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早餐店老闆總是能記得毫無章法的點餐內容,而我們只要一轉眼就會忘記剛聽到的電話號碼?最困擾的是,想記的事記不了、不想記卻又銘刻在心。如何讓記憶為你所用?《紐約時報》科學記者凱瑞(Benedict Carey),用3 個經典心理學實驗告訴你,當科學運用在學習上,只要稍稍改變日常生活習慣,就能打通記憶、理解力的任督二脈。
你是否相信以下說法:
讀書一定要在安靜的地方
採取一套固定的學習儀式,反而會拖累我們的學習成效。科學家發現,當我們不斷改變讀書的慣例,放棄任何專門用來研讀的空間場域,學習會更有效率。
分心,是成功的敵人
不論學生年齡、學習主題,大腦在面對一群混合交錯的相關任務時,從中找出模式的效率,會高過填鴨式只學習一種任務。
沉迷數位產品,會侵蝕我們的思考力
對於某些種類的學習,分心的確會造成干擾,但當我們困在一道數學難題,或困在一個創作的死結裡,短暫的分心反而有所助益。如果以上皆是,恭喜你!今天起將學習嶄新的記憶法,看似顛覆常規,卻是心理學界多方實驗驗證後,外界所不知道的3 個學習祕訣:
TIP 1 隨意變換讀書地點或方式!
「每個人都有獨特的情境線索」─聯覺(synesthesia)效應
單純改變地點,對回憶能產生多大幫助?1920 年代中期,蘇聯莫斯科大學的神經心理學家魯利亞(Alexander Luria)研究記憶時,遇上一位姓氏為舍雷舍夫斯基(Solomon Shereshevsky, S.)的記者,S. 有高超的記憶天分,會把一個不尋常的數字線索,加到每一個他所記憶的事物上,包含內心產生的影像、學習環境中的細節,不同知覺會互相混淆,而且異常鮮活,「甚至連數字都能讓我想到影像,」S. 告訴魯利亞:「就拿數字1,這是一個驕傲、健壯的男子。3 是一個陰沉的人⋯⋯」。
像S. 這樣利用多重知覺(聽覺、視覺、感官)的方法,暗示我們可以怎樣利用情境,輕易將多重感覺與某特定記憶相連──最簡單的,莫過於變換我們的研讀地點。
根據上述實驗,沒有人確知為何換一個房間能夠回想得更好,其中一個可能在於,大腦在一個房間幫某群字彙所編的子集,會稍微不同於在另一個房間所編的子集。這兩個子集會重疊,而兩個子集勝過只有一個子集。又或者,在兩個不同房間裡練習,會讓所有研讀過的單字、事實或概念的相關脈絡線索,變成兩倍。
譬如說,在某個房間裡,米色的牆壁、日光燈、以及散放堆積的書本,影響了「fork」這個單字;在另一個房間,fork 則與窗外照進來的自然光、庭院中的老橡樹、以及空調發出的嗡嗡聲,纏繞在一塊。於是材料埋藏在兩個感官層次中,而這可能讓大腦至少多出一個機會,去「回復」研讀時的環境,以提取相關的字彙或概念。
如果一號門不靈光,它能再試二號門。我們平常不斷在做這種事,當我們試圖去想某個明星的名字時,我們會找出他最新影片的場景:啊,那是他的臉,但是沒有名字。於是,我們又回想他的臉出現在報上的樣子,他在電視節目裡客串的樣子,甚至想到我們曾經看到他在舞臺上的樣子。我們利用多重心理鏡片,來找出他的名字,以及更多的細節。
TIp 2 先 別急著把書讀完
「學而時習之」─ 間隔效應(spacing effect)/分散式學習(distributed learning)
在記憶科學裡,有一則最古老的學習技巧,同時也是最有力、可靠、以及最容易採用的技巧,叫做間隔效應(spacing eect)。我們如果把讀書時間「留間隔」,比起把讀書時間集中,所學的東西一樣多,而且記得更久。
但巴瑞克更好奇,最理想的學習間隔應該是多久?他以研讀外文做實驗( 詳見上表),結果顯示,在研讀剛開始,和等待兩週相比,等待兩個月意味著你會忘掉一大堆字。但是兩者的差距很快就縮短了。根據遺忘學習理論,遺忘能以兩種方式來幫助學習:一個是主動方式,藉由過濾掉相互競爭的事實,另一個是被動方式,有些遺忘能讓後續的練習加深學習。
好比初次見到新鄰居賈斯丁和瑪莉亞,你一聽見他們的名字,馬上就記住了。不過到了明天早晨就忘了。直到你再次聽見,可能是隔著籬笆——「賈斯丁!瑪莉亞!」——於是你記住了,至少接下來幾天會記得。這就是說:再次聽見這兩個名字,會觸發提取這個心智活動——啊沒錯,就像歌星賈斯丁,和球后瑪利亞.莎拉波娃——它將往後的提取強度,推升得比以前更高了。
然而,上述效應大部分都是潛意識悄悄進行的,「簡單地說,你若想知道讀書時間如何分配最為理想,你需要先決定,你希望把某些內容記得多久。」多倫多約克大學心理學家懷絲哈特(MelodyWiseheart)的研究小組如此寫道。
TIp3 滑手機滑出靈感?
「靈光乍現的祕密」─醞釀期(incubation)
近代,許多科學家用這道謎題來研究創意解題──洞見(insight)是什麼?我們的腦袋發生什麼事,為什麼會卡在一個問題上,之後卻又鬆開?解決一道難題的階段過程是什麼?關鍵的洞見又是何時、何地產生?
倫敦政經學院的協同創辦人華勒士(GrahamWallas)認為,冒出洞見似乎都包括4 個心理步驟。其中,最重要的是醞釀期(incubation)──始於你把問題擺到一邊時。腦袋會利用「下線時間」鑽研那道難題,繞著它已掌握到的片段知識打轉,並陸續添加一些它剛開始沒想到可以運用的後備資訊。
醞釀期是一個比較不緊張、潛意識的工作延續。但是,如何讓醞釀期成功發酵?在此之前你必須先找到你的習慣性偏見(automatic bias)。格式塔(Gestalt)理論主張,人們會先感知到物體概念以及圖形的整體,之後才去加總它們的局部組成。格式塔心理學家推論,大腦對於某些類型的謎,會根據內建的諸多假設,把它們視成一個整體——它建構了一個「內在表徵」(internal representation)。
這種固定的成見,會影響我們對諸多問題的看法。為了打開一個包裹,我們可能花5 分鐘在抽屜裡找一把剪刀,但事實上,口袋裡的鑰匙就可以完成同樣任務。這個「表徵」不只決定如何思考可能答案,也決定了如何詮釋已有的指示。很多謎題都是利用這類型的習慣性偏見阻礙人們看見答案。
認知到習慣性偏見之後, 如何從醞釀期當中獲益?希奧(Ut NaSio) 跟歐莫羅(Thomas C.Ormerod)收錄37項最嚴謹的研究,進行後設分析發現,醞釀期有三種:放鬆,例如躺在沙發上聽音樂;其二是輕活動,例如上網瀏覽;第三是高度專注的活動,像是寫一篇短文。對數學跟空間問題而言,三種活動沒差別;文字問題,輕活動的暫停,打電玩、看電視等,似乎最有用。最重要的是,除非人們真正陷入僵局,否則無法從醞釀期的暫停當中獲益。
(文| Benedict Carey 翻譯| 楊玉齡 整理| 林玲瑩 資料來源| 《記得牢,想得到,用得出來》,天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