將成為最龐大的消費族群,他們的共通點是,擁有穩定的經濟收入、充足的體力,以及渴望追求更多采多姿的「回甘」生活模式,心裡最希望的是「別把我當成老人」。光是「老人手機」的例子,就足以完全顛覆你的想像。曾經蔚為風潮的「老人手機」,專為老年族群量身打造,主打字大鈴聲大,近來在市場上漸漸消失,因為老年人根本不埋單,貼上「老人」標籤的,一定out,仔細一問才發現,iPhone 可能才是他們的最愛。
以人為需求的服務設計,面對老年族群也產生質變,僅只是硬體加上軟體,軟硬整合已經不符需求,還必須加上人味的humanware,真正貼近老年族群的生活脈絡、經驗與情感連結,才是開啟銀髮商機的關鍵金鑰。
老人科技轉型,更要「人味」
「變老」是每個人無法躲避的必經情境,你對「老」的想像又是什麼呢?行動不便地拄著柺杖、或是獨居獨食的情景?這些情境,已經有著更進化的新樣態。
行動不便的輔具,不再是傳統的枴杖,而是結合導航定位以及雨傘功能的3合一科技產品,近來興起的「一人食集」,解決銀髮獨居者的飲食問題,還有社區推動的「共餐」,這些新型態的樣貌,都在打破我們過往對「老」的刻板印象。
這些新興現象都直指一個事實,銀髮族並非大眾市場。「老人是極致不便的集合,用設計的通用概念解決問題,就沒有disabled。」「5% Design Action」計畫發起人楊振甫解釋,老年族群擁有多樣化、獨特性高的特質,獨居、三代同堂、住在都市或鄉下⋯⋯,這些變因都是開啟銀髮商機的關鍵,改變了過往以大量生產、採用大眾行銷的產銷方式,掀起了新設計革命。
其中最顯著的是「老人科技(Gerontechnology)」的興起與轉型,以往主要服務的對象是高齡者,尤其是生理功能減退的族群,自立自理是主要需求,但是除了長期照護的醫療需求,其實老年族群更渴望與社會保持互動娛樂的需求、保存分享記憶的學習參與機會。
通用設計大師、日本東京大學機械系教授中川聰認為,一個令人感動的設計創新,在未來不僅是要靠硬體(Hardware)、及軟體(Software),人味(Humanware)才是關鍵。
Humanware,就是以人為本的經驗、情感、記憶的貼近。通用設計用工業設計的方法去解決很多人體工學上的需求,特別是針對銀髮族的生理需求,但如何讓老年人在環境中感覺放鬆、安心,照顧到人的五感,是老人科技發展至今,開始覺察的核心問題。
日本就有許多顯著的例子,在九州有個高齡化社區,將老人院與幼稚園設計在一起,讓老人對小孩說故事、教小孩烤麻糬,補足師資不足的問題,用社會參與活化老人身心健康,提升預防醫學的品質。還有將百貨公司的遊戲樓層改建成老人院,「太鼓達人」搖身一變成為復健器材,「老人的遊戲場」,遠比起傳統老人院更加有活力。
銀髮商機是記憶+情感+經驗的串聯
老人科技的創新不只應用在產品研發,更多的是服務設計的跨界新思維。
工研院產業服務中心副組長、Dechnology計畫主持人黃天佑指出,透過設計、技術和商業3方的合作,不斷發掘技術的可應用界線(boundary),讓每個產品都不只是一個技術,而是一個創新設計商品、服務的商業計畫。
設計的最後一哩,在於從生活情境中習慣的物品結合新設計,銀髮設計的價值在於,不打破原有生活型態的萬物串聯,達到科技與需求的最佳平衡。「與生活脫節是失敗的主因」,楊振甫觀察,許多銀髮設計品脫離老年族群的生活脈絡,達不到觸動使用動機的門檻。
「銀髮商機要考量的不是現在的老年人,而是要想望10年後的老年人需要什麼?」楊振甫提醒,當下所發生的經驗、情感、記憶,都是匯聚成未來銀髮商機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