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新時代的年輕人對感情的想像是什麼?」前幾天接受廣播專訪的時候,主持人問我。
「怎麼會這麼問?」老實說我覺得沒有太多不同,所以一時也不知如何回答,就跟很多心理師慣用技巧一樣,把問題丟回給她。
「我想我們那年代的人,還在寫信、約會、上咖啡廳、騎偉士牌,光等對方電話和簡訊就興奮好久,可是,現在年輕人好像不太約會的?」她說,看來她對「年輕人」真的有某種特別的想像。
直到我離開電台,走在南海路上,看到街燈下拿著手機的建中學生緩慢的步伐,才明白滑世代的戀情的確有些不同,而在這個時代的每一段戀情當中,我們都該把這3 個問題放在心裡:
● 如果有一個人很吸引你,你覺得是「性慾」還是「愛」?
● 你相信這世界上有「靈魂伴侶」嗎?
● 你的戀愛,是被焦慮和緊張所操控的嗎?
一眼瞬間的愛戀:愛慾分離的大腦
照片,幾乎是網路時代的全部。或許你也有這樣的經驗:有些朋友常在線上聊天,也常單獨出去玩,但就是燃不起愛的火苗。為什麼這樣呢?今年7 月最新研究發現,「愛」或「慾」的感覺,往往一開始幾秒就決定了。Stephanie Cacioppo 在實驗室螢幕呈現許多夫妻情侶接吻、或單身男女照片,請受試者評估他感受到的是「浪漫愛」(romantic love)還是「性慾」(sexual lust),並記錄他們眼睛在照片上的凝視與移動。結果發現,不論是愛或慾,我們第一個會看的都是「臉」,只是如果你感受到的是性慾,你的目光會很快就往下移動到身體。
Stephanie Cacioppo 也指出,愛與慾不一定要伴隨出現。有的性慾裡包含了浪漫的愛情,有的卻可以單獨存在。這就是為什麼主打「喜翻」的手機App 會變成時下最夯的交友與約炮神器。不過在網路時代的戀愛真的這麼膚淺嗎?事實上,在受到照片吸引之後,我們還會在乎別的東西。
見面前,你不知不覺在做的事
想像一下,如果你從臉書上認識一個朋友的朋友,和他在共同朋友塗鴉牆有幾次「萍水相逢」,私下聊過幾次天,得知他也喜歡張懸、愛逛創意市集,你對他的印象好嗎?覺得他跟你像嗎?一般來說,這些「微小相似性」會讓我們對這個人有好感、也覺得他和自己滿像的。
等等!你根本不太認識他不是嗎?這就是一種「放大相似性」的現象, Patricia Wallace認為它最容易出現在網路上。一來一往的訊息、推薦同一篇文章、甚至同樣都在某家咖啡廳打過卡,都會讓你覺得自己和對方更相似。
當你真正對一個人有興趣的時候,你會做得更透徹。透過他的個人資料頁面、花好多時間逛他的照片和留言,似乎可以填補過去你們未曾一起經歷的殘缺(同樣的這些「社會監視」行為,也會出現在舊情人或情敵的關係中)。他到過的地方、一起拍照的朋友、按讚過的粉絲頁,你都像偵探般一一細數,早在見面前就對他形成許多印象。
或許你該找的,並不是靈魂伴侶
可是真正的愛,似乎不只這樣,而是包含更深的關心。
奶奶跌倒住院的這幾天,我到三峽去照顧爺爺,在廚房邊熱稀飯,邊跟他聊天。
「你奶奶不回來也好啦!我一人住大房子,沒人念我、管我。」爺爺嘴上這樣說,這半個月他每天都睡睡醒醒。
「醫生說今天10點就要辦出院了,阿嬤等一下就回來了呦!」結果我早餐才弄到一半,爺爺就拖著緩慢的步伐,搖搖晃晃地下樓了。牆上的鐘才7點多。
「我想要讓你阿嬤噢,一進門就看見我。」他搬了張椅子,坐下來,看著門外,看著,看著。有時不放心撐著拐杖走出去,往遠方望,又一會兒回來坐著,搓一搓大腿,喘幾口氣。結果過一會兒就睡着了,真是可愛啊!
