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曾說:「整個世界就是一個舞台,所有的男女都是演員。」
但是大部分的人總是把自己當作舞台上的唯一主角,忽略了和自己同台演出的人。不論是老闆、主管、同事,甚至是總機、快遞,其實也在扮演自己的角色,在這些角色的互動過程中,種種協調、不協調的互動,甚至是衝突,背後都反映了角色間不同生命經歷與價值觀。
在劇場導演Baboo(廖俊逞)眼中,劇場的魅力便在於讓人得以遁隱入黑色空間,暫時抽離演員身分,搖身一變在台下看戲的人,在角色與劇情的喜怒哀樂中投射自我,回頭映照出自己的生命風景,進而更加了解自己的模樣。自19歲就開始創作戲劇,Baboo自嘲過去的自己較「文藝腔」,許多作品皆改編自文學經典,例如《致波赫士》、改編葡萄牙詩人佩索亞雜記的《疾病備忘》、靈感來自卡夫卡的《K》。
但是近2年,Baboo搖身一變成為最懂上班族的劇場導演,先後推出的作品《羞昂App》與《五斗米靠腰》,前者以部落格作家宅女小紅戲謔幽默的語法說出都會OL的微觀世界;後者則是將圖文部落客馬克的漫畫,轉變成真人上演的職想狂想曲,以辛辣嘲諷手法點出職場菜鳥的辛酸,以及游走在現實與夢想間的矛盾與掙扎。
在嘻笑怒罵的瘋狂喜劇背後,Baboo以冷眼犀利的觀點,深入解剖令人捉摸不透的人性與人生,帶著觀眾開始思索:「什麼是你想要的生活?」更挑戰觀眾是否願意接受這樣的自己,或者是想做出什麼改變?在這個過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生存之道。
舉重若輕 戳中上班族如鯁在喉的情緒
進劇場看演出,對一般上班族而言可能有些陌生,大家似乎更傾向於選擇看電影、逛展覽作為休閒活動。但是Baboo卻顛覆過去「劇場」等於「冷僻」、「艱澀」及「看不懂」的刻板印象,透過小紅、馬克這樣形象鮮明的職場Icon,戳中許多上班族心中想說卻不敢說的念頭,吸引了一群從未看過戲的上班族開始進劇場看戲。
Baboo敏銳地捕捉到小紅與馬克的共同特質,即是以一種舉重若輕的方式講述生活中種種痛苦悲哀的事件,面對各種光怪陸離的亂象,他們用幽默與想像力嘲笑生活的荒謬,解救許多上班族「如鯁在喉」的窘境,說出他們心中不能說、不敢說,或是說不出口的話,不自覺發出「沒錯,就是這樣!」的共鳴。
而Baboo更進一步以誇張幽默的喜劇方式演繹小紅與馬克,讓觀眾因為舞台上的人在受苦、出糗而發笑,因為發覺這世界上還有人跟我一樣慘,甚至過得比我還慘,從中得到情緒的紓解與慰藉,同時又適時埋下伏筆,讓觀眾在瘋狂大笑之餘,也獲得更多思索的空間。
例如在《羞昂App》中,Baboo透過犀利的「旁白先生」(OS)呈現宅女小紅所代表21世紀新女性特質,她們討論事情的方式不再像過去女性主義者一樣嚴肅、批判,而是用一種非常輕盈的姿態談論職場與生活大小事,從失戀到抽脂,從社會事件到最私密的性事,將生活的磨難轉化為自娛娛人的笑點,講出許多OL想說卻不敢說出的心聲。
勇敢打開心房 尋找自己的生命答案
在台灣的教育環境裡,許多孩子從小就被灌輸什麼是成功與失敗的標準,所以當我們進入職場,也很習慣隨著別人給我們的標籤去界定自己的價值。
在《羞昂App》中,旁白先生不只說出主角心中的OS,還送她「第二人生」,讓她可以選擇想當什麼樣的人。戲裡的每個角色嘗試過各種不同的可能性,她試著問自己:「我能不能活出偉大?」、「我懂男人能怎樣?」、「我當了貴婦又怎樣?」後來她才發現,這些角色各自都有不同的關卡要過。
到了最後,她還是想回到原本的自己,即便是一個連生日願望也沒有的 OL。因為她終於發現,所謂的「成為更好的自己」,其實是一個虛幻的想像,人生並不會因為擁有一串昂貴的項鍊、搬進一棟豪宅而變得更幸福,坦然接受現在的自己,才是最舒服自在的生活方式。
當一齣戲進入尾聲,離開劇場這個黑色空間之後,很多人喜歡追問導演究竟想傳達什麼訊息,卻不願意好好地去自行感受。的確,劇場可以提供情緒上的娛樂與療癒,但是唯獨不能提供正確解答。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我們也許會因為害怕、不安全感去跟隨某些規則,但是藝術鼓勵人們尋找自己的答案。」Baboo說,劇場就像一個介面,透過這個界面,你看到了什麼樣的自己?你願不願意接受這樣的自己,然後去產生改變?
透過戲劇拋出問題,刺激人們更開放地去探索、思考自己的生活,這才是戲劇藝術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