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台灣的自由與自由的台灣

一位陸生眼中的台灣

樊星宇
user

樊星宇

2014-07-29

瀏覽數 4,300+

台灣的自由與自由的台灣
 

在我尚未來到這座寶島前,腦海中對台灣的印象是,那是一個保存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地方,人與人之間和諧友善,那是一個自由進步的社會,民主觀念深入人心。

的確,在我剛剛來到學校沒多久,就已經被台灣老師同學們友善的關切及細緻入微的幫助所深深感染;加之車站裡耐心服務的售票員,及人們下車時也不忘對司機說一句謝謝;商場、捷運裡的電梯,人人自覺靠右站,給趕路的人騰出一條快捷通道,種種這些細節都不禁讓我感慨台灣的公民素質教育水準之高。

然而我不是一位只有10餘天短暫自由行的旅客,在感受到這樣和諧先進的文明氛圍同時,我在幾個月的交換學習之外,對台灣社會有了更深一步的觀察和了解之後,卻察覺到了很多問題,我不禁有一個疑問:在台灣自由體制之下人們的心態為何卻保守起來?為何台灣現階段的政治、經濟乃至年輕一代的認知產生了如此之大的偏差?

反服貿,台灣種種癥結所在

我印象中最深刻的莫過於3月份爆發的反服貿學運,其中映射出的恰恰是我看到的台灣種種癥結所在。

反服貿群體大致可以分為3類人。一類是反服貿協定本身,認為台灣企業會被大陸企業吞併。實際情況是否如此,我們或許未然可知,可對比大陸30多年前的改革開放,那時大陸產業基礎極為薄弱,卻大膽引入大量資金雄厚外企,過程中有些人不適應激烈競爭而被淘汰,可轉型過來的大多數人學習到新技能,對接到世界分工的體系,大大提高了勞力價值。更何況大量湧進的外資,並沒有擠占大陸民族企業的發展空間,相反的,由於吸收了先進的技術及管理經驗,反而促進了很多民族企業的誕生,今日大陸經濟成果的最大功臣,當屬於奉行了市場經濟體制下的自由競爭原則。

這或許可以成為今日台灣最好的參照,是要自由開放參與競爭使經濟變得更有活力,還是一味的保護弱勢本土企業,使之囚禁於島內無法使資源得到更好的優化配置,是每一位台灣公民需要有勇氣、政府需要魄力做出的判斷與選擇。

而反服貿的第二類人,是要求程序正義,反對政府黑箱操作。可據我查找資料所知,服貿協定早在半年之前就已經曬之於網路,卻無人問津,哪裡存在黑箱問題?而台大某教授的懶人包推上網路之後,服貿的話題開始占據各個媒體的頭版,一夜之間似乎人人都成為了這方面的專家,更可怕的是本來無意捲入的人,卻也因為身邊的人都在參與,也跟從上街遊行,這就是赤裸裸的民意綁架啊!

而以我一個國貿專業的學生角度觀察,任何雙邊貿易協定的簽署幾乎都是打包條款,口號中所謂的「要求逐條審查」,這種不利於我的條款就統統去除的要求,根本就是無稽之談。且不談這次服貿條款是否大陸讓利更多,單就使服貿無法正常通過這一事,就大大削減了政府的信譽,也勢必會影響台灣未來在與其他國家簽訂相關經濟協定。這些帳,或許在立法院吶喊狂歡的人是不會去算的。

反服貿的第三類人,在我看來是最糟糕的,他們逢中必反,為了反對而反對,我深不以為然。台灣10幾年的民主化進程,導致如今政府很多時候為了討好選民,而無力做出有效的回擊,且不論服貿,即便是其他微小的條款,只要牽涉到了極少數人的利益,加之在野黨的利用炒作,就會遭到極大的反對干涉,是否會損害到公眾長遠利益,是不在他們考慮範圍之內的,這就導致了很多為了全台進步的政策推行變得無比艱難。這種「民主過度化」導致的行政效率低下,行政成本大幅上升的惡果,或許是台灣經濟長期徘徊不前的直接原因。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政府、專家、媒體,誰綁架了台灣?