我一直想或許他們就是命中注定的一對吧?隔天我問奶奶:「阿嬤,你相信世上有『靈魂伴侶』嗎?」她遲疑一下,調皮地說:「當然有啊,不然冥婚怎麼來的?憨孫!」
我們常以為,真正適合你的對象是命中注定的人,在遇到的那一剎那,你就會「知道」。但最近University of Toronto的Spike W.S. Lee研究發現,抱持著「找尋靈魂伴侶」的信念可能是個壞主義。他請來64位受試者分成兩組,並讀一些句子暫時強化(priming)他們的信念:
● 靈魂伴侶組: 「我們是天生的一對」或「我是對方命中注定的另一半」。
● 攜手旅程組: 「我們一起走過了一段路」或「我們共同克服了許多困難」。
然後請他們回想並書寫過去「經歷過的衝突」與「快樂往事」。發現雖然回想美好回憶後兩組關係滿意度沒有差別,但回想衝突後,靈魂伴侶組明顯較另一組低。
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們在婚宴上的時候不都是會祝福新人「天作之合」、「佳偶天成」嗎?其實相較於「一拍即合」,婚姻中的彈性更重要!多年前University of Houston的Raymond Knee就發現,對感情抱持著「命定觀」(Destiny belief)的人,情路經常是起起伏伏,好的時候很好,壞的時候很壞;相反地,如果相信這段關係是可以透過時間的沉澱而有所成長的「改變觀」(Growth belief),面臨衝突困難的時候,也願意再多嘗試看看,動盪較小。如果一開始就把對方想得太美好,在愛的旅途中一跌倒,就會想著:會不會是我們兩個人不適合?
一直以來我們可能都想錯了,或許該找的不是命中注定的人,而是能跟你溝通、陪你討論走過一段生命的人──儘管他一開始並不完美。爺爺和奶奶之所以能白頭偕老,不是因為他們「終於找到彼此」,而是相處的這段時間,他們不斷練習互相包容理解,攜手走過各種難關。
10年之後:焦躁時代的幸福1小時
朋友青鳥常常戲稱我們活在一個「焦躁的時代」,時時掛心哪則留言有沒有回?出遊的照片是否上傳了?刺激不斷,心裡卻惶惶不安。夜闌人靜的時候回過神來,坐在床邊往記憶的深處一望,過去10 年,你究竟留下了什麼?和誰建立了關係?真正悉心地感受了多少的真誠?是不是該把時間,留給一些真正對你重要的人,做一些讓自己持久幸福的事?這裡我整理正向心理學常用的方式成「幸福1 小時」,供大家參考:
1.每週1次:上期專欄提到心理學家Sonja Lyubomirsky及我們過去做的行為改變研究都不約而同發現,一週執行一次快樂計畫(例如你可以安排週日晚上),比起分散在一週三天當中更有效。如果只做一天,你會覺得今天是「幸福日」,但如果天天做,很快就感到疲乏。
2.每次20分鐘:一般成年人「持續性專注力」時間是20~30分鐘,這並不是說「只能」做20分鐘,而是一開始練習時先以20 分鐘為基準,比較不會感到壓力。
3.做3件讓彼此開心的事:一些研究婚姻的心理學家常說,幸福的夫妻每天會花一小時以上「有品質」
地相處,聽起來很不容易,可是實際操作上並沒有想像中困難。這裡有一張心理學家常用的「幸福餐」,你可以根據你們的交往深度試試看(效果可見線上延伸閱讀)。
從開始到未來的愛
新世代的戀愛,本不該被焦躁地對待。我們花更多時間瀏覽臉書和網頁、習慣快速而短暫的「微閱讀」、在剛認識瞬間就用照片決定愛慾、用極少訊息斷定彼此是否相似,可是這些「快速」戀愛方式,並沒有讓我們擁有更多幸福。相反地,我們可能在時間倉促中,迷失自己。
從今天起,練習每週花一小時開始,善待自己,也善待身邊那些愛與關懷你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