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哲學家奧斯卡.柏尼菲(Oscar Brenifier)寫過一套給小朋友看的哲學書,包含《幸福,是什麼呢?》、《我,是什麼呢?》,用哲學的觀點,讓孩子學習看待事情的本質與思考邏輯。公益旅行家褚士瑩說,我們也應該用這種方式,重新去思考:「工作,是什麼呢?」
「工作」在英文中,有Work跟Job兩個字。Work指的是從事體力或腦力勞動;Job則是一個被支付的任務、使命,或者是在社會中所擔任的職務。
很多不滿意自己工作的人,其實每天都很忙,但這份填飽肚子的工作,卻沒有為他們的生命帶來任何養分,這樣的人做的是一份「Work」,他永遠無法從中學習成長,更無法在變化劇烈的時代找到自己的新位置。
褚士瑩之所以能夠在國際NGO任職、到富士山下騎腳踏車、每年固定去航海,並不是因為他特別幸運,總是能夠恰好找到一份適合自己的好工作,而是因為真心對自己的工作充滿熱情的人,不管做什麼,都會從中獲得樂趣。
我們如何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完美工作?如何讓工作不再是一種折磨與耗損,而是一種充滿愛與熱情的享受?請看褚士瑩的精彩分享:
耕種人生,和生命的美好約定
農夫總給人「一輩子都在種田」的印象,但是仔細想想,真的是如此嗎?
一個農夫若從20歲成年開始,一直耕作到60歲退休,其實不過就是40個寒暑。面對同樣的一塊土地,每一年都要從頭開始,前一年無論是豐收或歉收,都無法用來預測接下來這一年的結果,所以嚴格說來,一個農人一輩子,擁有的也不過是40次無法回頭的機會。
農業的規律週期,也象徵人一年一次自我改進的機會。
就算不是農夫,無論是什麼行業,一個現代人的生涯大概也有40個機會。抱著這樣的精神,我們強調共學、動手、觀察、學習使用最適當(而不見得是最先進)的科技、必要時願意冒險、可以謙卑地擔任志工、也願意誠摯地引領比我們資淺的新進者,鼓勵現代人走入自然,透過自身的信念與行動,選擇親近土地的生活方式,並且用在大自然當中習得的智慧,來面對各式各樣的困境。
每個人都是農夫,只是不見得耕種的都是土地,有可能是用40個寒暑來耕耘某個專業,或是豐富自己的人生。
人生無論好壞,都該有40個機會。想通了這一點,對於如何享用人生的方法,終於有了深切的認識。這輩子既然我當了農夫,當然要好好使用這40個機會,認真耕種自己的人生,這不是宿命,而是一個我和自己生命的美好約定。
說不定,人生本來就只有Plan B
我的朋友栩宇光本來已經準備好去法國工作,萬萬沒料到曾經在法國大使館工作的他,卻意外被拒簽。這個意外的轉折,讓原本的Plan A泡湯,於是啟動備案Plan B,MTV電視台的印度旅遊局廣告,將他的人生帶到印度加爾各達。又因為選擇位在背包客聚集的小旅館,巧合下認識了台灣朋友,將他的生命觸角帶到之前從來沒有聽過的「垂死之家」。
我一位香港時事專欄作家朋友林輝,他在33歲那一年,因為被現實壓得喘不過氣來,決定放下在香港的一切,去世界各地旅行一年。他原先有2個腹案,Plan A還算是做點正事,申請了去印度的大學念政治學碩士;如果這個計畫不成功,Plan B備案就只是玩樂,給自己長達一年的世界旅行。結果印度的大學申請石沉大海,只好帶著粗略的想法(想去新疆、中東和南美洲),背起行囊向新疆出發了以後,結果行程大暴走,整趟旅程跟預想出入頗大。但那一年,絕對是人生中最棒的壯遊年。
大學時代我遇到學習的瓶頸,對於眼睛看得見的平淡路徑極不滿足,於是想去活一段完全不同的人生,當時本來有一個Plan A,是去西伯利亞的葉庫題亞共和國學俄文、念葉爾庫茲克大學,Plan B是去埃及念開羅美國大學,後來成的是Plan B。