10幾年的民主化進程中,人民的實質薪資水準幾乎維持不變,人人卻以嗆政府、罵總統為榮,單單像這種太陽花學運卻罵不得、說不得,不知會有多少台灣人哀歎這種變了味的民主。政府和人民,究竟誰才是綁架台灣的罪魁禍首,值得每一位有責任感的台灣公民去反思。

此外,就我觀察的現象而言,台灣如今「反智化」現象嚴重,很多專家學者的話成為民眾批鬥的對象,但明星藝人某些不負責任的言論卻可以得到熱烈的回應。至於那些靠各種運動而登上政治舞台的學生領袖們,他們把學生時代的時間都奉獻給了各種政治運動,我沒有資格點評是對是錯,值得深思的是每一次即使他們踐踏了法律的行為,最終都沒有受到法律的約束與制裁。我想,如果人民的力量沒有經過法律的平衡和約束,那麼人民也很可能成為洪水猛獸。

最後,我想提到和我一樣年齡的台灣大學生們如今心態和認知上存在的偏差。首先,台灣近10幾年來經濟的長期低迷可能營造出了一種灰敗的社會氛圍,導致年輕人迷惘自己的未來,找不到方向。80、90年代成長起來的台灣人,正值騰飛時代,他們有著強大的自信心,堅信著敢闖、努力就能成功,從那個時代過來的郭台銘等人,恐怕很難明白為何台灣如今的年輕人怕競爭、求穩定的心態。因此可以說台灣如今年輕人的心態或許和國運處於下降期有著莫大聯繫。

另外,台灣媒體也要擔很大的責任。以我自身經歷為例,每天中午當我走進餐館吃飯時,電視上總會播報著台灣各地的奇聞趣事,或是明星緋聞,而對島外的報導寥寥無幾。我承認這些很能抓人眼球,至少理解起來很容易,可當我們走出餐館,剛剛聽到看到的又還記得多少呢?除此之外,台灣人最愛用的臉書上推送的大多也是如此一般的新聞,很難否定台灣年輕人追求的小確幸是台灣媒體一手造成的。

怨天尤人不如反諸求己

在這些外力因素的作用下,又該如何扭轉台灣年輕人認知上的偏差呢?「小確幸」時代,很多年輕人都夢想著畢業後能開一家咖啡館,殊不知,美食店開得愈多,台灣未來的競爭力就會愈差啊!而如今很多人抱怨底薪22K之低,我卻認為年輕人更應該尋找一個有持續上升空間的職位,憑自己的努力,有機會獲得更高薪酬、有潛力的工作,而不是過分執著於要有一個底薪多高的工作來提升自己的安全感,這不僅對國家是一種福利上的負擔,更是一種不自信和不想競爭心態的投射。如果總是在抱怨政府、抱怨社會,那麼即使外界給了很多很多,都還不夠多。反之,如果能把自己當作主因,而不想著借助太多外力,這時外界的福利幫助才會真正轉化為促進激勵的作用,整個台灣社會才能走上良性迴圈的軌道。

台灣的大學自由程度很高,大學生參與課外實踐活動的積極性也很高,然而其中的我還是生起了一絲隱憂,我感覺到台灣的同學們上學、參加各種活動都旨在交朋友,當他們在對一些程式性的事務工作愈來愈熟悉之前,是否先有足夠的沉澱,發出不一樣的聲音?當我看到大學豐富的館藏先進設備和享受冷氣打盹的同學形成鮮明的對比時,當愈來愈多的大學生熱中於參加各種活動之前,是否能先多一些閱讀,至少在自己專業範圍內的知識得到扎實鞏固。這個社會可能不缺乏同化的聲音,而缺少一種尖銳的批評,和默默鞏固著專業知識的年輕人。台灣友善和諧的氛圍是我在任何一個華人社會中都不曾看到的,但台灣年輕人如今缺少參與高強度競爭的勇氣,學習的努力程度或許也有待進一步提高。

當我寫下這篇文章之際,兩岸服務貿易已經由於種種因素中斷,台灣的未來還是一個迷局,台灣人如何去扭轉認知上的種種偏差,或許是台灣如今衝破困境的關鍵所在,台灣何時能恢復當年四小龍之首的榮光,取決於年輕人會交出一份怎樣的答案。體制上的自由台灣早已達到,但台灣人真正觀念上的自由開放,或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