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當代藝術學院(EPAC)位於瑞士南部瓦來州(Valais)山谷的Saxon小鎮上,以培育動畫、漫畫及多媒體遊戲設計人才聞名,教學風格自由奔放,強調多元課程教學。身處歐洲地理位置中心,瑞士往南可到義大利、往西可到法國、往東則是德國,搭上火車只要3小時左右便可通達各地。也因此,該校特別注重文化的交流,學生們有些來自美國、有些來自法國、或者更遠一點,是遠從台灣來的交換學生。
銘傳大學商業設計系系友蔡依儒就是EPAC首次招收的台灣交換生之一。結束一整年的交換計畫,蔡依儒2012年8月回到台灣,手中已同時擁有瑞士設計學士和銘傳學士兩個學位。而她在瑞士所完成的畢業作品,正是將自己1年來在當地所見所聞整理成的《瑞士交換日記》,運用所學,結合攝影、插畫等不同形式設計完成。
銘傳商設系所屬的設計學院位於桃園校區,從台北開車大約需要1小時的路程。不同一般設計系給人時髦的都市印象,桃園校區位於半山坡,天氣好時甚至可以遠眺整個城市風景,連系主任高志尊都笑說這裡的確是「偏僻了些」。不過,這裡的學生雖然沒有鄰近市區的地利性,卻可以藉由學校和系上大力推廣的各項海外教育計畫,比別人擁有更多機會前往更遠的國家學習。
桃園到法國 設計就是要愈學愈遠
蔡依儒說,當初會注意到這個專屬於系上的交換機會,就是因為老師從大一便開始在課堂上鼓勵同學出國增廣見聞。商設系與瑞士姊妹校簽訂的3+1雙學位計畫,讓她在大三前往瑞士後,不僅可以自由修習不同課程,更可以在當地選擇指導老師、和同學一起完成畢業作品。蔡依儒選擇了人體速寫和部分的動畫課程,也真實體會到兩地教學風格的不同。
「國外的上課氣氛比較緩慢、輕鬆。」以人體速寫課為例,蔡依儒說,銘傳雖然也有相同課程,但最多一學期畫一次真人素描。但在國外,老師每週都會邀請不同體型、年齡的人來擔任課堂模特兒,讓同學們花4、5個小時慢慢完成作品。另一個令她印象深刻的則是每月舉辦的演講,找來不同領域的大師來到學校,有一次就邀請到電影《第九禁區》的藝術總監來分享電影動畫的製作經驗,讓她收穫良多。
此外,國外老師對同學的作品也給予較大自由,討論時大多尊重同學們對自己作品的想法,以讚美居多。「老師說,我的作品像是帶領他們用外來者的觀點,重新去認識自己原本熟悉的地方。」一整年下來,蔡依儒不僅對自己更有信心,也經由到處走闖增廣見聞,在創作上也變得更加多元。
國際化視野 從台灣做起
當然,想出國,在台灣就得先具備一定的功夫水準。
高志尊說,銘傳商設系在課程規畫上強調藝術、科技的實際操作,大一、大二先學習設計基礎,大三開始則延伸到平面、廣告、包裝、多媒體等不同創作,最後一年則以個人或團體為單位,選擇包裝設計、平面設計、數位多媒體、應用藝術等4組其中一組進行專題製作。系上也提供各種不同業界實習管道,供同學們實際練習。
為了在台灣也能立足國際,銘傳商設系的學生要畢業,至少得通過全民英檢中級初試或多益500分以上;專業能力方面,設計專題也至少須通過報告書及作品發表審查,商業設計能力則至少得參加國內外重大設計競賽1次。沒爭取到交換機會的同學,銘傳大學在密西根的美國分校也已於去年完成揭牌儀式,每年寒暑假系上開放名額,讓同學前往當地進行移地教學。
高志尊說,商業設計的範圍廣泛,學設計的同學本來就應盡量接觸不同的文化,配合校內的課程規畫及技術基礎,他們希望能繼續替同學爭取各種不同的出國機會。設計原本就無分國界,在銘傳商設系,設計不只無分國界,同學們更有機會親身實踐「學得愈遠愈好」的宏觀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