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要像人類學家一樣觀察與思考,發揮同理心,才能做出感動世界的好設計。
這是一個設計的故事,一個感動人的產品。設計者是台灣科技大學工商業設計所學生鄭群萌,他看見許多台灣自閉兒的父母,很辛苦的自製圖卡,自己教導自閉兒學習,但是製卡費龐大、圖像不易取得、攜帶不便,「父母的壓力與負擔非常重,好多媽媽在訪談時邊講邊哭。」
鄭群萌看見了需求。他在大三時開發出「iCan」軟體,結合平板電腦,幫助自閉兒學習。看著自閉兒童直覺卻快速地操作軟體,跟著造句,父母流下了感動的淚水。
「我從來沒聽過孩子說那麼多話!」自閉症兒童家長流著淚,這一刻,鄭群萌與他的設計作品產生緊密的連結,一種屬於設計師的使命與驕傲,悄悄在他內心生根。
近5年,台灣科技大學工商業設計系學生橫掃國際設計大獎,繼2012年拿到紅點設計獎(Red Dot)世界大學的亞太區第1名,台科大連續4年拿到德國iF設計獎世界大學排名榜首,成為獲得2項世界設計大賽的雙料冠軍。
「很多人問我們祕訣,」工商業設計系教授陳玲鈴表示,國際獎項的光環背後,其實就是要求學生像人類學家一樣觀察與思考,用方法貼近使用者,發揮同理心,才能做出感動世界的好設計。
設計人類學家 滿足使用者體驗
「老師常說,坐在家中絕對想不出好設計,你要出去觀察使用者。」鄭群萌舉例,去剪頭髮時多傾聽多看,你會驚覺髮型設計師與消費者之間的溝通存在許多誤解;花一個下午坐公車,就能看見公車族的行為模式與需求。
「iCan」是鄭群萌大三時「產品設計」課的作品。在創作過程,歷經發想、觀察、發現問題、定義需求、設計、製作等固定流程之外,台科大工商業設計系最特別的是,學生在作品完成之後,並不是交由老師評分就好,學生必須再次接觸受訪者,經過試用、訪談後,重新修改設計。
「這其實是業界的流程。」鄭群萌表示,系上為了訓練學生養成正確的設計態度,特別引進設計實務界的工作流程,學生的每個設計不只是課堂作業規格,而是「玩真的」,最大的優點,就是在學期間就與業界密切接觸,減少進入職場的落差。
扎實專業技術訓練重要,但很多問題,其實與設計本身無關。如果畫了10張設計圖,客戶都不滿意,公司可以收費嗎?如何繼續合作下去?學生回答不出的問題,在業界卻可能天天上演。
在實務課程裡,從設計公司的經營、業務推廣、契約訂定、制定預算到提案發表,一切作業流程都比照業界標準;而「設計微創業」課程邀請校友與設計業界成功者分享創業經驗,幫助學生將夢想化為行動,學會創業之際需具備經營的能力與思維。
跨領域+跨國界 設計level up
運用人本精神、觀察力、同理心發想創作,是設計的本質,但隨著設計遇到的問題日益複雜,設計師已經不能再只專注於眼前的專業。台科大工設系近2年致力培養跨領域整合人才,系主任宋同正舉例,當你要設計一個餐廳的點餐平台,過去只要處理介面,但在虛實整合後,就必須納入後台的資工、管理、硬體設施等因素。
台科大提出「跨領域實作」課程,只要課程規畫為跨領域,就會開放給同校他系學生選修,不同科系的學生小組合作產出作品;另一方面,也彙集2~4個專業科目的教師共同授課,像是「互動設計」課,就集結工設、資工和資管的老師,以各自領域帶領學生設計發想、並做出成品。
另一方面,國際趨勢往往為本土設計帶來衝擊,台科大透過海外工作坊、課程與海外實習三大管道,每年送出大約40~50名學生到國外短期進修,其中,海外實習與國際知名企業合作,採給薪制,讓學生同時接受國際視野與本土文化的雙向刺激,跨文化激盪出更有深度的作品。
看到經典背後的故事
日本設計師柳宗理的「Butterfly Stool」展現木材彎弧線之美,呈現蝴蝶翩翩起舞的自然美感,結合鳥居神社意象,展現日本文化深層底蘊。
丹麥大師Hans J. Wegner設計的「The Chair」藏在角落,學生除了欣賞椅背曲度如何提供人體背部支撐力,也要知道這張椅子常在重要國際場合中出現。例如1960年的美國副總統尼克森和甘迺迪參議員的總統電視辯論會,為了減緩甘迺迪的背疾之苦,主辦單位才特意選了這張椅子作為會場座椅。
進入「設計經典體驗教室」,彷彿置身博物館展示間,經典設計椅排排坐,49張全球經典設計椅,讓學生可坐可摸,最貴的「La Chaise」要價約30萬元,最早的「Stool60」則溯及1932年,整間教室市價超過200萬元。
規畫該教室的副教授鄭金典表示,過去曾帶學生參觀全是經典的家具館,有學生想試坐,店員總是搖頭。而許多經典設計過去只能從書籍或網路看樣子,設計實務難免有差距,「希望學生有機會體驗經典,才知道好的標準。先體驗經典,才能超越經典。」
「其實這些經典設計之所以經典,原因不只是設計,而是背後的故事。」鄭群萌表示,這些經典設計背後的概念與故事,讓他領悟,唯有將設計結合人性與故事,做出來的產品才能感動更多人,而不僅止於停留在冰冷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