當時說沒有些遺憾是騙人的, 所以後來我學會接受「人生不宜過度計畫」的事實,與其傲慢地認為我在為自己的人生做選擇,還不如做該做的一點準備,剩下的保持開放的心胸,一切交給命運的輪盤。
總是心想事成的Plan A 人生,肯定很無趣吧!只有戰戰兢兢走在Plan B 的路上才會發現,真正影響人生的,其實根本不是我們做什麼,而是我們的生命本質是誰。
每一個對生命的關注,會帶我們走上一條獨特的路,看到只有我們才看得到的事物。
我甚至開始懷疑,真正美好的人生,或許本來就只有Plan B。就算看起來一點都不像好工作,甚至根本不像工作的,當然也可以是一份好工作。
因為認識世界,本身就是一份好工作。
動詞人生,找到工作的詩意
不滿意自己生活狀態的人,常會有現實無法改變的錯覺。
不敢行動,不敢面對改變,卻回過頭來說服自己:「其實這樣的人生也很不錯。」久而久之,就會變成沒有生命力的人。
我曾經問公務員朋友:「你是怎麼在這樣的環境下保持自己行動的力量?」
出乎意外地,他告訴我一段被稱為20世紀3大詩人之一的里爾克(Rilke)寫的《給年輕詩人的信》:「如果生活在你看來乏善可陳,請不要責備生活,而應該責備自己。你要承認自己沒有足夠的詩意逗引招來絢爛華麗。」
工作不是一條直線,人生本來就是動詞,用行動翻轉人生,其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不得了。即使是一個意外的人生岔路,選擇了一個行動,也可能開啟全新的道路。
如果說臉書或社群網站是我們希望別人看到的自己,那麼工作就是我們的真實面。大多數人都誤以為自己是個有趣的人,只是被工作耽誤了。其實不能在工作中有趣的人,真實人生中一定也不有趣。里爾克說的詩意,其實就是日本暢銷書作者石黑謙吾提出的7 個動詞:「衝撞、劃分、開啟、跌倒、連結、分離、笑」,因為人生就是一場行動劇,沒有行動的人生,就沒有可看的情節。
重新定義新工作
所謂 「新工作」的核心,不是要「移動」工作才算是新工作,而是可以「更新」,才算是真正的新。也就是說,實際的新不算新,就算新也新不了多久,然而能夠讓視野開闊,觀念的新,才是真正恆常的新。從自己原本喜愛的事物中,找到創意點,就是新工作。
來自印尼雅加達的倫尼,因為生產後回到辦公室上班,不方便中途回家餵母乳,所以2010年成立了一家專門負責「母乳快遞」業務的公司,專門為有同樣需求的職業婦女解決問題。快遞員都是騎摩托車,到辦公室收母乳,通過GPS按導航路況,自動為快遞員選擇最佳路線,在最短時間內交到家中保母手上。快遞本身當然不是新工作,但是母乳快遞,卻毫無疑問地是新行業。
只要仔細觀察社會的需要,一定可以透過商業模式,找到一個解決社會問題的好方法,這就是一種觀念上可以更新的新工作。
「不喜歡你的工作嗎?那就起身開始做你喜歡的事吧!」這是我時常給NGO後輩的建議。在緬甸和泰國,我們有一群在不同NGO工作的朋友,在各自的工作以外共同組成顧問團隊,以一般營利事業的公司名義登記,專門以社會企業的模式,開始動手去做那些我們覺得很重要,但工作上無法完成的事。
這樣,我們就再也沒有抱怨工作的藉口,因為所有我們工作上想做卻沒有辦法做到的事情,只要能夠得到其他幾位夥伴的認同,都可以通過自己的力量來完成。什麼都可以做,無論是扶植內戰中克欽邦的年輕人自己設計潮衣販賣取得需要的工作基金,還是製作竹子腳踏車,無數的可能性,都不需要等待「夢幻工作」來,就可以開始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